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于轼,请别乱给老百姓扣帽子
◎ 本报评论员 吕业辉
当中国房地产市场经历了2007年的价格暴涨、2008年的交易量萎缩的巨大反差之后,多数有购房需求的老百姓正满怀信心地期待着2009年房价走向理性之际,不料,在种种外因作用下,时至今日,中国的房地产价格不但没有出现预期的下降,反而又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此时,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先生却抛出了"市场房价炒高的根本原因不是开发商心黑,而是部分老百姓太有钱","房价是被需求拉升起来的,如果房子没人买,价格肯定上不去"的惊人论断(详见今日本刊C26版)。言论一出,对于那些因房价上涨而恼火的老百姓而言,无异于火上浇油。
首先,茅先生在缺乏准确数据支撑的前提下,仅凭直觉就将部分逆市购房者统统赶入"老百姓"的队伍里有失公允。且不说权威部门刚刚公布的"中国0.4%的人掌握了70%的财富"的报告充分表明财富的拥有者是什么身份,仅凭二八法则来分析,在20%的人拥有80%的财富的情况下,这"20%"也未必都是老百姓。
其次,虽然说成本决定了商品价格的下限,需求决定商品价格的上限,但作为特殊商品的商品房而言,这一商品定价规律体现在房价身上的时候显然"哑火"。成本究竟是多少?别看国家着手在各地调查商品房的各项成本,我们可以预言,就算是若干年之后其成本公布了,也必然无法左右房价;需求是多少?按理说当商品房空置率超出警戒线,就意味着需求下降,以北京为例,截止2008年底,该市商品房空置面积高达1438.3万平方米,空置率高达16.64%,可是,北京的房价越发的高涨,需求买房的人群越发"望房兴叹"。
其实,针对这一条,理论界早已给出答案:当权力与利益成为包办婚姻的双方时,婚姻以外的多方都难以受益。
再次,尽管全球金融危机伊始对于中国房地产业来说是个危机时刻,但随着救市政策的深入,应该说,房地产又受惠于此次金融危机。别看十大产业振兴中没有房地产行业,但是请不要忘记,房地产永远与一个国家的金融、货币政策有着紧密的联系。随着"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高速演变成"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时,开闸放水式的信贷政策必然导致流动性泛滥,大量的资金必然涌入到房地产领域,还用担心房价不上涨?
事情发展到现在,大可没有捂着、盖着的必要:资金充裕的人群在"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作用下,产生对通胀预期加剧的心理,于是倾囊而出杀向房地产;资金匮乏的人群眼看着房价"日涨斗金"却更加难以承受,而后者一定是老百姓。
眼下,在全球经济走势尚不明朗、国内房地产"一枝独秀"的矛盾中,茅于轼的观点明显带有"顾左右而言他"的嫌疑。我们希望作为知名的经济学家有时间多给世人做些有意义的事情,别再说什么"耕地政策决定了高房价、老百姓太有钱推高房价"的混话了。
茅于轼,请不要乱给百姓扣帽子
评论
2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