秩序的运行——皇权制度


 
  很早以前就在想这个问题,那时还在读大学。只不过,当时的问题是:中国是怎样形成今天的文化的?还没有想到“秩序”。然而,这个毕竟只是在闲余的时候想一想,我还是要完成功课,英语要考级,要找工作。工作以后,又会有很多杂事缠身,要思考自己的未来,要赚钱养活自己,并且还要资助弟妹们上学。因此,总是断断续续,不连续,不系统。

  但是这个问题始终在我脑中,对与此问题相关的或者可能有助于这个问题的思考的东西格外敏感。看书、看电视、电影、思考社会问题、探究发生在自己身边、身上的事情的深层意义、观察社会现象总是自觉不自觉的受到这个问题的影响。尤其是看书。我买的、看的书中有很大一类就是关于“中国文化”的。像鲁迅、胡适、林语堂、李宗吾、柏杨、李敖、余秋雨等等。其次就是对历史的关心。我不喜欢教科书里的历史,喜欢看传记,特殊事件的历史、特殊时期的历史。此外我最喜欢跟老人聊天了,总是有意无意的引导他们去回忆曾经发生的事情。还有,就是关于人的心理、情感、性格的书,我喜欢去探究思考一个人行为背后的深层的原因,找到合理的逻辑。

  后来读研究生以后,大量的接触西方的一些理论。像组织行为学、团队理论、需求理论、期望理论等等,毫无疑问拓展了我的思路。慢慢的开始接触西方一些著名的人物,像亚当斯密、哈耶克、诺斯、奥尔森、纳什等等。这个对我帮助非常大。最主要的是慢慢的指引我走上理论探寻之路。开始去思考现象背后影藏的本质与逻辑。

  多年的积累,大脑中积累了许许多多的东西。别人的、自己思考的,然而似乎杂乱无章,不成系统,始终缺乏一个把他们串起来的东西。

  直到有一天,脑子中蹦出一个词——秩序。我跟我老婆说,我终于找到了那根线,把那一粒粒的珍珠串起来了。

  然而,始终觉得要写这个文章难度太大,自己已有的知识根本无法驾驭这个问题。秩序包含的内容太多。想想看,要去分析社会的制度、道德、观念、宗教、行为习惯的形成与演变,难度可想而知。钱穆的《中国历代政治的得失》、《中国官僚政治研究》,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罗素的《西方哲学简史》、费正清的《中国的思想与制度》、诺斯的《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等等实际都是探讨这个问题。有一天,在看书的过程中,突然有一个念头在我脑中蹦出来,我是不是可以另辟蹊径,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思考。这个念头一出现,就在大脑中疯长,心中暗暗欢喜—自己不要再看那么多书了。并自己给自己找理由,从历史、制度、观念等等本身来思考,可能无助于发现问题、找到深层的逻辑。就像中国的历史书不少,然而没有阻挡朝代的更替、国家的衰落,诺斯的理论一样没有防止经济危机的发生。至今为止,所有的理论一样未能阻止。更不用说资源危机、环境危机、恐怖主义了。

  我跟一个朋友说,他们在森林中穿行,容易迷失方向。我不这么做,我要坐飞机从空中过。也许会看得更清楚。

  我要怎么做呢,从秩序的运行角度来分析人类的历史。

  首先,看看中国皇权制度的形成与演变。

  皇权制度,无论包含多少细节,像制度、观念、道德,他不过是一种秩序,尽管他推动过历史的发展,然而最终的结果就是导致集体的无理性。

  皇权制度,就绕不开一个词——皇帝。皇,古为上天,光明之意,“因给予万物生机谓之皇”;帝者,生物之主,兴益之宗,“因其生育之功谓之帝”。史上把君主称为“皇帝”,是从秦始皇开始的。在此之前,中国的最高统治者称“王”或单称“皇”和“帝 ”,如周文王、周武王、“三皇”、“五帝”等。由此可知,皇帝这个词本身就意味之专制。

  由于文字的发明时间较晚,早期的人类历史几乎无从考究。基本上都是传说。三皇伏羲,女娲,神农;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其实都是传说、神话而已。真正有文字记载的是商朝。但直到公元前841年(共和元年)我国历史上才有确切的纪年。

  早期的历史,由于文字记载缺失,很多已无从考究。从现有的资料看来,尽管周以前就有过最高统治者,然而,专制的色彩与程度相对于秦以后要轻得多,民主的色彩明显可见。

  真正的皇帝制度从秦始皇以后才走上快车道。我们来看看历史的轨迹。

  为了使皇帝的地位神圣化,秦始皇又采取了一系列“尊君”的措施:

  取消谥法。秦始皇认为,像这样“子议父,臣议君”,太不象话,更没意义。他宣布废除谥法,不准后代臣子评价自己。

  天子自称为“朕”。秦始皇限定只有皇帝才能自称为“朕”。

  皇帝的命令叫作“制”或“诏”。

  文字中不准提及皇帝的名字,要避讳。文件上逢“皇帝”“始皇帝”等字句时,都要另起一行顶格书写。

  只限皇帝使用的、以玉质雕刻的大印才能称为“玺”。

  以上这些规定,目的在于突出天子的特殊地位,强调皇帝与众不同,强化皇权在人们心目中的神秘感。

  秦律的内容也可见到维护皇权的内容

      严惩统治阶级内部一切危害皇权的犯罪。如不道罪、不忠、不孝,例如胡亥假传诏,以不忠、不孝赐死太子扶苏及将军蒙恬;谋反罪,李斯以此罪被腰斩于咸阳;不敬罪,伪听命书,实际不执行的要剃去须发罚到边地作守卒。听宣命,不起立的,也罚钱两件铠甲的钱,罢职,永不续用。

  至于其他的,例如中央政权机构,废除分封制,改行郡县制,“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则是其次。民主制度一样也有痕迹。我就不展开了。

  秦始皇的做法有什么标志性的意义呢?首先,皇帝至高无上,没有任何约束。其次,用法律的形式确定、加强皇权。第三、开了先河、先例。从此中华民族与皇帝打了几千年交道。

  因此,他是皇权制度建立历程上的第一块里程碑。

  然而,民间并没有一致的认同。民众的皇权观念还没有形成。看看几个例子。

  陈胜、吴广领导戍卒发动“大泽乡起义”,各地纷纷响应。

  秦始皇出行,允许百姓道旁观瞻,刘邦有幸挤进观瞻的行列当中,目睹了盛大的车马仪仗,精锐的步骑警卫,远远地仰望到了始皇帝的身影。说了一句话 “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一次秦始皇出巡在渡钱塘江时,项羽见其车马仪仗威风凛凛,便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

  秦朝很快就灭亡了。起义领袖毫不犹豫的称王。

  刘邦取得天下之后同样想办法加强皇权。

  第一是处理功臣,像韩信、彭越、萧何等。但笔者觉得这很正常。

  第二、订立了“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的誓言。有点天真。

  然后有两件事倒是意义非凡。一是通过尊父亲太公为太上皇,二是通过对季布和丁公的处理。这两件事无疑会对社会意识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最后、重用叔孙通整理朝纲,叔孙通制定了一套适合当时形势需要的政治礼仪制度。《史记》记载这次朝会如下:

  天亮时,由谒者掌礼,来访者依次进入殿门。宫中设有车骑、步卒守卫,以及兵器、旗帜等。殿上传言「趋」,殿下郎中侠陛,陛数百人入殿。功臣、列侯、将军及其它军官在西列队,向东而立;文官自丞相以下在东列队,向西而立。大行依爵位高低宣示来宾上殿。于是皇帝乘辇出房,百官手执帜而传警,引诸侯王以下至领六百石薪金的吏员依次奉贺。这时,自诸侯王以下,各人无不肃然起敬。礼成后开始酒会,宫内侍从坐在殿上,全部伏下,以来宾尊卑依次敬酒。九觞酒后,谒者宣布「罢酒」。御史在场内执法,见到不依礼仪的人便立刻把他带走。整个酒会过程中都没有人敢喧哗失礼。

  这种礼仪无论是对皇帝还是对臣子都有某种微妙的心理影响。等级、尊卑立即显示出来了。而这正是专制之路。

  其后,一直到汉武帝,尽管也有过动荡,但总的说来可以用“无为而治、休养生息”来概括。

  汉武帝也同样也想办法加强了皇权。

  第一、采纳主父偃的建议,施行推恩令,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后又以诸侯献上的黄金成色不纯为由,取消了百余位列侯的爵位,即史书上所称的“酎金失侯”事件。

  真正意义重大的事是第二件事。是皇权制度建立历程上的第二块里程碑。废除了汉朝以“黄老学说、无为而治”治国的思想,积极治国;并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开始重用儒术。尽管武帝时期兼用儒、法、道、阴阳、纵横等各家人才,汉朝也一直“霸王道杂之”,但武帝时期对儒家的采用,使得儒家思想得到重视,并在以后逐渐成为中国历经二千年的主流思想。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先来看看儒家到底有什么主张。

  当时儒家之政治哲学是大一统、尊王及绝对王权三大理论。

  所谓大一统,依董仲舒解释“一统乎天子”,即帝王集权之义。帝王集权的内涵,第一,须抑制诸侯,第二,须抑制大夫。

  尊王之说,为汉儒尊崇天子的积极表示。亦与周代“天下宗周”不同,周代天子与诸侯,不过国与国之关系,天子特为名分上之共主。而汉儒依托春秋,特立“王者无外”之最高原则。

  绝对王权之说,即天子只对天负责,不对民负责。例如灾异之变,虽则帝王对天负责,然引起灾异之变之责任,乃为宰相,不是帝王,故黜罚之罪,亦为宰相,无及帝王,此类学说,与周末“天听自我民听,天视自我民视”之思想完全相反。

  这正合想要加强专制的人的下怀,这个人就是汉武帝。

  再看看儒者的作为。

     汉代儒者在政治上,亦欲打倒一切,唯我独尊。第一,欲打倒法名之学,而行德教治国。儒者认为以刑法治国,毕竟不如德教治国尽美尽善。第二,直欲以礼代律,以春秋断事。全依宗法及身份等级之伦理观而言,非依平等合理之法律而定。

     提出“三纲五常”。 “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臣、子、妻作出表率。“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

  发展了君权神授思想。提出了“天意”、“天志”的概念,并且提出了“天人相与”的理论,认为天和人间是相通的,天是有意志的,是最高的人格神,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最高主宰,天按照自己的面目创造了人,人应按天的意志来行动。从“天人相与”的神学目的论出发,董仲舒提出“君权神授”的命题。他认为皇帝是天的儿子,是奉天之命来统治人世的,人民应该绝对服从他们,凡是君主喜欢的事,老百姓应该无条件去做。君权神授的理论,强调君权的天然合理性和神圣不可侵犯性。

  汉武帝又是怎么积极响应的呢?

  设置儒学五经博士,同时罢免其他诸子博士,把儒学以外的百家之学排斥出官学,史称“抑黜百家,表彰六经”。元朔五年(前124年),武帝下诏批董仲舒、公孙弘建议,在长安兴办太学,用儒家经书教育青年子弟,从此儒学成为官办学校的主体内容。武帝改造选官制度,规定博士弟子成绩优异者可任为郎官,吏有通一艺者可选拔担任重要职务,还打破常规起用布衣儒生公孙弘为丞相。

  至此,皇权专制基本建立起来了。一方面,皇权已经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另一方面,通过思想的控制,国家制度的引导,皇权的观念慢慢地深入人心。连质疑的念头都几乎难觅踪影。

  皇权制度的第三块里程碑就是起源于隋朝的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后面将有详细论述。

  尽管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加强皇权对于国家社会的稳定、发展有它的好处。然而,弊端也很明显。尤其是把皇权巩固到难以撼动的地位。

  我们来看看皇权制度的几个特征。

  1. 皇权至高无上。任何人都不可以染指、质疑。

  2. 皇权除了“天”以外不受约束、不要承担任何责任。

  下面我们从一些历史事件中看看他的影响与危害。

  尽管公元213年,汉献帝派御史大夫郗虑册封曹操为魏国国王,于邺城建立魏国王宫铜雀台,享有天子之制,获得“参拜不名、剑履上殿”的至高权力。但曹操一生未称帝。

  刘备的遗愿就是“北灭曹贼,光复汉室!”,书上说刘备开始不愿意称帝,最后在臣子们的劝导下才勉力为之 。不管真实与否,已经能说明问题了。

  万历初年,张居正与宦官冯保合谋逐高拱,代为首辅。当时明神宗年幼,一切军政大事均由居正主持裁决,前后当国10年。其位高权重从下面一例可以看出,据传,一日万历读书,念到“色勃如也”时,误将“勃”读成了“背”。突然听见身边一声大吼,居正这一声大吼,让万历真的有些“勃如”了。然而,他终究没有取而代之。死后自己一生为国任劳任怨、竭诚拥裁皇帝的功德,换来的竟是家族子孙的大难。家被抄、还差点被刻棺戮尸,家属饿死的饿死,自杀的自杀,流放的流放,逃亡的逃亡。

  历史上那些尽忠的大臣、文人,气节、精神可钦、可佩,然而行为、动机却不可取。

  民众在水深火热中生活,却往往不怪皇帝,只怪奸臣、宦官,并期盼明主。

  一些起义军总是要找一个皇室后裔作“幌子”。

  所有的一切足可见皇权观念已深入人心。

  再看看我们历史上的几个皇帝吧。

  北齐开国君主文宣帝高洋当了皇帝以后,嗜酒成性,变得昏乱妄为,脾气暴躁,甚至泯灭人性,大发兽性。有时喝到酣畅时,他自己就起身擂鼓,然后跳舞,直跳得筋疲力尽。有时他脱光了衣服,乱叫乱闹。有时他披头散发,穿上胡服,到街上挥刀舞剑。有时又随意乱走,到大臣或勋戚家乱闹一通,搅得人人胆颤心惊。三伏天,他赤身裸体躺在地上晒太阳;三九天,他在风雪中光着身子跑来跑去。他不但自己发狂,还让随从们也仿效他,弄得随从们苦不堪言。

  一次酒后,他斥退左右,撕乱他父亲的小妾尔朱氏的衣带,企图强奸尔朱氏。尔朱氏不从,就用刀杀死了他。

  对待自己的亲生母亲,同样丧失人性。有一次,母亲劝说他不要荒淫,他却勃然大怒。他扬言,如果母亲敢再管他的事,就把她嫁给胡人。

  而后又用极残忍的方式处死了自己宠爱的妃子。

  明成祖朱棣发动兵变,夺取帝位后对那些对自己发动政变持有异辞者严加搜捕,并将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等50多人列出黑名单,斥为奸党,张榜公布。凡是列入黑名单的人被抓到之后,朱棣都要亲自审讯,然后将其以极残酷的手段杀害,以泄其愤。

  兵部尚书铁铉被押上殿后,背对朱棣而立,并历声数其罪状,朱棣令他面对自己,铁铉始终不从。朱棣于是令武士割掉他的耳鼻,放在锅中烹煮,然后塞进他的口中,令他吃下。铁铉仍然不屈。于是朱棣令刽子手将他寸刀慢割而死。这么干,仍不解恨,又令人将他的尸体投入油锅煎炸。

  礼部尚书陈迪与弟子6人被押赴刑场,处以磔刑,行刑之前,刽子手把他儿子的鼻、舌割下炒熟,塞入他的口中,然后将他零刀割死。

  刑部尚书暴昭,被捕后骂不绝口,朱棣亲动御手,打掉他的牙齿,又砍去他的手足,暴昭仍斥骂不止,最后被朱棣砍断脖颈而死。

  佥都御史司中,对朱棣出言相讥,朱棣便令人剥去他的衣服,以铁帚刷掉他的肤肉,露出骸骨而死。

  大理寺少卿胡闰,在朱棣召见时,身穿丧服,恸哭而至。朱棣命他更衣,胡闰不从,朱棣令武士以金瓜将他的牙齿全部打掉,将他勒死于殿上。随后,朱棣又命人将胡闰的尸体放在灰蠡水中浸泡,剥下他的皮,用稻草塞于其中,悬挂在武功坊外示众。

  被以各种残酷手段杀掉的大臣,皆被抄家灭族,株连而死者或数十人或数百人。方孝孺九族之外,又加朋友、学生一族,十族共873人,皆被处死。

  明洪武三十年。因丁丑科殿试录取的都是南方士人,遭到北方士人不满。明太祖朱元璋怀疑录取有私,大为震怒,竟下令将主考官及状元陈安等人一并处死。

  历史上皇帝的荒唐、出格的事多了。像不理朝政、贪图享乐、诛杀大臣、草菅人命、大兴土木、恣意妄为、不顾百姓生死等等。他们为什么可以肆无忌惮,为所欲为,而作为臣子的为什么又想不出好的办法来阻止,朝代总是更替,为什么就没有人想到要限制皇权,而只是盼明君、或是自己做皇帝呢?实际都是中国强大的皇权制度惹的祸。

  西方一样有皇权制度,然而强度明显要小得多。原因读者可以自己去探寻。所以,很早就慢慢地被瓦解、被抛弃了。

  皇权制度只是一种秩序,产生有其必然性。而后由于强者的自利、其他人的自利而慢慢的形成、强化,最终遗祸无穷,甚至直到今天仍可以看到踪影。

  与皇权制度一脉相承,相呼应,本质与内涵完全一致的就是官僚政治与宗法制度,只不过换了“演员”而已。我就不展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