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需要的形态


◇文/庄一召◇

《论国家需要——从国际关系学的视角》第四章
第四章 国家需要形态的嬗变
作为国家行为和国际关系的基本动力,原目的性需要与合目的性需要究竟是怎样影响国家行为从而推动整个国际关系运转的呢?本章将对此进行剖析。
《论国家需要——从国际关系学的视角》第四章
第一节 国家需要的形态
我们都知道蝴蝶,它非常奇特,在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存在形态。我们所看见的蝴蝶只是它当前的存在形态,在此之前,它曾先后作为蛹和蠕虫而存在过。具体的国家需要就像蝴蝶一样,在不同的阶段具有不同的存在形态。
国家需要的形态有六种,即本文第一章中提到的匮乏性需要、反射性需要、希冀性需要、行动性需要、消费性需要和满足性需要。
但在分析这六种形态之前,有必要先厘清两个概念,即,客观需要和主观需要。
第一章已经阐明,国家需要是客观的,它不依赖于人们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着,也就是说,不管人们是否意识到它,它总是真实地存在着。这便是客观的国家需要。
客观的国家需要并不能直接推动国家行动,因为作为一种由人组成的高度组织化的社会共同体,国家必定是理性的[1]。理性行为模式与非理性行为模式不同。非理性行为可以是客观需要直接驱动的,至多也就是动机直接驱动的。理性行为却一定是由目的驱动或者说由目的牵引的,而目的显然是意识层次的东西。显而易见,国家需要必须要被人意识到,也就是说必须要取得主观需要的形态,才可能对国家行动产生影响,从而真正起到动力作用。
主观需要有两层含义:首先,它是指意识对客观需要的反映,是主体对于客观需要的知觉,亦即被意识到的客观需要。国家的主观需要是指国家意识对客观需要的反映。[2]而国家意识不同于个人意识,它是一国不同地区的人、不同族群的人以及不同阶级或阶层的人的意识的折中。当然,有时候它也可能只是国内一小部分人组成的强势群体的意识(其他群体的意识被淹没了),甚至只是某个独裁者个人的意识(民众的意识被弃置了)。这一层次的主观需要可以称之为需要认知,包括对客观需要的反映和评价两方面含义。严格说来它并不是需要。
其次,主观需要是指想要,国家的主观需要就是指国家想要,亦即约瑟夫·库库尔卡所说的希冀需要。[3]依据库库尔卡的解释,国家的希冀需要是指国家对于“大小不同的、将来能够保证一定需要的目标”的期望和渴望。[4]库库尔卡所说的目标,实际上就是需要对象(包括需要手段),也即可以被指称为国家利益的东西。因此,希冀需要几乎总是特定的、具体的和方向明确的。
主观需要两个层次之间的辩证关系是:第一,需要认知是希冀需要的前提,希冀需要是需要认知的结果。如果没有前者,就不会有后者;第二,希冀需要能否出现及其强度大小取决于需要评价,即主观对客观需要之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第三,希冀需要是需要认知的现实意义所在。
主观和客观之间总横亘着一条难以填平的鸿沟,主观需要和客观需要之间也总是难以做到精确的对应,在外延上,主观需要不是比客观需要大,就是比客观需要小。事实上,主观需要几乎总是有把客观需要加以夸大的倾向。[5]
国家需要的六个形态或属于客观需要,或属于主观需要。
匮乏性需要。此即国家需要概念第一层含义所揭示的需要形态。即表现为一种客观上的匮乏状态的需要。它是国家需要的第一种形态。
反射性需要。此即国家需要概念第二层含义所揭示的需要形态。也可以叫做自然倾向性需要。它是指国家有机体基于自身匮乏或可能匮乏的实际而自然产生的获取特定的需要客体和需要对象的倾向性,其形成和作用机制类似于动物的条件反射机制。它也是客观的。
希冀性需要。这在上文已经阐述过了。
行动性需要。此即约瑟夫·库库尔卡所说的行动需要。[6]它是诉诸行动的希冀性需要,通过在一定目的驱使或引导下追求客观需要对象的行动表现出来。它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需要形态。
消费性需要。此即体现于国家“消费”活动中的需要,是国家需要正在得到满足的需要形态。消费性需要也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需要形态。
满足性需要。它是指国家需要已经得到满足的状态。许多人都认为需要一旦得到满足,它就消灭了,满足了的需要不是需要。但是我赞同这样的观点,即得到了满足的需要仍然是需要。保加利亚的尼科诺夫说:“当我们说‘这个需要已经满足了’的时候,我们就已经确认,需要不仅存在于已经克服了的特殊的不满状态之中,而且存在于新的特殊的满足状态之中。需要被满足了并不等于需要不存在了。我们感到满足的如果不是自己的需要,那是什么呢?”[7]国家的满足性需要实际上是处于潜伏期的国家需要,它内在地包含着匮乏的可能性。
这六个需要在本质上是同一个需要,它是国家需要在不同阶段的特殊存在形式。它们的存在顺序是固定的,国家需要依据这种固定的顺序传递着自己的能量,推动着国家和国际关系的运转。下一节将具体探讨国家需要的这一动力传递机制。



[1]主流国际关系理论有一个共同的前提假设,即国家是理性的。本文认同并接受这个假设。
[2]约瑟夫·库库尔卡把主观需要视为对基本需要(即客观需要)的谎报。参看约瑟夫·库库尔卡著,《国际关系理论问题》,章亚航译,商务印书馆,北京,1988年版,第243页。我不赞成这一观点。
[3]同上,第240-242页。
[4]同上,第240页。
[5]事实上,主观不可能穷尽一切客观。这里所说的大和小,不是就客观需要和主观需要的实际数目而言,而是就主观需要(被夸大的客观需要)和真正被认知到的客观需要(只是客观需要总体的一部分)而言。
[6]参看约瑟夫·库库尔卡著,《国际关系理论问题》,章亚航译,商务印书馆,北京,1988年版,第242-243页。
[7]尼科诺夫著,《人的活动结构》,张凡琪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北京,1988年版,第50页。转引自章韶华,王涛著,《需要—创造论——马克思主义人类观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北京,1992年版,第1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