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木德:智者的生存法则
陈敏昭
(三门峡行政学院 472000)
1、《塔木德》的形成与发展
在犹太人的典籍中,《塔木德》(Talmūdh)的重要性仅仅次于《圣经》,几乎人手一册。从语言学上讲,“塔木德”的意思是“伟大的研究”。事实上,《塔木德》是一部犹太人作为生活规范的重要书籍。其内容分大致上分三个部分:(1)密西拿,原意为“复述”,为律法条文,被称为《口传律法典》。这部分内容大约形成于二世纪末。共六卷63篇:第一卷为有关农事的律法;第二卷为宗教节日、安息日及斋戒的规定;第三卷是有关婚姻及离婚的律法;第四卷为记述民法、刑法及诉讼的条例;第五卷为有关祭祀和奉献的礼仪;第六卷阐述不洁和洁净的事项。(2)革马拉,原意为“完成”,是密西拿的补编和说明,以注释形式对条文作问答式阐述,称《口传律法典诠释》。狭义的塔木德即指革马拉文集。巴勒斯坦学派的诠释完成于4世纪中叶。巴比伦学派的诠释定型于6世纪初,后被各地犹太社团所接受。(3)米德拉西,原意为“讲解”,即律法和伦理的通俗解说,是塔木德文献中别具一格的阐释方法,又指用这种方法写成的经文注释,通称《圣经经文注释》。
犹太教义认为,上帝在西奈山启示摩西的妥拉,是对犹太人及全人类的教诲和诫命。除成文的律法书即《摩西五经》外,还有不成文的律法、习俗及对成文律法的解释,称口传律法。塔木德是口传律法的最高文字形式。它解释律法使之适应变化中的政治社会环境,并加以补充。其内容不仅讲律法,亦涉及天文、地理、医学、数学、农业等方面。
从八世纪起,因塔木德文体结构松散,一些犹太学者据此摘编简明法典。正统派犹太教视其为律法最高权威,并在以色列国成立后争取将塔木德定为全国的基本法。今天,在以色列的拉比法庭塔木德上仅适用于家庭法问题。
公元前586年,犹太人失国后,大批犹太人被沦为“巴比伦囚虏”。巴比伦聚集了大量的犹太人,这里就逐渐发展为犹太人最主要的文化和精神中心,集中了许多有影响的犹太贤哲和宗教研究人员,形成了一个享有很高威望和领导地位的学者阶层。他们以维护犹太教传统及犹太精神价值为己任,潜心研究神学,著书立说,在公元二世纪至六世纪之间编纂了犹太教口传律法集,即《巴比伦塔木德》和《巴勒斯坦塔木德》,统称《塔木德》,形成了塔木德文化。由于《巴比伦塔木德》编纂于《巴勒斯坦塔木德》之后,经精通摩西律法的拉比们(犹太教的宗教导师)的研究,更主要是犹太实际生活中的实践,所以其律法权威性远远超过《巴勒斯坦塔木德》。一般意义上的《塔木德》指的就是《巴比伦塔木德》。
在整个中世纪,欧洲犹太人对《塔木德》的研究非常活跃。时至今日,犹太教正统派仍然认为,载于《塔木德》的律法乃出于上帝的启示,对这部律法集的诠释和补充工作仍在继续。1948年以色列复国,犹太文化得以复兴,《塔木德》再次受到重视。犹太教正统派认真研习着《塔木德》,并试图争取将《塔木德》定为以色列国的大法。
《巴比伦塔木德》全书约40卷,分为6部:一为农事、二为节日、三为妇女、四为损害、五为神圣之事、六为洁净与不洁,共250万字,全部用希伯来文写就。这部巨著不仅是一部注释《圣经》律法部分的权威经典,而且是一部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其内容除宗教训诫和道德说教外,还包括大量的神话故事、历史传说、民间习俗,乃至天文地理、医学算术及植物学知识。它不是史书或百科全书,却包罗万象,成为犹太智慧的源泉。整部作品通俗易懂,睿智隽永,成为犹太人行为处世的指南,同时也对处于流散状态的犹太人维护民族统一性、加强精神凝聚力起到无比重大的作用。对没有自己的祖国并流离失所的犹太人来说,《圣经》和《塔木德》就是祖国。孩子们从父母那里接受关于戒律和生活习俗的教育,并在犹太教会中接受拉比的教导。这样,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就会强烈地意识到自己是犹太人。
《塔木德》凝聚了上千年来2000余名犹太学者对自己民族历史、民族文化、民族智慧的发掘、思考和提炼,是整个犹太民族生活方式的航图,是滋养世代犹太人的精神支柱,是其他民族的人走进犹太文化,接触犹太智慧的一扇必经大门。随着时代和环境的变化,《塔木德》更被人们赋予了许多新的内容。犹太人成功的秘密就隐藏在《塔木德》之中。
《塔木德》在世界上广为流传,已被译成十几种语言。尤其是犹太人人手一册,从生到死一直研读,常读常新。它不仅教会了犹太人思考什么,而且教会了他们如何思考。它用一种始终如一的声音,构建了犹太人的世界观。它宛如一位和蔼可亲的朋友或思想深邃的老学者,始终和每一个读者进行交谈和讨论,并穿透琐细的生活,让人感觉到鲜活的智慧和触及万物的力量。
2、窃贼与购买赃物者
《塔木德》上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一个审判官经过一处市场,发现市场上有赃物出售,交易还挺热火的。他觉得有必要开导一下市民或小偷。于是,他在市场上给市民做了一次教习。审判官放出一只黄鼠狼,给它一块肉。黄鼠狼叼着那块肉,立刻跑回自己的小洞里去了。一旁观看的市民也马上知道了黄鼠狼藏肉的地方。审判官来到那个洞前,把黄鼠狼捉出来,把洞口堵住。然后,他又拿出许多肉块给黄鼠狼。黄鼠狼叼起肉后,又立刻向自己的洞跑去。但这次,它发现洞口被堵死了,肉没地方藏,于是重又回到审判官跟前,把肉放下了。因为黄鼠狼一时难以处理自己叼来的肉,只好回来还给它的主人。
看到这里,人们若有所悟,不等审判官开口,许多人就去重新把市场上的货物做了一番调查,结果发现,赃物贩子卖给他们的,正是他们被窃走的货物!
相对来说,为纯粹自己的需要去偷窃某样东西的窃贼是不多的,因为这个要求难度太大、效率太低。一定程度上讲,窃贼同被窃之物的关系有点像商人与商品的关系,两者都是为了换取其他东西而暂时占有某样东西的。所以,窃贼的存在往往需要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有人收买他的赃物。赃物或许是自商品发明以来唯一始终真正“价廉物美”的商品,所以它始终能够找到自己的市场,甚至还可以形成许多专门市场。然而,正是这个市场的存在,最终导致了一个“失主买回赃物”的喜剧性场面。
大多数犹太人之所以重视律法、重信守约、虔敬地一丝不苟地崇拜上帝,就是因为犹太集体智慧早就在个体不知不觉中安排好了:每个人交出的那点权利,每个人多履行的那点义务,最后仍然是他的权利,仍然是他对自己履行的义务。在这种有序状态下,每个人以自己不贪不争不偷的方法最终获得的成果,较之每个人都以自己贪婪争抢偷窃的方式最终获得的成果,肯定要大得多、方便得多、愉快得多。
阅读了这段文字后,我不知道您还有什么感受。而我觉得,在中国,大多数人受虐于权力之害有同与此。权力本来是人们出让自己的权利给掌权者,为的是让他为大伙办事,但是掌权者经常利用权力规则的漏洞(从古到今,人们始终没有找到完整的规则来制约权力。相比较而言,民主制度不是最有效率的规则,但是从人们的实践经验来说,还是最有成果的)为自己、为自己身边的人、为悦己者谋取私利。而我们中的许多人,不是想方设法堵塞权力的漏洞、从根本上制约权力,而是廉价地出卖自己的尊严与人格,阿谀奉承、巴结迎合权力,换取可怜的蝇头小利。久而久之,使得掌权者视权力为囊中物,是自己谋取私利的“利器”,在权力行使中,常常地越位、缺位、不到位。掌权者常常让悦己者宠,媚己者利。这使得权利出让者经常受到权力的欺凌和侮辱。这和“失主买回赃物”有什么不同呢?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惊醒,无论是掌权者还是权利出让者,权力是公器,只能用于公共事务,谋公共之福利。彻底取缔权力私用的“市场”,让权力在阳光下恭恭敬敬、干干净净地为我们服务。
3、时间比金钱更有价值
《塔木德》中写道:“金钱能够储蓄,而时间不能储蓄。金钱可以从别人那里借,而时间不能借。人生这个银行里还剩下多少时间也无从知道。因此,时间更重要。”
人生投入多少不能用金钱来衡量,而是要用时间来计算。而且在时间和金钱这两项资产中,时间是最宝贵的。当你认识到时间的宝贵和时间亦有价格的那一刻开始,你将变得更富有。许多人努力工作,并想通过节俭来储蓄更多的钱,但他们却浪费了很多时间。比如在百货商店里,很多购物的人,他们花了很多小时仅仅就是为了节约几块钱。他们可能节约了一点点钱,但却浪费了很多的时间。你能够通过节俭来变富,你也可以通过吝啬来变富,但这要花很长的时间。比如在美国,花2个小时和320美元坐飞机或2天时间和48美元乘火车都可以从美国东海岸到达加州。穷人用金钱衡量价值,而富人用时间衡量价值所在。这就是为什么那么多的穷人选择乘火车的原因。
生活中有许多很有钱的穷人。他们之所以有很多钱,是因为他们把钱看得太重,而且紧紧抓住不放,就像金钱有什么神奇的价值一样。所以,他们虽然有很多钱,但还是像没钱时一样穷。
聪明的犹太人仅仅把钱看作一种交易的媒介。在现实生活中,钱本身没有多大的价值。所以精明的犹太人一有钱,他就想用它去换点有价值的东西。可笑的是,把钱看得越重的人,花钱买的东西越是没有价值。这也许就是他们为什么变穷的原因。他们说这些东西就跟存在银行里的钱一样安全,其实当他们花掉他们的血汗钱买这些东西时,他们是在糟蹋他们的钱。在很多情况下,许多人之所以整日要为生活而苦苦奋斗,就是因为他们把金钱看得太重了。他们紧紧握住手中的钱,为钱努力地工作着,勤俭地过着日子,他们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到处寻找买打折商品,尽可能地省钱。很多这样的人想通过吝啬变得富有。但是最终有一天,他们有可能会变得有很多钱,但他们依然很吝啬。
当然,勤俭和节约应该提倡,但致富的关键是价值。而且,很多人都认为价值是用金钱来计算的。实际上,价值是要用时间来计算的,因为时间比金钱更重要。很多人都想致富或去做富人进行的投资,但他们都不愿意投资时间。
但是如果想获得财富,就必须投资于比金钱更有价值的时间。大多数人想变得富有,但他们不愿意首先投资时间。他们宁愿去经营一些当前的热点投资项目或热衷于迅速致富的计划。或者,他们想匆忙地开始一项业务,而又没有任何的基本业务知识。然后,你就不会奇怪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企业在短时间之内以失败告终。他们匆匆忙忙地去挣钱,最后反而失去了金钱和时间。他们只想靠自己去干一番事业,而从未想过先投资学一些东西,或者按照一个简单的长期计划进行。如果一个人能简单地遵循一个长期计划的话,几乎每个人都很容易成为百万富翁。相反地,许多人会说:“投资是有风险的”,或“要先有钱才能赚到钱”或“我没时间去学投资,我太忙了,我要工作还要付账单。”这些常见的观点和借口,就是为什么只有少数的人能抵达充满财富的彼岸的原因。这些观念,也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90%的人都有缺钱的财务问题,而不是钱太多的财务问题。正是这些关于金钱和投资的有偏差观念,导致了他们的财务问题。他们要做的就是改变一些说法、改变一些观念,这样他们的财务状况就会像变戏法一样发生变化。但大多数人工作太忙了,根本没有时间去思考他们究竟在忙些什么。他们常常失去了实现富有的机会,成了金钱的奴隶,整日为金钱所累,钱控制着他们的生活,他们勤俭节约,过着量入为出的生活。他们宁愿这样做,也不愿去投资一点时间,制订一个计划,让钱为他们工作。
如果你想进入富有的投资阶层,你就应该打算投资更多的时间。很多人不能超越安全和舒适这两个生活层次,就是因为他们不愿投资时间,然而这是我们都必须做出的个人决定。一个人至少应该有一个安全稳定或舒适宽裕的财务计划。一个人没有这个基本计划,而致力于富有这个计划,真的是很危险的。当然也会有极少数人取得成功,但大多数人不会。你可以看到在他们晚年的生活里,他们穷困潦倒,储蓄耗尽,只能沉溺于他们过去的辉煌,谈论他们曾经几乎要成功的交易和曾经拥有的金钱。当他们的一生结束时,既没有金钱也没有时间。时间的价值就像金钱的价值一样:完全体现在如何使用上。舍不得花费时间去获取更多的幸福,去使更多的人幸福的人,就是虚度年华。
4、团结就是力量
《塔木德》中曾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要是生下的婴儿长着两个头一个身体的话,应该把他算作一个人呢,还是两个人?也许有人觉得这种问题过于幼稚。实际上未必如此。在犹太人看来,只要这个婴儿能够存活,别人在如何对待他的问题上,必定会遇到麻烦。按照犹太律法,孩子满月时要请拉比祝福,这时究竟祝福一次呢,还是两次?祈祷时要在头上放个钵,究竟是放一个呢,还是两个?所以,这个问题是回避不了的。
《塔木德》中所提供的解决方案简洁明了:在一个头上淋上热水,如果另一个头也发出悲鸣,就是一个人;要是另一个头满不在乎,那就是两个人。用犹太人的话来说,如果有人听到以色列的犹太人受到迫害,或者俄国犹太人受到迫害,会感受到痛苦,并发出呼喊的话,那个人就是犹太人;如果不会呼喊,就不是犹太人!十分明显,这个设问只是一则誉喻,实质上是要在现实生活中检验出犹太人的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这种感应,从微观上看,只是一个犹太人对一些犹太人的遭遇的感应,但从宏观上看,便是所有犹太人对个别犹太人的感应,是民族共同体对个别成员的感应。
因为,当每个犹太人都像另一个头那样为别的犹太人呼喊时,这种指向一致的感应已经汇成了一股合力,从无定向的相互抵消的分力,转变成一股只取一个方向的合力。而在人类社会中,无论共同体也罢,阶级也罢,组织也罢,一切超出个体范围的集体无一不是通过聚合个体的力量为有组织的合力从而成为一个有其自身存在的实体的。这种指向一致的合力无论本身指向何方,必定同时在每一个个体身上产生出一种指向集体本身的向心力。集体的超个体的存在即由于这种向心力或凝聚力而得以实现。
《塔木德》中讲:“一个人的才智和力量总是有限的。”世世代代的犹太人非常重视团结的力量。犹太人认为,散居在全世界的同胞之间的交流就是获得诸多成功的基础。建立人际网的媒介就是犹太教的教义。按照犹太教的规定,安息日是不能工作的,也不能谈论工作,必须中断旅行安静地休息。如果旅行中的犹太人到了一个安息日中的社区,那里的人就会留他住宿,并且准备丰盛的饭菜。通过这样的行动,自然就建立了人际网,经过长年累月的积淀,就变得非常牢固了。
犹太人建立人际关系的方式也值得参考。“要以两倍于自己说话的时间倾听对方的话。”这是因为,人只有一张嘴,却有两个耳朵。建立了巨大金融王国的罗斯柴尔德家族的家训就是“少说”。首先应该倾听对方的话,建立信任关系,才能获得成功。
一位着名的经济评论家对于犹太人的商业敏感这样说道:“由于长期遭迫害,犹太人一直无法实现定居生活,因此非常重视信息和教育,以便在不熟悉的国家里无论处于什么样的情况下都能够生存。”犹太人的强项在于判断得失时,能够不夹带人情世故迅速做出判断。由于犹太人的戒心非常强,因此对于危机管理做得也非常好。这是经过长年累月培养出的从事现代商务活动的必要素质。
5、成功者善于利用他人的能力
《塔木德》中这样的教诲:“仅仅知道不停地干活显然是不够的。”很多成功的犹太人,对成功的要素的理解和我们普通人是不同的。我们不妨探讨一下他们的解释,从以下曾经可能被当成是我们常识的这类话题开始,它们常常被我们认为是一个人之所以能够成功以及我们自己不如他们的地方。从而了解他们是如何透过我们日常看得见、很普通的行为方式里面的误区,奇迹般地发挥杠杆效应,由此,取得了超越个人能力多倍的成就。在少年时代,无论家长还是老师,对于学习成绩不是那么令他们满意的子女或者学生,常常给予这样的告诫,也可以说是一种鼓励:勤能补拙,笨鸟可以先飞!只要加倍地勤奋,你就不会比别人差。直到走入社会以后,这种信念仍然成为我们生活和工作的一个座右铭,我们非要刻苦、勤奋不可,才能有成就!但是,精明的犹太人却发现,在很多情形下,尽管我们也已经拥有相当的能力,并且也愿意付出最大的努力,却未必能够找到用武之地,因此,常常令你有怀才不遇之感,努力竟然也可能成为一种梦想,失业者就有这种体会。即使有机会让你一展身手,往往可能事与愿违,甚至让你无功而返。
犹太人相信,成功的企业家不是因为他们比平常人更加勤奋,才有今天的成就;虽然,勤奋也曾经是他们努力的一部分,但并不是他们能够成功的根本原因。因为,一个人即使再勤奋,也担当不了多少的工作量。当你看见他们过于勤奋的话,如果不是他们正处于起步阶段,恐怕就是他们正在走下坡路的时候了。
企业家不需要依靠个人的勤奋来争取企业的成功,关键在于他是否有能力让他的下属更加勤奋。所以,他们的心思主要是放在如何将手上的资源最充分地加以利用,而不是对自己最充分地加以利用,这是企业家同劳动者的根本区别所在。以前常常看见这样一些报道,某位领导人彻夜不眠地工作,我们以为这是因为他能干和负责任。但在犹太人看来,这其实是一种不称职的表现。由于他缺乏领导能力,不懂得如何把工作分配给其他的人分担,才造成“累死上级,闲坏下属”这种失调局面。
凭个人能力取胜的人,往往只能昙花一现,不会维持得太久,原因是,他们总有江郎才尽、或者心衰力竭的一天。懂得和善于利用别人的人,才是干大事的人。尤其是那些企业家们,他们的事业之所以能够长兴久盛,甚至延传给他们的后代,秘密就在这里面。这是因为,他们的作用在于发挥别人的才干,这是一个无限的能力源泉,足以胜任全部的工作份量,所以,没有必要依靠他们自己那么一点单薄的力量来担当繁重的一般性事务,事实上他们既不可能、通常也没有这个能力做得到。企业家的作用,不是要贡献他们自身的能力,而是在于懂得运用和发挥别人的才干。他们的成功,往往超越了自身能力所能达到的极限。他们的个人能力虽然有限,但基于对人才的吸收和使用,个人的不足,并不成为他们发展和成功的障碍,反而因此更显出他们在这方面所建立起来的、其他人无可比拟的优势。
当然,犹太人相信,勤劳是一个人成功的必要条件。任何时候,勤劳都是必要的。但是,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勤奋的人的结局却会非常悬殊:有的腰缠万贯、身价不俗;有的则面临失业,生计无着!
一位下属在喝醉的时候曾经这样自嘲地对犹太老板说:“讲到勤奋,你不如我;论成功,我根本不敢和你比!这是为什么呢?”老板听了,露出一脸的愕然,然后说到:“为什么你们会以为我应该比你们更加勤奋呢?为什么我非要比你们勤奋才能赚钱呢?我从来没有想过自己的钱是靠勤奋赚来的。尽管我也曾经勤奋过,那已经是在很多年以前的事,那时候,我替自己的老板工作。在那个年代,我比你们要勤奋、刻苦得多,却没有你们现在所挣的多。在这个社会,大部分的人都勤奋,但不是大部分的人都能够发财!靠勤奋发不了财!”下属诧异地问道:“发财不是靠勤奋,那靠什么呢?”老板调侃着说:“既然大家都那么勤奋,难道缺我一个,地球就不转了吗?我的长处,是提供让别人有机会勤奋的工作职位,而不是我要比他们更加勤奋!”
人类智慧的进步,让我们有可能既过得舒适,又能够享受富足生活的同时,不再依靠沉重的劳动强度,这要归功于建立在这种智慧基础上的技术和效率,令我们付出越来越少的劳动,却能够获得越来越多的工业产品,而它也正是经营者为我们带来的最大一份贡献!现实早已经证明了:我们并不比自己的祖先勤劳得多,但我们现在的生活水平却是他们远远不能相比的!这要归功于什么呢?显然,勤劳并不是唯一的原因,经营这种有别于一般性劳动的行为,为我们解开了其中的疑问,它也是我要为经营歌功颂德的理由。
人类智慧的进步,让我们有可能既过得舒适,又能够享受富足生活的同时,不再依靠沉重的劳动强度,这要归功于建立在这种智慧基础上的技术和效率,令我们付出越来越少的劳动,却能够获得越来越多的工业产品,而它也正是经营者为我们带来的最大一份贡献!现实早已经证明了:我们并不比自己的祖先勤劳得多,但我们现在的生活水平却是他们远远不能相比的!这要归功于什么呢?显然,勤劳并不是唯一的原因,经营这种有别于一般性劳动的行为,为我们解开了其中的疑问,它也是我要为经营歌功颂德的理由。
与其默默无闻地埋头苦干,不如多动些脑子!
6、知错必改是真英雄
犹太人主张把罪恶和犯罪之人区别对待。罪恶是人与生俱来的,即任何人也难免会犯错误,但犯罪的人是客观环境使然,经过学习和改造还可以改正。对别人来说是这样,对自己来说也是如此。
吉姆·弗斯第一次违背“你不可偷窃”这条戒律时,他还在大学读书。有一天他偷了92.74美元,乘飞机前往佛罗里达州。不久,他又持枪抢劫,被抓获后投入监狱。不久他得到了大赦。此后他参加了军队,然而,即使在军队中,他仍经常作案。事情就这样在进行着,吉姆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地滑下去。但他行恶愈久,就愈感到内疚。开始吉姆还没有自觉地感到更多的内疚——因为他的犯罪的自觉意识变得迟钝了。但是他的下意识心理却在积累着内疚情绪。
吉姆从军事监狱里获释后,同爱丽丝结了婚,搬到了加利福尼亚州。在那儿他开了一家电子咨询商店。一天,一个自称安地的人来找吉姆,他谈到一个想法,用一种电子装置去打击其他种族的人。在几个星期内,吉姆便深深地陷入黑社会中去了。为此,他得到了一辆价值9000美元的汽车,并在郊区拥有一所漂亮的房子。他的业务多得使他忙不过来。一天,吉姆同他的妻子爱丽丝发生了争吵。她要了解所有这些钱是从哪儿来的,他却不肯说,所以她哭了起来。吉姆不忍看他的妻子哭泣,因为他爱她。为了安慰妻子,吉姆提议开车到海滨去。在去海滨的途中,他们碰上了交通阻塞,几百辆汽车涌进了一个停车场。 “啊,看呀,吉姆,”爱丽丝说,“那是格拉汉!我们去听他讲演吧,这可能蛮有意思呢。”
吉姆想迁就她,就走了过去。但刚坐下不久,他就变得十分烦躁不安。他觉得格拉汉似乎是在直接对他讲话,良心使吉姆感到不安了。格拉汉的论点是:“如果一个人获得了整个世界,却失去了他的灵魂,这对他有什么好处呢?”
接着格拉汉又说:“这儿有一个人,他听到这些话时,受到良心的谴责,他想要离开他的老路,却未做出决定。但这将是他最后的机会。”他的最后的机会?对吉姆说来,这个说法叫他吃惊。这位教士的意思是什么呢?吉姆想知道正在发生的事,为什么他总想哭呢?他突然对妻子说:“我们走罢,爱丽丝。”爱丽丝顺从地走向一边,但吉姆抓住她的一只胳膊,把她的身子转过来。
“不,亲爱的,”他说,“走这边……”
几年后,吉姆完全改变了他的生活。他在洛杉矶发表了一次演说,讲了他的经历,特别是他下决心的那天的情况。那天他被通知飞往圣·路易士城去执行一次窃听任务。“我决不到圣·路易士去,”他说,“我发现了勇气。”
如果你对你所做的错事感到由衷的惭愧和忏悔,就要勇敢地迈出改悔的第一步,立即开始纠正每一个错误。但是要注意:不要让内疚的情绪过分困扰你。
7、人的心态好比琴弦,调整好了心态,别人就不会轻视
《塔木德》说:“不要自贬身价,以免别人看轻。”曾经有过一场被认为是破烂拍卖会的拍卖。拍卖商走到一把小提琴旁——一把看起来非常旧、非常破、样子磨损得非常厉害的小提琴。拍卖商拿起小提琴,拨了一下琴弦,结果发出的声音跑调了,难听得要命。他看着这把又旧又脏的小提琴,皱着眉头、毫无热情地开始出价, 10美元,没人接手。他把价格降到5元,还是没有反应。他继续降价,一直降到0.5元。他 说:“05元,只有0.5元。我知道它值不了多少钱,可只要花5毛钱就能把它拿走!”
就在这时,一位头发花白、留着长长胡子的老头走到前面来,问他能否看看这把琴。他拿出手绢,把灰尘和脏痕从琴上擦去。他慢慢拨动着琴弦,一丝不苟地给每一根弦调音。然后他把这只破旧的小提琴放到下巴上,开始演奏。
从这把琴上奏出的音乐是现场许多人听过的最美的音乐。美妙的乐曲和旋律从这把破旧的小提琴上流淌出来。
这时拍卖商不失时机地问:谁愿意出价?。一个人说100元,另一个人说200元,然后价格就一直上升,直到最后以1000元成交。为什么有人肯花1000元买了一把破旧的、曾经5毛钱都没人买的小提琴?因为它已经被调准了音,能够弹出优美的乐曲。犹太人认为,一个人也像一把小提琴,你的心态好比琴弦,调整好了心态,别人就不会轻视你的价值。
8、抓住一个主要目标
《塔木德》说:“在仔细权衡利弊得失之前,不可采取盲目的行动。”这句话对犹太人的影响非常之大,聪明的犹太人都懂得“放长线钓大鱼”的道理。
以色列情报机构首脑摩沙迪的高级间谍伊莱·科恩秘密地打入了叙利亚的情报机构,担任了顾问要职,能够获取叙利亚的许多军事机密。有一次,科恩获悉老牌纳粹分子费朗茨·拉德马赫尔匿藏在叙利亚。由于在战时纳粹德国丧心病狂地灭绝犹太民族,因此,战后以色列以追捕逃脱的纳粹分子为己任,而且取得了很大的成果。费朗茨是个残害了600万犹太人的刽子手,是个久捕不获的漏网分子,如果抓获了这个纳粹分子,将能大大振奋以色列国民的精神和官兵的士气。科恩立即将这个情报发给摩沙迪,建议由他就近将这个纳粹刽子手除掉。这个建议确实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但是摩沙迪却下令给科恩:“切勿行动,请放弃这个目标!”个中原因只有摩迪沙自己清楚,因为除掉了费朗茨,势必要暴露科恩的身份,而当时,中东形势非常紧张,科恩的主要任务是搜集叙利亚的军事情报。费朗茨虽然罪恶滔天,但现在对以色列已经构不成任何威胁,而叙利亚正虎视眈眈地准备和以色列进行战争。两者相比,摩沙迪当然宁可牺牲一个次要目标,而要抓住一个主要目标。科恩接到了总部的指令,心犹不甘,所以再次请示:“让我给那个纳粹分子寄一枚炸弹去,恐吓他一下。”摩迪沙仍旧指示:“切勿行动,请放弃这个目标!”
科恩终于明白了总部的意图,专心致志地搜集叙利亚的备战情报,他发现在戈兰高地,叙军正在修筑强大的工事,就把这个情报发给了总部。不久,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了,以色列根据科恩提供的情报很快攻占了戈兰高地,从而使以色列在第三次中东战争中大获全胜。当然科恩从此在叙利亚也无法存身了,不过,这还是非常值得的。
9、不为没把握的事情而等待
《塔木德》说:“仅仅知道等待和忍耐,不是真正的聪明。”尽管犹太民族最善于等待和忍耐,但他们的等待和忍耐是有原则的。他们最善于计算,如果认为某生意确实有利可图,他们就会耐着性子静候时机;但是,犹太商人从来不做没把握的事情,一旦他们发现某生意不合算时,即使是投资再大,也要想方设法收拾败局,不用说三年,哪怕是半年也不会继续等待,他们会断然放弃“赚大钱的机会”。犹太人在某项投资决定后,一般会制定投资一个月后、两个月后和三个月后三套计划。
一个月后,即使发现实际情况与事前预测有相当的出入,他们也丝毫不会感到吃惊,仍会一个劲地追加资本;两个月后,实际情况仍不大理想,便进一步追加资本;第三个月后,若情况仍与计划不符,而又没有确切的事实证明将来会发生好转,那犹太人会毅然决定放弃这桩事业。所谓放弃这桩事业,也就是放弃迄今为止全部投入的资金和人力,甘心认赔。即使这样,他们也不会唉声叹气,尽管生意不尽人意,但也比在一堆烂摊子中大伤脑筋、进退两难要强得多,而且是及时悬崖勒马,否则情况也许会更糟。犹太人这种适可而止、见到大势不妙便掉头的做法,正是受了《塔木德》的影响,也和他们自己民族的经历是分不开的。犹太民族曾忍受了2000多年的迫害和苦难,培养起顽强的毅力和耐力,之所以超过三个月便不愿忍耐,正是其在生意中精明的体现。这就启发我们:在商场中要学会随机应变,否则只能导致失败。
另一方面,聪明的犹太人还懂得:不能总是等待更大的利益。下面的这个故事就是对这一智慧的生动诠释。一天,靠炒卖股票发家的犹太巨富列宛,看着他8岁的儿子在院子里捕雀。捕雀的工具很简单,是一只不大的网子,边沿是用铁丝圈成的,整个网子呈圆形,用木棍 支起一端。木棍上系着一根长长的绳子,孩子在立起的圆网下撒完米粒后,就牵着绳子躲在屋内。不一会儿,就飞来几只雀儿,孩子数了数,竟有10只之多!它们大概是饿久了,很快就有8 只雀儿走进了网子底下。列宛示意孩子可以拉绳子了,但孩子没有,他悄悄告诉列宛,他要等那两只进去再拉,再等等吧。等了一会儿,那两只非但没进去,反而走出来4只。列宛再次示意孩子快拉,但孩子却说,别忙,再有一只走进去就拉绳子。可是接着,又有3只雀儿走了出来。列宛对他说,如果现在拉绳子还能套住1只玩儿。但孩子好像对失去的好运不甘心,他说,总该有些要回去吧,再等等吧。终于,连最后1只雀儿也吃饱走出去了。孩子很伤心。列宛抚摸着孩子的头,慈爱地教训道:“欲望无穷无尽,而机会却稍纵即逝,很多时候,为了得到更多而一味等待,不采取果断的行动,不但不能满足我们的欲望,反而会让我们把原先拥有的东西也失去。”
10、孩子是人类的三个朋友之一
《塔木德》中讲:“人类有三个朋友:小孩、财富、善行。”这句格言告诉我们,犹太民族有三个根本关注点:小孩是民族的肉体存在,善行是民族的精神存在,财富是民族的现实存在。对犹太人来说,善行及其背后的价值与信仰,是民族最高意义的存在,无此,即无犹太民族。但是,这种精神存在要成为每一历史时刻的现实存在而不沦为历史遗迹,必须与民族的肉体存在同在。而财富不仅代表着维系犹太民族精神存在和肉体存在的必要条件,还是犹太民族的肉体存在借以证明其精神存在之不朽的根本证据。所以,最终说来,犹太民族的这三种存在是在孩子身上实现“三位一体”的。从这层意义上,我们不难明白,犹太人何以会对孩子具有这样一种带有崇高感、神圣感的情感。
犹太人有一则这样的典故:当初,上帝要把“十诫”授予犹太民族时,曾要求犹太人做出保证,他们必能守护律法。于是,犹太人首先以最早的伟大祖先,如亚伯拉罕、以撒、雅各等名字起誓,一定守护十诫。然而,上帝认为不够。犹太人又以他们日后所能获得的一切财富起誓,上帝还是认为不够。犹太人又以所有犹太人所生的哲人的名字起誓,上帝仍嫌不够。最后,犹太人说,一定会把“十诫”传给孩子,并以孩子起誓,这时,上帝终于说道:“好!”
这样的寓言只有一个长时期在血与火的急流中跋涉而随时会遇到灭顶之灾的民族才能构思出来。只有当一个民族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未来和一切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时,才会给孩子带上这样一轮光环,使孩子几近于神圣。
从这样一种“孩子神圣”观念出发,犹太人的家庭成了名副其实的“孩子的王国”。当孩子还在母亲的子宫里的时候,就已受到全家的特殊照顾。犹太人有一条规矩,孕妇应当享受特殊待遇,必须让她吃得好。在贫穷人家,甚至宁可大家挨饿,也不能让孕妇饿着。孩子一出生,就成了家庭的中心。用《塔木德》的话来说:“一岁是国王:大家集合起来,像服侍国王一样哄他,取悦他。”
11、学习是一生的课题
《塔木德》说:“对于犹太人,学习是一生的课题。”70多年前,有一个基督教徒想在街上雇一辆马车。他环顾了一下四周,发现不远处有一排犹太人的马车。走近一看,马正在吃草,却找不到车夫。他就问在路上玩耍的小孩:“哪去了?”小孩回答说:“在车夫俱乐部吧。”于是,这个基督教徒就来到街道深处的车夫俱乐部,看到在狭窄的屋子里面,车夫们都在学习《塔木德》。虽然是车夫,但他们一有时间就学习圣书。这就是传统犹太人的写照。
纽特·阿克塞波正是把学习当作一生的课题的榜样。纽特·阿克塞波青年时代渴望学习语言,学习历史,渴望阅读各种名家作品,好使自己更加聪慧。当他刚从欧洲来到美国北达科他州定居的那阵子,他白天在一家磨坊干活,晚上就读书。但没过多久,他结识了一个名叫列娜·威斯里的姑娘,18岁就和她结了婚。此后他必需把精力用在应付一个农场日常的各种开销上,还必需养儿育女,多年以来,他早就没有时间学习了。最后终于有这么一天,他不再欠任何人的债务,他的农场土地肥美、六畜兴旺。但这时他已经63岁了,让人觉得仿佛不久就要跨进坟墓了,没有人再需要他,他很孤独。女儿女婿请求他搬去和他们同住。但纽特·阿克塞波拒绝了。“不,”他回答说,“你们应该学会过独立生活。你们搬到我的农场来住吧。农场归你们管理,你们每年付给我400美元租金。但我不和你们住在一起。我上山去住,我在山上能望见你们。”
他给自己在山上修造了一间小屋。自己做饭,自己料理生活。闲暇时去公立图书馆借许多书回来看。他感到他从来也没有生活得这么自在过。开头,纽特·阿克塞波仍改不掉他多年养成的习惯:清晨5点起床,打扫房间,中午12点准时吃饭,太阳落山时一准就寝。但他很快发现他那些事情完全可以随自己高兴,想什么时间做都可以。实际上,他那些事即使不干也没有什么关系。于是他一反过去的老习惯。早上他常常在床上躺到七八点钟。吃罢饭,他往往要“忘记”打扫房间或清洗碗碟。但是,他后来开始在夜间外出作长距离散步,这才是他真正告别过去,向着新的、更加自由的生活迈出的最为彻底的一步。
在他一生之中,白天总是有很多工作要做,累了一天之后,天一黑就没法不睡觉。现在可不同了,白天过完,夜晚他可以出去散步,他发现了黑夜的奥秘。他看到了月光下广阔的原野,他听到了风中摇曳着草和树发出的声音,有时他会在一座小山头上停下,张开双臂,站在那儿欣赏脚下那一片沉睡的土地。
他这种行径当然瞒不过镇上的人。人们认定这个老头的神经出了毛病,有人说他已经成了疯子。他也知道别人是怎样看他的,从人们向他提出问题时所说的那些话,以及人们看他做事时的那种眼神就不难了解到。他对于那些人看待他的态度感到十分气恼,因此也就更少和人们交往,他用来读书的时间也越来越多了。
纽特·阿克塞波从图书馆借回来的书中,有一本现代小说。小说的主人公是一名耶鲁大学的青年学生。小说叙述他怎样在学业和体育方面取得成就,还有一些章节描述了这个学生丰富多彩的社交生活。纽特·阿克塞波现在64岁。一天凌晨3点钟,他读完了这本小说的最后一页。这时他做出了一个决定:去上大学。他一辈子爱学习,现在他有的是时间,为什么不上大学?
为了参加大学的入学考试,他每天读书许多小时。他读了许多书,有几门学科他已有相当把握。但拉丁文和数学还有点困难。他又发奋学习。后来终于相信自己做好入学考试的准备。于是他购置了几件衣物,买了一张东去康涅狄格州纽海芬的火车票,直奔耶鲁大学参加入学考试。
他的考试成绩虽然不算很高,但及格了,被耶鲁大学录取了。他住进学生宿舍。同屋的人名叫雷·格里布,曾当过教师。雷的学习目的是得一个学位,以便再回去教书时可以挣更高一点的工资。雷在学生饭堂打工、挣钱交学费,雷不喜欢和人讨论问题,不喜欢听音乐。
纽特·阿克塞波感到很惊讶,他原以为所有的大学生都和他一样喜欢谈论学问。
进大学还不到两星期,纽特·阿克塞波发现自己很难和其他同学融入在一起。其他的学生笑话他,不仅仅因为他年龄大(虽然白发苍苍的他坐在台下,听一个年龄比他儿子还小的教师在台上讲课,那情景也实在些古怪),还因为他来上学的目的与众不同。那些学生选修的科目都是为了更有利于以后找工作挣钱,而他和大家都不一样,他对有助于挣钱的科目不感兴趣。他是为了学习而学习。他的目的是要了解人们怎样生活,了解人们心里想些什么,弄清楚生活的目的,使自己的余生过得更有价值。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能够有自由的感觉,能够在学习中找到乐趣。
是啊,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用这种态度看待生活:将生活看成是在你前面无限延伸的、漫长的、渺无尽头的道路,你只有坚持学习,不断地努力向前走,才不会在中途迷失。
12、教育和宗教一样神圣
《塔木德》指出:“教育和宗教一样神圣。”有人统计,美国人中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是世界上最高的,而美国犹太人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所占的比例,是整个美国社会平均水平的五倍!在现代社会,这种重视教育、善于学习的回报就是知识和金钱。从总体上看,各地的犹太社团总能保持高于其他社团的生活水平。犹太人的团结互助精神可谓无处不在。历史原因造成了犹太人被迫散居于世界各地,反过来,这又成了他们在商场上的一大优势。犹太人无禁书、犹太人不禁书,即使是一本攻击犹太人的书。犹太人爱书的传统由来已久,深入人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近的调查表明,在以犹太人为主要人口的以色列,14岁以上的犹太人平均每月读一本书。在人均拥有图书馆、出版社和每年人均读书的比例上,以色列超过世界上任何一个其他国家,为世界之最。
大多数犹太商人看起来更像学者,他们学识渊博,风度儒雅,身上普遍透着一股书卷气。这并非因为犹太商人都有高学历,都在学校学习过许多年(事实上,老一辈的许多犹太商人因各种原因多半没受过多少正规学校教育),而是因为犹太民族的学习传统和钻研习惯。因多年没有家园四处漂泊的特殊经历,犹太人对学习、对智慧重要性的认识要比一般民族早熟得多,他们早就将之上升到“资本”、“资产”的高度,他们将之比作“抢不掉而又可以随身带走的资产”。认识到智识的价值,犹太人对智识表现出无比的敬重,被犹太人称为生活圣经的《塔木德》中说:宁可变卖所有的东西,也要把女儿嫁给学者;为了要得学者的女儿,就是丧失所有的一切也无所谓。对学者的敬重其实就是对智识的敬重。犹太人从小就把学习知识、钻研学问当作毕生的义务。久之,这便成了个人的习惯,民族的传统。
分析众多犹太商人的成功之路,发现他们大多是先通过钻研成为某一行当的行家里手尔后以之起家的。与犹太商人打交道你会发现,犹太商人的知识面很广,眼界很开阔,像一个犹太钻石商人,很可能就连“太平洋底部有哪些特殊鱼类”这样的生僻问题都能一清二楚。作为拥有几千年辉煌的商业智慧和丰富的商业实践的民族,纯商业上的知识在其就更不待说了。
犹太商人追求学识渊博,他们当中精通二门以上外语的不在少数,他们视外语为世界商人的通行证。
学识渊博不仅提高犹太商人的判断力,还提高他们的修养和风度,从而增强自己的信心和客户的信赖。同样进行投机、冒险、垄断、创新,犹太商人的成功率较高,最根本的原因也就在此。据一些从美国回来的学者说,今天的美国,最注重学习的,把学校办得最好的还是犹太人。传统之深厚,可见一斑。
犹太人不仅自己重视学习,更重视对后代的培养和教育。当一个犹太人的小孩上学的时候,他就经常被父母和老师鼓励提问题。他放学回家之后,他的妈妈就会问他:鲍比!你今天在学校向老师提问题了吗?提什么问题呢?小孩说:我问老师,为什么鱼是用鳃呼吸,不是用鼻子呼吸呢?它的鼻子在那里呢?我过马路的时候,为什么红灯总是亮的?为何玛丽老师今天穿了一件咖啡色的裤子呢?
开始的时候,他们的问题让人觉得幼稚可笑,但是时间一久,他们的问题就让人很难回答了,甚至一些专业的教授也无法回答了!
犹太人就是这样鼓励小孩提问,因为在他们看来,思考是求得知识的开始。一个聪明和有希望的民族一定是重视学习的。善于学习的回报就是知识和金钱。
13、智慧是人生无价的财富
《塔木德》上说:“你只要活着,智慧就永远跟着你。”二战期间,在奥斯维辛集中营里,一个犹太人对他的儿子说:“现在我们唯一的财富就是智慧,当别人说一加一等于二的时候,你应该想到大于二。”纳粹在奥斯维辛毒死了几十万人,这父子俩却活了下来。1946年,他们来到美国,在休斯敦做铜器生意。一天,父亲问儿子:“一磅铜的价格是多少?”儿子答道:“35美分。”父亲说:“对,整个得克萨斯州都知道每磅铜的价格是35美分,但作为犹太人的儿子,应该说35美元。你试着把一磅铜做成门把看看。”
20年后,父亲死了,儿子独自经营铜器店。他做过铜鼓,做过瑞士钟表上的簧片,做过奥运会的奖牌。他曾把一磅铜卖到3500美元,这时他已是麦考尔公司的董事长。然而,真正使他扬名的,是纽约州的一堆垃圾。1974年,美国政府为清理给自由女神像翻新扔下的废料,向社会广泛招标。但好几个月过去了,没人应标。正在法国旅行的他听说后,立即飞往纽约,看过自由女神下堆积如山的铜块、螺丝和木料后,未提任何条件,当即就签了字。
纽约许多运输公司对他的这一愚蠢举动暗自发笑。因为在纽约州,垃圾处理有严格规定,弄不好会受到环保组织的起诉。就在一些人要看这个犹太人的笑话时,他开始组织工人对废料进行分类。他让人把废铜熔化,铸成小自由女神;把水泥块和木头加工成底座;把废铅、废铝做成纽约广场的钥匙。最后,他甚至把从自由女神身上扫下的灰包装起来,出售给花店。不到3个月的时间,他让这堆废料变成了350万美元现金,每磅铜的价格整整翻了1万倍。
生在犹太家庭里的孩子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负责启蒙教育的母亲们几乎都要求他们回答一个问题:“假如有一天你的房子被烧了,你的财产就要被人抢光,那么你将带着什么东西逃命?”孩子们少不更事,天真无知,自然会想到钱这个好东西,因为没有钱哪能有吃的穿的玩的?也有孩子说要带着钻石或者其他珍宝出逃,有了它,还愁缺啥?可这些显然不是母亲们所要的答案。她们会进一步问:“有一种没有形状、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宝贝,你知道是什么吗?”要是孩子们回答不出来,母亲就会说:“孩子,你要带走的不是钱,也不是钻石,而是智慧。因为智慧是任何人都抢不走的。你只要活着,智慧就永远跟着你。”在聪颖、精明的犹太人眼里,任何东西都是有价的,都能失而复得,只有智慧才是人生无价的财富,它引导人通向成功,而且永不会贫穷。
14、礼貌,忠诚和理智
《塔木德》说:“理智是神和人之间的一个媒介。”“礼貌是一切美德的起源;忠诚是它们的原则;明智则是它们的条件。”明智本身是不是一种美德?传统的回答是肯定的。但对现代人来说,它不是属于道德,而是属于心理学;明智不属于责任,而是属于算计。哲学家康德已经不把它视为一种美德了。他解释说:这只是高明的或巧妙的自爱,当然无可指责,但是没有道德价值,也没有其他作用,即使有也只是假定的。关心自己的健康是明智的,可是谁能把它看成是一种价值呢?明智会带来过多的好处,以至不能算是道德;责任过于绝对,不能算是明智。不过这里康德的观点是否最正确,都是无法肯定的。因为也是他从中得出结论,认为诚实是一种绝对的责任,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如此(甚至如他举的例子——即在您的朋友受到追杀,而凶手们问您这个人是否藏在您家里的时候也是如此),也无论会造成什么后果:即使是为了救一个无辜者或者自己逃命,也宁可不明智而不能不履行责任!这正是我们无法接受的,因为我们不能充分相信这种绝对,以至为了它而牺牲我们的生命、朋友或同胞。
“明智”一词似乎可以上溯到公元前六世纪,差不多在柏拉图的着作里就能看到,它在斯多葛主义里成为经典,后来主要通过西塞罗传入了西方人的思想,并相应地采取适当的行动。
这就是人们可以称之为情理的东西,不过它是要为一种善意服务的。或者称之为智慧,不过是有道德的智慧,明智正是以此调节其他的一切美德:没有它,任何美德都不知道该做什么,不知道怎样达到所追求的目的(善)。
在勇气、正义、明智、节制四德中,明智应该引导另外三种:没有它,勇气、正义和节制都不知道该做什么和怎样去做,就会成为盲目的或不明确的美德(义士爱义,却不知道在实践中如何去实现它;勇敢者不知道如何用自己的勇,等等),正如没有它们,明智就是空洞的,或者只不过是机灵一样。明智含有某种谦虚或工具的意思:它为之服务的不是自己的目的,只是手段的选择。然而正是这一点使它变得不可取代:任何行为、任何美德——任何行动中的美德——都不能够放弃它。明智并不占统治地位(正义更有价值,爱更有价值),但是起着管理的作用。不过,一个无人管理的王国会成为什么样子呢?热爱正义不足以成为义士,热爱和平也未必就是和平主义者。要想成为义士与和平主义者还必须经过深思熟虑,做出正确的决定,采取正确的行动。而决定这一切的是明智,正如实行这一切的是勇气一样。
明智的人,通过对利弊的比较和考察,选定应该以何种方式来满足自己的欲望,它甚至比哲学更珍贵,而且正是由它才产生了其他一切美德。如果不会生活,真实有什么用处?如果不能公正地行事,正义有什么用处?如果它什么都不会带来,人们为什么还要它?明智好比一种真实的处世之道,它也是一种享受的艺术。我们有时拒绝许多快乐,因为它们会带来更多的烦恼。但如果这种烦恼能使我们避免更大的痛苦,或者得到一种更强烈或更持久的快乐,我们又会寻找它。举例来说,我们去看牙医或者去工作,并非总是为了快乐,而是为了一种明智地预见到或盘算过的、往往是延迟的或间接的快乐(即避免或取消了一种痛苦)。它永远是有时间性的、往往要等待时机的美德。因为明智重视未来,这就要靠我们去面向未来(因此它不是属于希望,而是属于意志)。所以像任何美德一样,它是现在的美德,然而是预测的或有预见的。明智的人关心的不但是发生的事情,而且是可能发生的事情,是既专心,又注意。人不能生活在片刻之间,不能始终走最短的路去追求快乐。现实有着强加于人的规律、障碍、曲折。明智是对此予以重视的艺术,是清醒而合理的欲望。明智使行动避免冲动,使英雄不会头脑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