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武汉声雨竹专营店,精英队的作法能成功吗?
查 钢
【案例】声雨竹服饰是台湾的一个品牌系列女装,品牌叫“声雨竹”。据说这里的“声”指的是名声、声誉、声望地位;“雨”讲的是恩惠、雨露之恩,也当财富,不是有春雨贵如油之说嘛!“竹”表达的意思是气节、修养。声雨竹服饰湖北市场实行总经销商制,在武汉群光广场、中南、新世界、建二商场、青山商场、万松园路等均开有店面。
在整个市场萧条的情况下,在武汉的声雨竹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据说公司成立了一支精英队,由各店销售的高手组成在各店实行扶持帮助,据说,效果不错,精英队到哪个店,哪个店的销售就能提上来。策略有二,一是精英队不管日常事务,在店内连地都不扫,只负责盯人,老顾客资源(名单)走在哪就带到哪;二精英队权大得很,直接管理店内员工,是对店内员工实行完不成当日任务(每个员工都有上万元的月任务的)一律推迟下班,于是,当天业绩不好的员工每天要义务加班两三个小时。
分析:该方案乍一眼看到,还是很有效的,在目前的经济遇冷的时期,能应运而变,主动出击,这对于服饰专营店面来说是一件“自我拯救”的好事,因为只有主动性,才会有成功性。当前,有很多服饰店都面临着瓶颈,围绕业绩上不去的困惑让一系列的工作无法后续。作为一个品牌服饰店采用这样的经营策略是利还是弊呢?从短期看,是有一定成效的,业绩可以提上来的,可是作为公司的管理者,不得不要考虑到一些长期发展的利益,毕竟品牌要发展,公司要生存,竞争对手还在旁虎视眈眈,营销可以出新,但是不能透支,透支了公司资源,也相当埋下了隐患。在危机中,有很多小企业就是因为平常不注意保养,而导致全线崩盘的。
看似不经意,其实有着大问题,笔者借此案例中的精英队的作法剖析开来或能引以为鉴。
短浅之一:个人至上
销售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团队精神,尤其是在店面里,店长、店员、配货和库管每个销售环节的完成都需要整体的配合,如果人为的把人分成三六九等,精英队作为销售精英,本无中厚非,非常时期可采用非常手段,但是精英队是全能的“精英”吗?业绩突出是一个衡量标准,但绝不是唯一标准。如果每个进店的顾客都被精英们抢去,那么,其它店员的能力和业务任务都达不到提升,到后来,只会形成,强者愈强,弱者愈弱,店面的琐事就只有交给外包人员做了。
日本经济之所以发达,在企业里有一个特点,公司发奖金时通通都有,日本人说这是一个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若是不发,通通都不发,如果一个团队里有的人发了,有的人不发,这样,这个团队发的人和没有发的人都会选择不接受。团队是一个合作体,不能分裂的。声雨竹的精英队应当是提升大家的销售能力为工作重点,在销售中做出示范,在销售中帮助店员找出问题,一点点的提高大家的整店销售的能力。
短浅之二:谁当绿叶和红花
专职销售,连地都不扫,这也把精英队高看了很多了,事情虽小,但是所暴露了很严重的心态问题,也许公司上层并不是这个意思,可是在执行层面上精英队员不免自比天高,恃才傲物,这样成为了主角,但是精英队走了怎么办?店员还是要靠自己生存,业绩再上不去,再把精英们请来,长此以来,倒底谁是谁的主角呢?整个店都是绿叶,精英队里尽是红花?绿叶甘愿当绿叶,是有一个前提,就是红花要知道绿叶的重要性,如果红花自视天神,那么绿叶还会更加护花吗?
这其实是一个心态问题,在业务上没有谁比谁做得好,只是有的人比较适合自己的位置,有一个能发挥和实现自己价值的平台,记住每个人的位置都很重要。没有团队的配合和氛围,花将不是花,叶也不是叶了。
短浅之三;打破管理伦理
俗话说:没有规矩,就没有方圆。管理是有界线的,管理体系一旦打破,公司就无法发展。精英队为了销售的提升采用亲自管理,精英队长的职权比店长高多了,队长代替店长甚至公司“执法”,考勤、仪表和日常督导,经常还要唠叨几句,好像有一点梁山好汉替天行道的意味。是现任的店长不称职吗?在精英队长“一言堂”之下,会隐藏很多的矛盾和问题。结果只会出现这样,店长不满,越俎代庖。店面员工不满,多了一个监工。茅盾一旦激化,店内员工辞职,精英队的同仁转场下一店面,留下残局由店长收拾。
设计梯形管理体系,是管理的伦理层次,只有每个人做好本职的事,各负其责,才能推动整个公司的发展,管理是有阶层的,体系是有分工的,公司的业绩不是一时或是或是某一个店的业绩就能拉动起来的,如果打破了这个平衡,一切都会扁平化,这个扁平化可不是管理的扁平化,而是没有等级,人人可负责,人人又自危。
短浅之四:一个馊主意
古人云:欲速则不达。销售本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高压下会有效果吗?估计这一不成文的决定也是精英队的“法令”吧。当天完成不好业绩,就延迟下班,这本是一种激励,但不应成为负担,这样会形成早晚班员工互相占用工作时间,早班的员工没有完成任务,在下班时间主动加班去抢晚班员工的顾客资源,晚班的员工又去抢谁的呢?为了销售一切都可以延迟,一天这样,两天也这样,要不就只有员工睡在店里,等待顾客上门了。
试想一下,在这样的销售环境下,顾客们没进门以前,会不会看到员工在店门口翘足以待,进门后会不会看到延迟下班的员工发红的眼睛?“谁都不要上来,谁上来我跟谁急”,为了出货,千方百计的搞定销售。
好,搞定,下班。
公司的发展永远是要以人为本,这个人不是精英,而是大众,工作毕竟都是大多数人做出一的。在世界500强的企业中招人都有一个原则,不要杰出和出众的人才,他们认为,一个成熟的公司有其自己的文化,公司会培养自己的员工,员工进入公司首要的是要认同公司的文化,在公司的文化中找到归属感和自我价值实现的平台,平凡的人更相信团队的力量,1+1>3,如果仅靠“精英”拉动,可能会把所有的精英都搭进去。
营销不能透支,局部的改进并不能改变公司整体业绩的下滑,在面对市场的不景气,全体员工有没有统一思想,明白品牌的处境和自己能力的不足,在对于顾客,对于同行,对于竞品,对于身边的环境有没有一个认识,这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会让每一个员工体会到吗?销售能力的提升,首先是心态的改变,公司的扶助力量在哪里?公司的培训到位了吗?公司对员工的能力有没有采用资源互补?有没有为员工设计好一个更科学更激效的考核机制?公司有没有聆听一线员工的心声?对于身边变化的市场,品牌的闪光点是不是越来越少?对于武汉市的营销反攻,成熟可执行整体联动的营销方案有没有成形?
而这些都是公司要先想到的,因为,只有公司做到了,员工才能做好。
查钢 中小企业成长的关注者! 市场营销策划专家 经营师 / 原武汉市蜂业协会理事、湖北玥华药业公司副总经理/ 现任武汉市多家公司营销策划、培训顾问、《商道》杂志营销总策划、为《中国会议营销》杂志顾问、《酒世界》杂志营销顾问、为慧聪工业食品网、《中国行业资讯大全·食品工业行业卷》及《慧聪商情广告·食品工业市场采购大全》特聘专家 /《医药经济报》特约撰稿人/《华夏酒报》特约撰稿人/ 已进入首届价值中国专家评选500强 / 为《阿里巴巴》《商国志》《全球品牌网》《价值中国》《品牌中国》《中国管理传播网》等专栏作者和撰稿,有数十万字市场营销、策划文章发表在相关专业报媒(如《医药经济报》《华夏酒报》《湖北日报》《财经时报》《杭州日报》《中华工商时报》《酒类营销》《酒世界》《新华商》《特许与连锁》等杂志)。主从事医药、保健品、食品等市场领域营销策划多年,擅长于营销咨询诊断、产品策划、招商运作、连锁加盟、企业内训、对市场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分析力。
联系电话:13517234133 电子邮件:[email protected]
查钢工作室:http://zhagang.umgr.com 在Google、百度搜索“查钢”实名,即可获相关信息。
服务的企业和品牌有:伊望奇鞋业/迪贝氏白牙素/百年蜂源特许连锁/绿泽泰家用医疗器械/贴得好镇痛膏/武汉月饼网(www.wh815.com)/《创富指南》杂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