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1997年夏采访季羡林


未名湖畔访季老

本文刊于《文化月刊》杂志(1997年第8期)扉页。

 

回忆性说明文字:                                                         

    20世纪90年代前期那些年,我在北大校园里听过的各种讲座总计起来似乎有几百个之多。记得有一次看到季羡林讲座的海报,就赶紧跑去占了个座。可惜直等到季老到场上台开讲时,讲座主办方的同学才发现麦克风坏了,并且修了好一阵也没能修好。不得已,主办方只好向台下的同学们宣布,讲座拟推迟举行,具体时间另行通知。遗憾的是,后来我却一直也没得着机会聆听季老的讲座了。但后来的某一次,我竟然在北大图书馆一楼的走廊上遇见了季教授。因为这时我已认得出他,就不惴冒昧地向这位戴棉布圆帽、踏黑面圆口布鞋的老先生打了招呼,季老很平易近人地回应我,我则抓住机会他搭话唠了几句嗑,并如愿问到了他家的电话号码。                             

                                                                         

    几年后,我辗转到中国文化报社主办的《文化月刊》杂志做编辑。那个夏天,正逢杂志改版,我也和同事们一样在为1997年第8期的稿件而忙碌着。记得在选题会上,讨论到该期杂志封面人物的候选人物时,我踊跃地申报了我曾有幸接触过的季羡林老。北大毕业的主编对季老显然也是熟悉的,大家稍作讨论和沟通,领导就批准了这个选题,把文字采写和索取封面人物照片的任务交给了我。                               

                           

    我从通讯录上找出季老的电话联系采访对象,但我似乎并没有直接找到季老,而是联系到了其助手李老师。似乎是经李老师安排,不久我就如约到未季老住所门前的荷塘前采访了这位大学者。因为领导交代我只须就写个千字以内的短稿即可,所以我就没有准备多少问题。然这次采访的时间并不太长,但我显然已为有机会与大师对坐而谈而感到荣幸。而我跟季老所约的散文《在病房中》也得以在同期杂志刊出,并由此获得了中国文化报社1997年的年度组稿一等奖。                                      

 

                                          

以下就是该次采访后刊登在《文化月刊》上的那点文字。

忽闻季羡林大师辞世,乃录入旧文张贴于博客以表追悼之思。 

 

    季羡林教授虽已至望九之年,可要做的事相当多,老来人更忙了。所以,采访季老的事费了些周折,当然,最终还是见到了他。

   7月末的一个傍晚,我来到风景优美的北大校园,沿寂静的未名湖畔北行,不一会儿就来到傍水而建的朗润园——季老的居处就在这里了。

   季老满头银发,神态谦和、平易。虽说刚出院不久,但他精、气、神却如平素一样好。我已经听说,每日黄昏,季老都爱在宅前的湖边小坐,养生静思,自得其趣。这次,还是按季老的习惯,我们来到湖边石上落座,面对绿意掩映的湖水交谈起来。季老的研究广涉梵学、佛学、吐火罗文、语言学、印度学、东方学、民族学、敦煌学、比较文学等诸多领域,且造诣很深,是公认的学界泰斗。季老还精通六七种外语,是很有成就的教育家、翻译家和散文家。季老以其学养之巨为世人敬仰。

    季老年轻时在清华求学五年,后又留德深造十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归国,长期执教于北京大学。他几十年里一意求索,勤奋不倦,终成一代大师。目前正在编辑、我们即将见到的24卷计800余万字的《季羡林文集》,将使我们能够全方位领略季老的学术成就和精神风采。

   与季老闲谈很愉快。眼前是半池的荷叶,绿流香远;耳畔是季老娓娓的话语,意幽旨高。展望新世纪,季老说:“下个世纪将以东方文化为主导,来改变人与自然的关系。”他认为,西方文化中的有些东西发展到今天,已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比如环境污染问题就很突出。季老说:“东方文化主张‘天人合一’。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类。这是我的理解。东方文化认为人与自然不是敌对的,是和谐的、一体的;而西方文化的某些观点则认为人与大自然是敌对的,我以为不是这样。”

    交谈中,我向季老介绍了《文化月刊》这本杂志。季老接过最近的一期《文化月刊》,兴致勃勃地翻看。季老说:“中国人民不是缺少福利,是缺少文化,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是当务之急。”末了,季老祝《文化月刊》越办越好。

    风起摇荷动,林梢红渐消。在天光与水色的辉映下,鹤发童颜的季老精神矍铄,容光焕发。我们衷心祝愿季老健康长寿!

    关于季老的近况,本文不多说了,还是请大家读读本期杂志内他的《在病房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