中国经济政策欠缺长远目光


  昨日沪市时隔一年重回三千点,引起了不小的震动,适逢股市重启IPO、创业板也迫在眉睫,股市取得这样的成绩确实令人欢欣鼓舞。  

  不过中国股市大涨还是引起了泡沫论的反弹,倒回去两年人们对泡沫论能够嗤之以鼻,但是今天——在吸取了重大的教训之后就不能不给予足够的重视,否则来之不易的幸福可能很快就会被恐慌所侵蚀。  

  在三千点的背后,却是银行放贷量的强烈反弹,同样的,IPO、创业板均未能对股市造成阻击,加上房地产行业也逐步抬头,我们对这超过万亿的新增贷款的去向也就有了眉目。  

  但中国身为制造业大国,刺激用贷款该当何用不是应该很清晰吗?  

  然而因为种种原因新增贷款几乎进入了国营企业,和私人企业没有一分钱的关系,如此一来,民间收入的增长更是痴人说梦,而收入增长的遥遥无望使拿到巨额贷款的国营企业也没有加大生产的压力(除了那些直接投资于基建项目的企业),加上外部需求日渐式微,六万亿——整整六万亿人民币新增贷款,无法创造替代净出口的消费量,只好百无聊赖的进入资本市场和房产市场,说到这里,三千点似乎也没什么可高兴的——不过是新的泡沫掩盖旧的泡沫。  

  说到泡沫,全球经济都在制造新的泡沫,以通胀来救市几乎成了所有人共同的目标。虽然德国人一再提醒这样做的风险,但是欧洲央行依然无法抵抗市场的口诛笔伐,无可奈何的坐上了通胀救市的末班车。  

  不能不承认短期内通胀对经济有一定的刺激作用,然而长期内通胀必定会成为经济增长的最大威胁,中国选择刺激增长政策时,也应该更具有前瞻性。但现在很明显,中国的刺激却越来越偏离轨道,虽然人人都知道中国经济结构需要改革,但越刺激这条路似乎越走越窄,泡沫积累得越大,改革要付出的成本也就越大。  

  当然中国在一些问题上又不乏超凡的前瞻性。譬如大肆积累自然资源(立即引起了欧美的口诛笔伐)、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让全球经济分成了亲美元和反美元的两个阵营)、大规模的境外收购愈演愈烈(虽然收购不见得都能成功)——诸如此类,中国试图转变为全球市场价格的制定者。  

  举例来说——决心开始大量储备原油。由于油价近几个月反弹幅度不小,对需求的抑制有助于中国扩张储备规模,虽然价格高点,但是可以挤出大部分竞争者,中石油和英国在十分不利的条约下赢得伊拉克最大油田的合同彰显了中国人的决心,此外在国内接连提高成品油价格也有效抑制国内需求,中国的原油储备将因此节节高攀——但是决心是大,消费者却感觉无所适从:不是要促进消费吗?为何接连涨价?  

  正因为如此,如今的中国经济虽然在疯狂的刺激下显得歌舞升平,但是政府和民众的利益冲突却越来越尖锐,未来的改革遇到的问题将更加困难,当刺激用的货币和贷款无法创造适应的生产力的时候,比之过去还要猛烈的通胀必定会到来,那时候泡沫再度破裂又拿什么来制造更新的泡沫呢?  

  最后不得不继续老生长谈——激活实体经济投资、消费的潜力,才是走出危机的根本之道。——说了几个月没什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