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与任继愈先生的一面之缘
达流
昨天早上得知任先生辞世,心里老是重现去年与他见面的情景,他当时显得很健康,看起来能活过一百岁的样子。
达流
昨天早上得知任先生辞世,心里老是重现去年与他见面的情景,他当时显得很健康,看起来能活过一百岁的样子。
没想到这一见竟是唯一,我后悔没再去看他。那怕不说什么,在他身边呆一会儿就是受教育。
2008年的3月,朋友阿墨约去见一个人,前国家图书馆馆长、九十高龄的国学大师任继愈先生。
记得上大学时,读的《中国哲学史》就是任先生主编的,所以这次去充满了期待。
早春的北京,一句老话用在此时非常合适,叫“乍暖还寒”。我担心在早高峰时穿过中关村大街是一件恐怖的事情,便早早的出了门。事实证明我的决择是很正确的,今天在路上居然没有遇到太多的麻烦,尽管也走走停停,但基本上在我可以忍受的范围内。
我在国图的停车处呆了一个多小时,才等到提前约好的见面时间。朋友阿墨已提前上了楼,让我直接上三楼任先生的办公室。
我推门进去时,他们正聊着,见我进来,阿墨连忙介绍说:这就是《墨子智慧心解》的作者,任先生立即从沙发上站起身迎向我,和我握手。他站起来的意识显得很坚决,没有任何迟疑,我想这应是他的自然动作,想必他平常都是这样迎客的,尽管他站起身的动作速度有点慢,但若你知道这是一个九十高龄的老人的动作,你就不会觉得慢,而只能用迅捷来形容了。
老人微微向我点头,意思是他已看过我的书了。
我马上迎上去双手握住了的手说:“任老您好!”
我坐到了他右手边的沙发上,向他介绍说我是在IT企业做事,业余研究墨子和中国文化,在大陆、台湾都出过普及性的墨子读物,我说我做的工作称不上学问,只不过是结合当代人的精神需要和我个人的人生体验,阐释墨子的当代价值,让更多的老百姓知道墨子的伟大,他语调平和地说:
记得上大学时,读的《中国哲学史》就是任先生主编的,所以这次去充满了期待。
早春的北京,一句老话用在此时非常合适,叫“乍暖还寒”。我担心在早高峰时穿过中关村大街是一件恐怖的事情,便早早的出了门。事实证明我的决择是很正确的,今天在路上居然没有遇到太多的麻烦,尽管也走走停停,但基本上在我可以忍受的范围内。
我在国图的停车处呆了一个多小时,才等到提前约好的见面时间。朋友阿墨已提前上了楼,让我直接上三楼任先生的办公室。
我推门进去时,他们正聊着,见我进来,阿墨连忙介绍说:这就是《墨子智慧心解》的作者,任先生立即从沙发上站起身迎向我,和我握手。他站起来的意识显得很坚决,没有任何迟疑,我想这应是他的自然动作,想必他平常都是这样迎客的,尽管他站起身的动作速度有点慢,但若你知道这是一个九十高龄的老人的动作,你就不会觉得慢,而只能用迅捷来形容了。
老人微微向我点头,意思是他已看过我的书了。
我马上迎上去双手握住了的手说:“任老您好!”
我坐到了他右手边的沙发上,向他介绍说我是在IT企业做事,业余研究墨子和中国文化,在大陆、台湾都出过普及性的墨子读物,我说我做的工作称不上学问,只不过是结合当代人的精神需要和我个人的人生体验,阐释墨子的当代价值,让更多的老百姓知道墨子的伟大,他语调平和地说:
“普及很重要,我有一本介绍墨学的小册子,是商务印书馆出的。”
我说:“是《墨子与墨家》吧,我在写作时,反复读过好几遍。”
我发现我说话时他听得很认真,不时点头,且还不断插话,任老不仅听力很好,谈兴还很浓。我们聊到国图的收藏,聊到新馆的建设和馆藏图书的电子化。他主动说起《四库全书》的校勘工作,《四库全书》的原装版本,绝对是中华民族永恒的文化宝藏,国图保存的《全书》,几种本子也有内容不一致的地方,有的标题与内容不相符,也有少量的篇目这个版本里面有,而另一个版本里面却无。国图组织专家花了三年时间进行一一对照整理,比较异同,现已完成将成果汇编成书了。任老还说,台湾保存的《全书》是从故宫运过去的,而我们这里保存了一套城德避暑山庄的版本,没有受到八国联军入城的破坏,没有任何损失,是最为完好的。
任老说到这些时,安详的神情有了几份自豪。
阿墨向任老谈到墨学研究的一些流派与观点,并问任老的看法,任先生说:
“我不是墨学的专门家,不同的观点都是允许存在的。”
我觉得不能说任老是谦虚,而是象他这样经历了太多学术风云的人,对待任何尖锐或者对立的观点,他都能怀着包容之心,就象从万里云端了望大地一样,他看到的是我们未曾见过的景象。
然后我们又谈起了老子,我知道任老在老子研究上学道精深,几十年前就出版好几部老子研究的专著,没想到他说:
“你们读过我最近出的老书的书吗?”我们都表示没读过,老人便起身向里屋走去,一会儿拿出他新出的《老子绎读》来,犹豫了一下,说:
“只有这一本了,要么你先拿着看。”说着递给了阿墨。
过了一会儿,他坐了下来,见面前是我递给他的名片,看着我说:
“我这里有你的名片,等再找了我给你寄过去。”
我不免有些感动,不管能不能寄给我,他能观察到我的向往,细心照顾在场每个人的情绪,这就非常不易了。
任老在向我们谈起这些时,娓娓道来,如数加珍,平和舒缓,我感到他完全沉浸其中,内心充满了珍爱和满足。
任老曾为毛泽东主席亲点,创建主持了我国第一个宗教研究所,主持编写了《中国哲学史》、《中国佛教史》、《中国道教史》、《中国儒教史》等湟湟巨著,是学富五车、著作等身的大师级人物。九十岁了,在我们看来也许应该是老得不能再老,尽管他脸上手上有了明显的老人斑,可他身上全然没有老人的迟暮,他依然沉浸于他的学术世界,依然耳聪目明,且与我们这些唐突造访的后辈促膝而谈,这不能不让我感到震憾和对生命的敬畏!
在我进入四十岁后,我总觉得有一个老之将至的阴影在我心里徘徊,与友人见面,会不自觉地发些“人老了”的感慨。当任老看着我时,我想他会在心里说,看这人多年轻呀!
如果再过几十年,我也能成为一个高寿之人的话,我是一个老年痴呆症患者,还是一个健康快乐的小老头呢?我也能如任老那样专注于事业,那样受人尊重,那样健康有意义地生活吗?
作为一个人,高寿固然可喜,但更可喜的是高寿而又有健康积极进取的人生,在后辈眼里,你不是累赘,不是废物,而是高山仰止,是智慧的化身,是生命的丰碑!若能拥有这样的人生,是最高的生命智慧的体现。
起身告辞时,我们一起照合影,我紧站在任老身边,我的右手与他的左手不自觉地握在了一起,他的手是那样细腻而温暖,只觉有一股热流导电一样传遍我的全身。
面对九十高龄仍勤勉于学、从容安详的学术大师,任何的赞美之词都显得那么苍白,在这位老人面前,我只是觉得人生还有许多我未曾体味到的意义,人生原来是如此浩瀚而深邃!
我说:“是《墨子与墨家》吧,我在写作时,反复读过好几遍。”
我发现我说话时他听得很认真,不时点头,且还不断插话,任老不仅听力很好,谈兴还很浓。我们聊到国图的收藏,聊到新馆的建设和馆藏图书的电子化。他主动说起《四库全书》的校勘工作,《四库全书》的原装版本,绝对是中华民族永恒的文化宝藏,国图保存的《全书》,几种本子也有内容不一致的地方,有的标题与内容不相符,也有少量的篇目这个版本里面有,而另一个版本里面却无。国图组织专家花了三年时间进行一一对照整理,比较异同,现已完成将成果汇编成书了。任老还说,台湾保存的《全书》是从故宫运过去的,而我们这里保存了一套城德避暑山庄的版本,没有受到八国联军入城的破坏,没有任何损失,是最为完好的。
任老说到这些时,安详的神情有了几份自豪。
阿墨向任老谈到墨学研究的一些流派与观点,并问任老的看法,任先生说:
“我不是墨学的专门家,不同的观点都是允许存在的。”
我觉得不能说任老是谦虚,而是象他这样经历了太多学术风云的人,对待任何尖锐或者对立的观点,他都能怀着包容之心,就象从万里云端了望大地一样,他看到的是我们未曾见过的景象。
然后我们又谈起了老子,我知道任老在老子研究上学道精深,几十年前就出版好几部老子研究的专著,没想到他说:
“你们读过我最近出的老书的书吗?”我们都表示没读过,老人便起身向里屋走去,一会儿拿出他新出的《老子绎读》来,犹豫了一下,说:
“只有这一本了,要么你先拿着看。”说着递给了阿墨。
过了一会儿,他坐了下来,见面前是我递给他的名片,看着我说:
“我这里有你的名片,等再找了我给你寄过去。”
我不免有些感动,不管能不能寄给我,他能观察到我的向往,细心照顾在场每个人的情绪,这就非常不易了。
任老在向我们谈起这些时,娓娓道来,如数加珍,平和舒缓,我感到他完全沉浸其中,内心充满了珍爱和满足。
任老曾为毛泽东主席亲点,创建主持了我国第一个宗教研究所,主持编写了《中国哲学史》、《中国佛教史》、《中国道教史》、《中国儒教史》等湟湟巨著,是学富五车、著作等身的大师级人物。九十岁了,在我们看来也许应该是老得不能再老,尽管他脸上手上有了明显的老人斑,可他身上全然没有老人的迟暮,他依然沉浸于他的学术世界,依然耳聪目明,且与我们这些唐突造访的后辈促膝而谈,这不能不让我感到震憾和对生命的敬畏!
在我进入四十岁后,我总觉得有一个老之将至的阴影在我心里徘徊,与友人见面,会不自觉地发些“人老了”的感慨。当任老看着我时,我想他会在心里说,看这人多年轻呀!
如果再过几十年,我也能成为一个高寿之人的话,我是一个老年痴呆症患者,还是一个健康快乐的小老头呢?我也能如任老那样专注于事业,那样受人尊重,那样健康有意义地生活吗?
作为一个人,高寿固然可喜,但更可喜的是高寿而又有健康积极进取的人生,在后辈眼里,你不是累赘,不是废物,而是高山仰止,是智慧的化身,是生命的丰碑!若能拥有这样的人生,是最高的生命智慧的体现。
起身告辞时,我们一起照合影,我紧站在任老身边,我的右手与他的左手不自觉地握在了一起,他的手是那样细腻而温暖,只觉有一股热流导电一样传遍我的全身。
面对九十高龄仍勤勉于学、从容安详的学术大师,任何的赞美之词都显得那么苍白,在这位老人面前,我只是觉得人生还有许多我未曾体味到的意义,人生原来是如此浩瀚而深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