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庄一召
《论国家需要——从国际关系学的视角》第二章
第二节 合目的性国家需要
合目的性国家需要是指顺应原目的性国家需要的需要,它具有次生、非本质、具体和无限的特点。
如果把原目的性需要称为一级需要的话,那么,合目的性需要就是二级需要、三级需要、四级需要……
合目的性需要也是一个具有价值意味的概念。具体到实体层次,合目的性需要就是指对象性需要,即指向具体对象的需要。根据对象是直接还是间接满足初始需要[1]的,可以把需要对象分为直接对象性需要和间接对象性需要两类。后者也即手段性需要。当一种事物被视为另一种事物的工具或方法时,则主体对于后者的需要即为直接对象性需要,对于前者的需要即为间接对象性需要,即手段性需要。直接对象性需要和间接对象性需要(手段性需要)具有相对性,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出于简便性考虑,对象性需要一词在下文中将作狭义化处理,专指直接对象性需要。)
对于原目的性需要和合目的性需要之间的关系,可以打一个比方来加以说明。
某国发生了严重的饥荒,人民的生存面临严峻考验,国家的生存面临严峻考验。这时,对于该国来说,生存需要这一原目的性需要空前突出起来。它所指向的使用价值是明确的,就是可充饥性。那么需要对象是什么呢?需要对象就是那些具有可充饥性或食用价值的具体东西,比如说邻国的粮食、牲畜等。该国对于邻国或国际社会的粮食、牲畜的需要就是对象性需要。它是合目的性需要,是原目的性需要的具体化,它的满足就是对原目的性需要的满足。但是怎么样获得这些对象呢?是要?是买?是抢?无论是要、是买、是抢,都只是获取需要对象的方法。方法以及获取需要对象的工具如金钱、武器等等,共同构成获取需要对象的手段。如果受灾国连获取需要对象的手段都没有,那么,它将首先致力于获取必要的手段,这时,方法、工具转而成为它的需要对象。对方法、工具的需要就是手段性需要。它也是合目的性需要,是原目的性需要的具体化,它的满足是对原目的性需要的间接满足。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原目的性国家需要和合目的性需要之间的辩证关系:前者抽象,后者具体;前者是本质,后者是现象;前者是因,后者是果;前者决定后者,后者被前者决定。原目的性国家需要引起对象性需要,而对象性需要又引起手段性需要(如果本来不具备手段的话)。手段性需要满足了,对象性需要才有可能得到满足;而对象性需要满足了,原目的性需要才能得到满足。
如果说需要产生的顺序体现了原目的性国家需要的根本性、基础性的话,那么,需要满足的顺序则体现了合目的性需要的重要性。
按照上述规律,以下规则是合理的:
第一,要充分尊重原目的性需要的基础地位。坚持根据原目的性需要来确定需要对象和需要手段,即国家利益,保证需要手段和需要对象与原目的性需要相符合,避免国家利益的夸大化和虚妄化。
第二,要充分重视合目的性需要的作用。要把对需要对象的评估和对需要手段的追求作为国家的一项基本工作长抓不懈。
一般说来,国家有将合目的性需要目的化的倾向。A. B. 彼德罗夫斯基说:“一个客体如能满足某种需要,就会在人的意识中作为目的表现出来。”[2]这种情况的出现,同需要对象和需要手段的特殊重要性有关。亚伯拉罕·马斯洛说:“满足基本需要的‘先决条件’本身并不是目的,但因为它们跟本身就是目的的基本需要有着如此密切的联系,以致这些条件也几乎成了目的。人们会保卫这些条件,因为,没有了它们,基本需要的满足就无从谈起,或至少受到了严重的威胁。”[3]
合目的性需要转化为目的性需要,或者说合目的性需要上升为目的性需要,是一个必然过程。既然原目的性需要并不能自己满足自己,也不能从抽象的需要客体得到满足,它必须依靠具体的、特定的对象求得满足,所以,在一定时期内,对于具体的、特定的对象的需要,必然会明朗化为国家的阶段性目的或子目的,手段性需要也是如此。这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它将指导国家制定针对性的计划、采取针对性的行动,从而卓有成效地接近和实现自己的基本目标。不过我们应该注意的是,由对象或手段转化来的目的不可能取得与原目的同样的地位,更不可能取代原目的。如果说这种转化而来的目的是国家行动的指南针的话,原目的便是地球的南磁极。二者存在着质的差异。
理虽是这个理,但现实却常常与它相悖,不可能的事情也可能变成现实。正因为手段在追求需要满足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发挥着重大作用,因此,手段常常会受到非同一般的重视。而当手段被过分地强调时,它往往会摆脱原目的的拘束,上升为一种独立的、近乎于原目的的目的。最容易被过分强调的手段是那些作用大、运用广的手段,如军队、权力,等等。手段性需要的膨胀具有普遍性,但不同国家所钟情的手段多有不同,这有历史原因,也与各自的实力、偏好有关。
手段转化成原目的应该是一种病理现象,属于“目的倒错”,存在很大弊端:
第一,对于将手段性需要原目的化的国家来说,这种情况有可能造成国家基本需要的淡化,而忽视国家基本需要必将招致惩罚。典型的如前苏联,长期和美国大搞军备竞赛、争夺中间地带,结果是,当它的武力和权力都如日中天的时候,国内经济却出现巨大衰退,后来,几乎是一夜之间,政权易手,国家解体,曾经的超级大国遽成历史。前苏联的悲剧正是其发展需要这一原目的性需要长期被忽视所造成的恶果。
第二,将手段当成原目的的国家,都不尊重自己的原目的性需要了,当然更不会尊重别国的原目的性需要。因此,手段性需要的原目的化,通常会造成追求手段的不择手段以及手段的滥用。这可从酷爱武力和权力的美国的所作所为略见一斑。
不过总的说来,手段性国家需要的原目的化尚属少数现象,虽然不正常,但有其合理性。似乎有必要确立某种机制,来督促各国经常对照原目的性需要来校正自己对待手段性需要的态度及相关政策。这种机制应该以国际法为依归,基于全球和平与人类共同发展的需要,在联合国的框架下加以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