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工程助力农民工就业


阳光工程助力农民工就业

记者 张敏洁

2008年11月份以来,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让我国大多数劳动密集型企业遭受了严重的创伤。接踵而来的企业倒闭、裁员或放假导致大量外出打工的农民工失业或提前回家,与此同时,金融风暴吹乱了他们像候鸟一样东南飞的迁徙节奏。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最新统计,中国1.3亿农民工中,有2000万人因金融危机失业返乡,而这一状况,在近十几年来是十分罕见的。

随着这场深不见底的金融危机的持续蔓延,记者发现,无论走到那里,都能看见一个个满脸愁容渴望得到一份工作的农民工。

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一些用工企业却难以招到适合的员工,据了解,之所以出现这一情况,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这些农民工缺少技能或是现有的技能达不到用工企业的要求。

因此,处理好返乡农民工的就业问题,已成为今年各级政府的新挑战。于是,自上而下都在行动,农民工返乡人数和就业记录数据从县到省都要定期层层报告到北京,不仅如此,官方的研究机构也开始关注农民工的就业问题,而且各地方政府也开始出钱为农民工集体办班培训,帮助农民工就业。

而作为国家倡导的一项公益活动、民心工程,阳光工程开始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尤其是劳务输出大省的陕西更是将其作为解决返乡农民工就业的重要手段。

实践证明,阳光工程是一项“农民满意、企业满意、政府满意”的德政工程。据调查,目前农民工群体是农村中等收入者阶层的主体。而这一群体并不是以依赖农业生产而致富的,相反,正是因为他们走出了农村,从农业转移到非农业才真正实现了脱贫致富。

据了解,阳光工程是由政府公共财政支持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领域就业前的职业技能培训示范项目。培训对象则为持有农业户口年满16周岁以上四十五周岁以下,且在农业生产第一线从事劳动的劳动力或普通初、高中毕业回乡青年。

据陕西省农业厅科教处副处长、陕西省阳光工程办公室副主任翟高友介绍,自2004年国家正式实施阳光工程以来,陕西积极组织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非农产业技能培训的阳光工程,截止目前累计培训农民58万人,转移就业55万人次,超额完成国家下达我省的51万人培训任务,有力地推动了农民就业,增加了农民收入。而记者也从省阳光办了解到,2009年,陕西省阳光工程将完成9-10万人的农村劳动力的培训。

与此同时,陕西还根据六部委的要求和当地的实际情况,2004年以来共安排中省财政资金1.4亿元,给予学员学费补助,补助标准从最初的每人每期135元逐步增长到而今的每人每期400元。

陕西积极开展阳光工程

作为一个典型的农业省份,陕西3690万人口中,农业人口2786万,农村劳动力1460万,占农村总人口的52%。自2004年实施阳光工程实施以来,陕西积极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非农产业技能培训,把实施阳光培训工程作为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转岗就业技能、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有力地推动了农民就业,增加了农民收入。尤其是刚刚过去的2008年,陕西阳光工程在各地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较为显著的工作成效。

截止2008年底,陕西全省共完成培训11万人,培训的工种涉及电子电器、微机应用、餐饮旅游等12大类100余种,输出农民的就业地点主要集中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工业密集城市以及北京、天津、山东、山西、内蒙、新疆等地,主要从事电子操作、机械加工、家政服务等行业工作,人均月收入1000元至1500元不等。

而渭南机械手、华州皮影匠、镇安家政女、蓝田厨师、三原技工、延长电子、绥德汉子等劳务品牌名气越来越大,在各类就业市场上炙手可热。

据介绍,自2004年以来,陕西先后上成立了阳光工程指导小组,建立了六厅局联席会议制度,负责指导全省的阳光工程实施工作,并就重大事项进行决策和部署。不仅如此,阳光工程指导小组和联席会议还在陕西省农业厅科教处设立专门的办公室,具体负责全省的阳光工程各项工作。与此同时,陕西省农业厅在省农广校、省农干校、省农机校三所厅属学校分别设立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就业指导服务中心,确定专人,多方了解和掌握劳务市场需求,收集和发布企业用工信息,为农民走出家门提供就业门路。各市、县也都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初步形成了上下对接、运转正常的组织管理体系。

而按照“面向社会、公平竞争;贴近农村,方便农民;属地认定,统一审批;培训单位自愿申报”的原则,陕西省阳光办还先后组织开展了数期基地认定工作,共认定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机构442个。

不仅如此,早在2007年,陕西阳光办就在做好非农产业技能培训的同时,结合现代农业建设和“一村一品”发展,积极开展农产品加工业、地方特色产业和农村服务业等技能培训,加大就地转移力度,尤其是沼气技工技能、蚕桑养殖技术、手工布艺等技术培训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尽管陕西是一个财政穷省,在中央财政补助资金下达后,陕西省阳光办积极与省财政联系沟通,以争取地方财政支持。在资金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去年省财政挤出108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阳光工程的配套补助。今年计划拿出不低于此数额的财政资金,专门用于阳光工程补助。同时要求市、县财政都要按照一定的比例列出阳光工程专项补助资金,支持阳光工程顺利实施。为了确保补助资金专款专用,使农民真正受益,陕西省农、财两厅及时转发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补助资金管理办法(试行)》,并结合陕西实际,制定了更加具体的《实施细则》,要求培训机构建立专账,当地阳光办在考核验收合格的基础上,提出资金拨付意见,由财政部门将资金拨付到培训机构,以补助培训机构在转移培训农村劳动力中所减免的费用。

对此,翟高友坦言,由于实行了严格的项目培训监管制度,经过阳光工程培训的农民工,一般来说技能水平都比较好,而且可以从事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的工作,因此比较受东部地区企业的欢迎,如比亚迪、美能达都曾定向录用过我们培训的农民工。

多措并举推动阳光工程

据了解,刚刚过去的2008年,陕西阳光办在完善国家阳光办“四个办法”“五项制度”的基础上,继续推行陕西制定的“项目任务招投标、培训补助代金券、信息报送电子化”三项改进措施,继续落实该省出台的“动态管理机制、特别稽查机制、年度报告机制”三项监管机制,进一步了夯实台帐上报环节,明确了各级部门的监管责任,并着手从全省培训基地里选拔具备典型带动作用的基地做为省级示范基地予以重点扶持。

而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陕西阳光工程也呈现出喜人的趋势。与此同时,陕西省阳光办按照《阳光工程补助资金管理办法》,积极与财政部门协商沟通,目前2008年度中省两级补助资金共计4410万元已划拨到各市财政部门。另外,按照《阳光工程项目实施管理办法》,省、市、县分别对全省2007年度补助资金兑付情况进行了督查,目前各地上年度资金兑付已基本完成。

而根据陕西省阳光办下发的《关于申报2008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省级示范基地的通知》,各地已上报省级示范基地候选机构38家。目前已完成资料审核、实地考察等工作,近期将确定并命名一批机构为省级示范基地,并在2009年项目工作中进行重点扶持。

对此,陕西省阳光工程办公室副主任、陕西省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主任张养利表示,近年来,陕西省阳光办通过有效的“清理、清退、吸纳”管理办法,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基地动态监管机制。同时,根据动态监管机制,重点结合年终检查,对一些执行不力或违规操作的基地,在项目安排上分别做出了限期整改、削减项目、转移项目、撤销基地等宏观调控处理。

与此同时,陕西省阳光办还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完善项目监管机制的通知》、《关于进一步规范项目监管的通知》等文件,以及举办阳光工程信息员管理培训班,进一步明确了各级监管机构的责任与义务。县阳光办负责辖区内项目的日常监管,具体业务上切实把好培训就业台账从基地到瑞沣数据库关口。市阳光办对本辖区内的阳光工程项目实施全面负责,具体业务上切实把好培训就业台帐从瑞沣数据库到国家网上数据库关口。而省阳光办则主要负责本省培训任务控制指标的分解与调整,督促市县两级阳光办落实项目管理制度,对基层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年终审查备案各市年度项目执行情况的报告。

通过明确各自“所把关口”,一改过去出了问题总是由基地承担责的推卸做法,实现了“哪一级出问题,哪一级担责任”的科学管理。

阳光工程仍需进一步完善

张养利表示,实践证明,阳光工程对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村三个文明建设是非常积极的。而这些经过培训的农民工大多是文化素质较高的农村青年劳动力,通过对他们的转移就业,不仅为农村带回了一大笔物质财富,更重要的是带回了新的经营管理理念和先进的技术,为整个农村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增添了动力。

尽管目前陕西的阳光工程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张养利对此却并不乐观,张养利表示,阳光工程目前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并不少,首先是项目工作投入偏少。一是补助资金标准偏低,群众得到的实际利益少,很难对群众形成较大吸引力。尽管2008年中省两级财政补助达到人均400元,但相比劳动、扶贫等部门的培训补助,相比群众付出的培训成本还有很大差距。二是各地一直没有列支阳光工程工作经费,使得开展工作困难较多,许多措施没有办法贯彻下去。三是各地基本条件配置较差,开展工作所需的软硬件设施条件,如电脑电话等相对落后,许多地方不能上网,严重制约了阳光工程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

其次,各级阳光办由于人员短缺,经费不足,日常检查和督促偏少,对于培训基地的培训内容、培训效果、就业去向、服务情况等掌握得不是非常准确,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催要情况、催要报表上。

另外在项目任务下达方面,一些地市往往不注重通过招投标下达计划,不注重根据培训实际进行调控,不注重学员台账这一基本环节的落实,随意将项目指标分解下达。而在资金兑付方面,个别地市补助资金兑付迟滞,一直拖到年底或者次年才将上年度补助资金划拨到基地。而且个别市县没有按照六厅局或省阳光办文件规定,擅自或在项目下达之初、或在项目执行过程之中、或在年度报告上报备案之前突击拨付补助资金。

培养新型农民才是出路

事实上,经过几年的努力,陕西阳光工程在积极占领竞争激烈的劳务市场的同时,也开始积极挖掘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着力打造阳光工程劳务品牌。目前,已初步形成了如渭南机械手、镇安家政女、华州皮影匠、蓝田厨师、三原技工、延长电子、绥德汉子等一批颇具影响的劳务品牌。尤其是镇安县通过有组织、有计划的市场化运作方式,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订单”培训,已先后向北京输送家政服务员500多名。而经过规范培训的镇安女,用他们勤劳朴实的双手,在京城则创出了响亮的“镇安家政女”劳务品牌。部分地区依靠自身从业传统和优势,集中培训,大规模输出,形成了建筑、服装、餐饮、焊工、车工、电子、装卸等成规模的优势劳务产业,并初步实现了区域化、行业化、成建制的集团式输出。

谈及当前的形势,张养利表示,针对当前金融危机肆虐的现实情况,我们再也不能一昧的向沿海地区输出劳务来解决农民工的就业问题,而是要立足现实,继续深入挖掘陕西的特色产业,围绕这些产业来培养新型农民,如华县雨田文化培训学校就是陕西省阳光办新设的一个试点,该学校正是根据当地的皮影产业来培训新型农民工的。

对此,省阳光办日常工作人员、省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培训科科长焦育民表示,其中在培训专业这一块儿,最初一共分为12大类,如建筑业、旅游业、还有电子操作、机械,还有电子装配等,目前根据形势需要已逐步拓展到“五业一人”,即除了12大类转移就业以外,还将涉及农村服务业、地方特色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农民工返乡创业以及农民致富带头人培训,总体战略是以技能培训为手段,以充分就业为平台,以致富增收为目标,把第一产业沉重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

目前,全省已经培训并安置农村劳动力大概是58万人,也就是说农村的富余劳动力有58万人通过参加我们的阳光工程非农技能培训已经在二三产业找到他的就业岗位。

而针对沿海及一些地区企业停产、转产,导致一定数量的农民工返乡,陕西省要求各地建立农民工返乡旬报制度,并适当增加今年“阳光工程”培训指标,优先用于培训返乡民工,为其提供再就业和创业支持。

事实上,2009年的中央1号文件中也明确指出,“输出地、输入地政府和企业加大投入,大规模开展针对性、实用性强的农民工技能培训”。

阳光工程在我省五年来的实践已充分证明,这一项目是适应国情省情的,是解决农民素质问题、农民就业问题以及农村发展问题的一项成功举措。就在今年“两会”期间,中央电视台“科技苑”栏目在全国范围内播出我省阳光工程培训专题片,重点推介了陕西阳光工程三大品牌“渭南机械手”“镇安家政女”“华州皮影匠”,在国内引起了巨大反响。

而随着这一深入人心的民心工程的进一步完善,它必将在解决返乡农民工就业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