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贵州省交通运输业存在的问题
进入新世纪以来,贵州省交通运输业尽管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发展中发现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1)交通设施规模总量小。到2006年底,全省综合运输网络规模为118614公里,仅比2005年增长了5.5%,增长速度缓慢。其中铁路营业里程为2014公里,路网密度仅为1.14公里/百平方公里,作为交通运输的“主力军”之一,铁路营业里程规模远远低于东部水平。农村公路通达深度和水平较低,农村客运线及客运班线不完善,不能有效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出行需求。
(2)交通基础设施总体技术等级低。贵州省境内的铁路干线,多为单线,装备落后,运能小,技术等级低;“一纵一横”主骨架公路尚未完全形成,绝大多数国家及省级旅游风景区没有实现高等级公路连接;内河航道大部分处于自然状态,等级低、码头设施落后,内河航道应有的运输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航班架次也不能满足需求。此外,在现有万余公里公路线路里程中,有超过50%属于等外路(即二等级以外的公路),不仅安全性能低,且运能极为有限。
(3)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筹资渠道单一、投资规模小。一方面,贵州省经济欠发达,城市化水平较低,交通运输流量相对较小,市场化融资手段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中难以得到运用和发挥,建设资金主要依靠国家补助和银行贷款,投资渠道较为单一。另一方面,地方财政收入微波,财政在交通基本建设方面投资能力不足。
(4)交通运输管理体制不能适应综合运输发展的要求。由于目前国家尚未形成统一的交通运输管理体制,使得贵州省各运输方式各自为政、各自管理,难以发挥综合运输的组合优势;在投资管理体制方面没有形成多渠道、多层次的交通投融资体制和机制;运输企业经营管理方面,铁路运输政企不分,高度垄断,市场机制没有有效形成;农村公路养护资金不落实,管理和养护体制不健全。
此外,全省交通运输还存在服务质量和水平较低,信息化管理程度低,运输成本高等问题[1]。
深处中国西部“三不沿”(不沿边、不沿海、不沿江)的贵州省,在人员、物质、资金、技术和信息等方面一直逐步呈现着被边缘化的状况。交通运输的相对落后是制约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是贵州省积极发展生态型现代服务业的关键所在,将促使贵州从经济发展的边沿逐渐融入经济发展的主流[2]。贵州省委省政府提出坚持生态立省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这对贵州省交通运输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交通运输发展必须围绕生态文明建设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 (1)铁路、水运的特点是具有占用土地资源少,且运输能力比公路运输大、单位能耗也比公路运输小、成本低,安全可靠等优势,更为重要的是对生态环境 破坏相对较小。根据贵州省交通运输需求状况预测,到2010年,贵州省铁路和水运的客运量将达到4616万人和1077万人,分别是2006年(铁路客运量2535万人,水运客运量948万人)的1.82倍和1.13倍;货运量将达到14845万吨和696万吨,分别是2006年(铁路货运量6826万吨,水运货运量599万吨)的2.17倍和1.16倍[3]。因此,应加快铁路和水运交通运输业发展,构建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与此同时,要在铁路和水运交通的建设、管理、技术、政策等各个方面提高交通运输的效率、质量和安全,降低资源和能源消耗,保护生态环境。 (2)公路建设虽然会占有较多的土地资源和植被,但作为一体化交通体系在区域内统筹协调发展中的作用,公路交通运输地位举足轻重。 首先,作为旅游资源丰富的资源大省,随着居民消费结构和观念在不断的发生变化,旅游、小汽车出行等需求将明显加快,这需要提供更快捷、安全、舒适的客运服务。此外,由于现有公路线路里程中,有超过50%属于等外路(即二等级以外的公路),农村客运线及客运班线不完善,农村公路通达深度和水平较低,经常出现大面积塌方,造成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这就使得贵州境内交通不仅安全性能低,运能有限,还给贵州的生态带来巨大破坏。 为此,一方面需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交通基础设施,做好各种运输方式的相互衔接,大力整合运输资源,加强各种运输方式的衔接,提升技术装备水平,积极培育大型运输企业和区域性运输中心,推进交通运输企业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转变经营理念,提高服务质量。深化交通运输乱收费,规范运输经营行为,提高交通运输综合服务效率和服务水平,加快建立安全、高效、快捷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另一方面需要加强客运场站设施建设,积极发展农村客运和旅游客运,逐步降低等外路里程占贵州省公路总里程的比重,创新公路养护机制,改善公路两边的环境设施,尤其是要做好等外路的上游生态保护屏障。 其次,从目前正在构建的贵州区域发展大格局和出海新通道的新世纪宏伟工程——“两高”(即贵阳-广州快速铁路和贵阳-广州高速公路)建设来看,必将对贵州推动现代服务业升级产生重大影响,准确认识和把握“两高”建设给贵州带来的重大历史机遇,及早采取有效科学的应对策略,使贵州现代服务业向生态型转变,对于贵州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国家级经济开发区看,对贵州影响较大的国家级经济区域主要有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成渝经济区、泛珠三角经济区、北部湾经济区等。贵州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是大通道、在成渝经济区中是咽喉、在北部湾经济区中是核心增长极、在泛珠三角经济区中是扩散连接点。依托国家级开发区的优势有利于扩大贵州的市场范围,使贵州在更广阔的空间内吸纳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流入,推动贵州现代服务业的升级。贵州是越南、缅甸、泰国等东盟各国物资向我国内陆流通的重要通道,目前,昆明至曼谷国际大通道中国路段全线贯通,从昆明到中老边境仅需10个小时,从昆明到曼谷的行程也从40多个小时缩短到20个小时左右。贵州也是连接成渝与珠三角的重要通道,正如四川主动提出建设川黔高速铁路并明确指出,“谁连接贵阳,谁就连接珠三角”。“两高”建成之后,对于贵州,一边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成渝经济区,一边是北部湾经济区和泛珠三角经济区。贵州将可以更好的依托良好的区位优势和交通运输条件,使贵州成为中国与东盟合作的物流枢纽和成渝经济区与泛珠三角经济区、北部湾经济区合作的重要通道。贵州省将因为“两高”建设重新确立其在西南地区城市中心的地位,提升全省的城市综合竞争力。 面对这一系列发展机遇,贵州应围绕“两高”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深做文章,超前规划好贵广高速“贵阳—水口”段沿线的贵阳、龙里、惠水、贵定、都匀、凯里和黎平等市、县的经济蓝图,保护好、规划好、发展好“贵阳—水口”段沿线的生态环境,打开贵州的“南大门”,依托“中国避暑之都”和众多优秀旅游城市资源,营造宜居环境,打造生态休闲避暑“旅游胜地”和“休憩花园”。今后,还可以把握住贵州在成渝经济区和北部湾经济区中的战略地位,根本性地改变与重庆、四川、广西、云南在旅游资源、绿色食品加工、物流业等领域的纵深合作,拉动遵义、铜仁、安顺、六盘水、兴义和毕节地区的经济发展,实现全省服务业经济的全面繁荣。 二、贵州省交通运输业向生态型改造和升级的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