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的广东咋涌动着排外情绪?


 

开放的广东咋涌动着排外情绪?
 
在昨日(713)举行的广东省政府参事决策咨询会上,省政府参事曾添贵建议,提高珠三角外来农民工的准入门槛,凡进入珠三角就业的外省农民工必须具有高中或中专以上学历,逐步把低素质劳动力边缘化。
广东位于我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一直是兄弟省份学习的标杆,当吹响新一轮改革号角之际,我们却突然发现,就是这个曾经张开双臂、敞开怀抱的开放的广东,却似乎变得保守起来,一股排外情绪在恣意涌动,一种“种族歧视”思潮在泛滥!近年来这样限制外来人员的声音从来就没有间断过。
2月,广东省“千百十人才工程”省级学术带头人、九三学社的王卫红说,九三学社广东省委集体上交了一份提案,建议适当限制外省劳工,通过增加收费的办法来达到限制外省劳工,减轻广东人口、财政、治安等方面负担的目的,外来民工已然被视为广东的“包袱”;
5月,广州市人大常委会环资委副主任委员、原广州城管支队支队长许决华猛烈“炮轰”有关专家建议城管对小贩宽容一点的看法:如果今天不对小贩们进行限制,反而给他们提供1万个工作机会,那么明天将会有10万个走鬼跑过来!广州如果不设防,傻瓜都会来广州,排斥、歧视情绪溢于言表;
如今,身为广东省政府参事提议通过抬高珠三角外来农民工的准入门槛,不但要求政府政策引导,甚至要求以地方法规的形式把外省“低素质”农民工挡在门外。如此画地为牢、唯我独尊的“种族歧视”思想已经到了令人震惊的地步,倘若政府果真依计行事,不知将把广东引向何方?一个排外思维的广东又如何在未来创造怎样的辉煌?
一个省份适时调整发展思路、战略、对策,以达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目标,原本无可厚非,然而简单地把外来民工当作负担,而且将“低学历”跟“低素质”划上等号,甚至将外来民工与本土居民利益对立起来,显然不是科学的态度。试问过去的三十年里,浩浩荡荡的农民工大军南下为广东的改革开放和建设发展事业贡献汗水和智慧,怎么没有想到他们是低学历、低素质的群体?
更让人感到费解和难以接受的是,某些官员的排外观念,并非出于地方发展考虑,而是出自内心的一种赤裸裸的歧视。似乎他们天生就有优越感,就是社会精英,而外地人则跟广东、珠三角人不在一个档次,曾参事“本地大学生摆摊不要看成‘走鬼’”的建议更把这种歧视思想宣泄得淋漓尽致。
广东的腾飞缘自于开放,广东的再发展同样必须有开放的胸怀,需要跟内地省份的交流、融合、互补。如果听任这种排外思潮泛滥,如果每个省份都学习广东“经验”,如果大家都对这种“种族歧视”无动于衷,那还如何去统筹全局?社会和谐岂不要被大打折扣?抑或又要回到过去闭关自守的老路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