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媒体报道称总部位于北京的著名旅游搜索网站——“去哪儿”的“山寨版”在广州高调登场了。记者发现该网站的域名、Logo、VI等几乎完全仿照正版“去哪儿”。但是作为搜索引擎网站的核心竞争力——搜索范围和数据质量,“山寨版”网站根本无法和正版的“去哪儿”相提并论。有专业评论人士甚至直接批评该类低劣的模仿者为“瞎捣乱”。
从“山寨春晚”到“山寨手机”;从“山寨汽车”到“山寨明星”,当我们的生活中开始充斥着“山寨”的身影。很多原本不合理的现象,冠之以“山寨”之名,似乎就能蒙混过民众道德甚至是法律的追究。那么究竟到底什么是“山寨”;造成“去哪儿”被不断“山寨”的背后原因又是什么呢?
“山寨”是否会导致产业“下流化”
“山寨”一词据信应该最早源于广东话,代表那些占山为王的地盘,有着不被官方管辖的意味。通常我们可以将“山寨”按照三个层面来解读:1、实体层面 2、精神层面、3行为层面。我们不难发现,“山寨”其实就是依靠抄袭、模仿、恶搞等手段发展壮大起来,反权威、反主流且带有狂欢性、解构性、反智性以及后现代表征的亚文化的大众文化现象。
而这种原本只是小众特征的活动,在90年代初,这股风潮开始席卷广东、潮汕、以及后来的江浙温州地区,主要表现形式为通过小作坊起步,快速模仿成名品牌,涉及手机、数码产品、游戏机、等不同领域,最近互联网企业也多被牵涉其中。这种文化的另一方面则是善打擦边球,经常行走在行业政策的边缘,引起多方的争议。
这类“山寨”企业大多没有正规的品牌,往往还处在作坊式的规模阶段,所以更加“青睐”那些已经成名的一线品牌,无需经过长期的市场培育、产品研发,只需要贴上一个可以和那些著名品牌“以假乱真”的标签,或者是把自己的产品伪装成一线品牌的样子,这些山寨企业就可以堂而皇之的抢夺他人的果实了。
“山寨”们不投入研发费用,不重视用户感受,不对产品质量负责,这对正规企业来说,是不公平的。如果听凭“山寨”模式延伸到其他产业,那么“山寨”产品将泛滥成灾。
譬如前文提到的“去哪儿”,该网站经过数年的高速发展,已经成为了中国乃至亚洲范围内首屈一指的旅游搜索引擎,其自身的研发成果、市场地位、品牌资产,这些本该属于“去哪儿”的商业利益却正在面临着一个又一个的山寨版网站侵蚀。
“山寨”雷死人到底该不该偿命
在“去哪儿”的山寨版网站上,虽然外观上采用的是“高度模仿”的策略,但是,让“去哪儿”获得成功的机票价格搜索和酒店等旅游产品搜索比价的便捷服务在这些“山寨版”的网站上难以实现,消费者能够通过很多细节来辨别真假,山寨版们搜索一个航班需要花费较长时间,而正版“去哪儿”仅需几秒钟;山寨版提供非常少的搜索结果和辅助信息,而正版“去哪儿”能够提供200多个票务网站和近5000条国内外航线的价格。
其实,对于“山寨”的解释,有学者提出:所谓山寨者,应该是企业推向市场的一种“快速、满足平民、适销对路、具有多功能性低价位”的品牌产品。但是,我们经常发现和“山寨”现象密切关联的就是用来描述用户感受的词——“雷”、“被雷到”、“雷死人”。
“山寨”现象,无论是从其实体层面还是精神、抑或行为层面,给消费者带来的感受无不是满带困惑的震惊。“山寨”原本是以极低的成本模仿主流品牌产品的外观或功能,并加以创新,最终在外观、功能、价格等方面全面超越这个产品。
而我们更多的看到的是“邯郸学步”,或者干脆就是“拿来主义”。很多“山寨”企业高喊着“颠覆传统、大胆创新”口号,其产品与原品牌产品在外观上很难辨别,但内在的品质却相去甚远。以至由于使用有严重质量缺陷的“山寨”产品而引起的版权诉讼、民事纠纷、甚至发生伤亡事故。不仅浪费了国家行政资源,更有可能会伤害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虽然在立法方面,目前尚未有关于明确“山寨”现象的责权法令出台,但毋容置疑的是,山寨文化不能成了违法文化、犯罪文化,山寨产品不能成为无良产品。
向商业社会的“原罪”——“山寨”说不
在互联网行业内,以“去哪儿”为代表的著名品牌企业们被不断“山寨”的现象背后,我们不难看出商业利益的激烈竞争,不过这种竞争并不是建立在公平、公正的基础上。冒着因侵权受到法律制裁的风险、冒着被同业唾弃、被用户抛弃的风险、山寨企业们不惜铤而走险,正是这些“践踏商业规则者”造成了自身的恶性竞争,使得整个山寨业者群形成一种投机取巧、急功近利的扭曲心态,从而抑制了真正意义上的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
我们不难发现,众多“山寨”企业间现在比拼的可能不是谁更优秀,而是谁更狠、谁更会抄袭、谁敢挑战质量的底线、谁成本更低,最终形成恶性循环,使整个产业“下流化”。虽然目前还不能下这个结论,至少从“去哪儿”被“山寨”这一事件,我们看到了“山寨现象”的无限隐忧,更期待相关法律法规能尽快出台,否则“山寨”企业及其产品带给消费者和普罗大众的苦涩与担忧还将继续。 (文/王驰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