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钱穆先生的《秦汉史》
在第一章《秦人一统之局》中,钱穆首先论述了春秋以下政治社会学术的剧变,认为“然此一时代潮流中剧变之尤堪注目者,则厥为社会学术之勃兴。” 而秦由于辟居西土,文化程度远逊于东方诸国,因此秦兴国之措施政策,都依赖东方士人。而由于文化之西渐,商鞅及吕不韦、韩非等人相继入秦,三晋之士造就秦的崛起。商鞅变法的意义在于破除封建贵族制度的种种束缚,而趋于新军国的建设。钱穆以文化人定位吕不韦,认为吕不韦在秦的努力是想将东方学术思想之全部移殖西土,而不是像商鞅范雎等人只求在政治上有所建树。且以史料论证吕不韦非秦始皇之父。
论及秦始皇的政治措施,钱穆认为,内废公族,外灭人国,造成封建制的崩坏亦县制的推行,郡县制决不始于秦人统一之后,而在晋襄公之时。寝兵政策的实施,新首都的建设,驰道的修筑,制度文化风俗的统一,边境的开拓与防御,奠定了秦的一统之局。
论及秦之文化,钱穆指出,三晋务实际尚功利,齐鲁尚文化重历史,而及秦统一后,天下学人聚集,相互间的矛盾冲突便越来越明显。秦始皇焚书坑儒,意在禁止以古非今而不是以焚书为首要,焚书最要者在于六国之史记,“以其多讽刺及秦,且多涉及现实政治也。” 秦廷坑儒在于使天下人引之为鉴不敢再訞言诽上。焚书坑儒在文化上讲,是三晋文化和齐鲁文化的冲突。而秦代的著述也并非一无所成,钱穆认为《大学》《中庸》两篇成书于秦人之手,并且是齐鲁诸儒媚秦者所作。书同文,字体由大篆至小篆至隶书,更利于文化传播。
对于秦的覆亡,钱穆认为在于未一视战败国而休养之,以奴隶视之,故秦前后仅十五年而亡。项羽推义帝而臣之,天下仍要乱,一统之局已经不可逆转,戍卒一呼,山东响应,是古代封建政体的反动。
而秦的影响甚广,至南粤、滇、朝鲜、辰韩、澶洲、河套,均受秦一统之政治文化的影响。在秦时,民族向外发展,并不专由于政治的推动与侵夺,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
论及秦始皇的政治措施,钱穆认为,内废公族,外灭人国,造成封建制的崩坏亦县制的推行,郡县制决不始于秦人统一之后,而在晋襄公之时。寝兵政策的实施,新首都的建设,驰道的修筑,制度文化风俗的统一,边境的开拓与防御,奠定了秦的一统之局。
论及秦之文化,钱穆指出,三晋务实际尚功利,齐鲁尚文化重历史,而及秦统一后,天下学人聚集,相互间的矛盾冲突便越来越明显。秦始皇焚书坑儒,意在禁止以古非今而不是以焚书为首要,焚书最要者在于六国之史记,“以其多讽刺及秦,且多涉及现实政治也。” 秦廷坑儒在于使天下人引之为鉴不敢再訞言诽上。焚书坑儒在文化上讲,是三晋文化和齐鲁文化的冲突。而秦代的著述也并非一无所成,钱穆认为《大学》《中庸》两篇成书于秦人之手,并且是齐鲁诸儒媚秦者所作。书同文,字体由大篆至小篆至隶书,更利于文化传播。
对于秦的覆亡,钱穆认为在于未一视战败国而休养之,以奴隶视之,故秦前后仅十五年而亡。项羽推义帝而臣之,天下仍要乱,一统之局已经不可逆转,戍卒一呼,山东响应,是古代封建政体的反动。
而秦的影响甚广,至南粤、滇、朝鲜、辰韩、澶洲、河套,均受秦一统之政治文化的影响。在秦时,民族向外发展,并不专由于政治的推动与侵夺,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
归纳几点就是:
一、作者认为秦几大历史事件由东西文化冲突引起,东比西文化发达,东国多因此讥讽西。处死吕不韦、焚书坑儒皆由之。以文化人定位吕。且以史料论证吕非秦父。
二、内废公族,外灭人国,即封建制崩坏之两因,亦县制推行之两因。郡县制决不始于秦人统一之后。
三、三晋务实,尚功利,齐鲁重历史文化,迂阔。荀卿、韩非、李斯为三晋学问,荀虽久游稷下,但为赵人,不脱三晋习气。
四、秦通过焚书坑儒等断绝文人纵横习气,自由之貌荡然,恢复政教不分官师一体上古习气。
五、焚书坑儒意在禁以古非今,书未多焚。
六、《大学》《中庸》出秦人之手,盖齐鲁诸儒媚秦者所作。
七、学术文字初止于王,称王学,后至家,生家学,后用者渐多至民间,学术与字体都大变。字体由大篆至小篆至隶书。更利于传播。词义改变亦速。《春秋》文字与秦时异形,为古书、古文字。
八、秦败于未一视战败国而休养之,以奴隶视之,故十五年而天下乱。此乃秦覆之由。
九、项羽推义帝而臣之,天下仍要乱,一统之局不可逆转。分封诸侯后人已过时。
十、文化先进不一定必胜,要在先进体制与GDP。秦体制先进。
十一、秦影响至南粤、滇、朝鲜、辰韩(今朝鲜庆尚道)、澶洲、河套。河套多富商,有几个政府还给予政治地位。经济带动的文化影响力非常大。乌氏、巴寡妇清、蜀卓氏程氏、楼烦班氏都是有名富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