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女生多的地方美女多——一个经济学分析


我本科时学校的男女比例1:3,我所在的系男女比例1:5,我们系有些班甚至是1:7。后来来到南开读研,和一些理工科考来的孩子时常交流,感叹语气不一样但内容都一样“女生多的地方美女多”。世界不是平的,有许多凸起点。新的产业和创新型的企业不断在这些点上聚集,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如美国的128 号公路、硅谷,法国的大巴黎、英国的大伦敦、日本的东京湾等。哦,跑题了,不过美女的分布我们感觉好像也不是平的。不只是“女生多的地方美女多”,而且“女生多的地方美女特别多”。为什么连看个美女,上帝也要我们明白马太效应,他不是应该“损有余而补不足”么,怎么嫌贫爱富呢。也许是因为脑子笨,这个问题我曾经痛苦的思考了很久,最近才想明白。今天我就和大家一起来探讨这个命题“为什么女生多的地方美女特别多。”

命题:女生多的地方美女特别多

首先我们的研究范围限定在大中专院校的女生。哦,还要说明一下,不要和我说什么不能以貌取人心灵美的女孩子最可贵也请不要用低俗无聊一类的词语对我进行人身攻击。我们只是进行学术探讨,不涉及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问题。好,可以开始了。在论证这个命题之前,照例要有一些假设。

假设1:女生的美貌可衡量。

假设2:女生的按容貌美丽程度的分布是均匀的。

对于第一个假设,我做如下解释:美貌可以量化,背后的假设是“美是客观存在”。但“美是主观感受还是客观存在”是一个永恒的哲学话题,本文不对此进行分析。如果对这个问题感兴趣,可翻看一下李泽厚的《美的历程》、朱光潜的《谈美书简》、《无言之美》,进一步可看朱先生《美学原理》、《西方美学史》等著作,再进一步研究,我也不知道改看什么了,因为我也没看过。其实最简单的是看99年国际大专辩论会决赛,那场的辩题就是“美是主观感受还是客观存在”。虽然结果是西安交大那只在两年内三夺全国冠军,号称雄辩天下的辩论队赢了,但我们都知道,辩论赛的辩题一般都是“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是否仓廪实才知礼节”这类历代难解、著述汗牛充栋的题目或者“山寨是否有利于创新”等目前正争论不休的热点。辩论赛的胜负也不是说服对手,而是用表现说服观众和评委。至今我还记得郭宇宽那个“我们的梦中情人是不是半头乌黑亮丽的长发半头乌黑亮丽的短发”“刘德华错了还是我错了”的比喻,笑翻了全场观众的同时,也为他们的最终获胜加了不少分。我同意美是主观感受。但在一个范围内,文化传统与社会背景决定了绝大多数人的主观感受应该是收敛而不是发散,绝不会随机的而很可能呈现正态分布。从这个角度讲,女生的美貌在很大程度上是有客观标准可以衡量的。至于以骨感还是丰满、皮肤白皙还是健康作为衡量标准,则超出了本文的分析范围,可以另外作为一个美学、心理学或者生物、遗传学命题进行探讨。

对于第二个假设,来源地域、层次、背景各种原因导致女生的分布是不均匀的。但如果我们考察同一地区同级别院校,他们的生源地基本相同,且高中女生智力与美貌的相关性相对较小,并可被各地高考分数线的差异化抵消。

现在可以开始我们的命题了:女生多的地方美女特别多。

1.单期静态分析——代表性直觉

因为我们假设女生的外貌可衡量且按美貌程度均匀分布,所以美女数量是与女生数量成正比,女生多的地方自然美女多。我们假设同一地区的两个学校ABA校有10个女生,且女生数量小于男生;而B校有100个女生,女生数量大于男生;美女的比例是十分之一且均匀分布,即A校有一个美女,B校有十个美女。那为什么我们会感觉B校的美女特别多呢,这就要从心理学层面寻找答案了。可是心理学我不懂,行为经济学倒是知道一点。行为经济学中的“代表性直觉”(representativeness heuristic)解释说,对某个事件进行评价时,人们倾向于依据该事件与某些事件多靠近而非依据概率来做判断。我们每个人都是趋利避害、趋乐避苦的,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几天遇不到一个美女的遗憾和天天都惊艳的强烈反差,会加深人们“美女数量差距不仅是因为基数大而是比例高”的错误感受。

2.动态分析——竞争,还是竞争

在这一部分,我们引入第三个假设,对命题进行一个长期的动态分析。

假设3:女生的外貌可以通过自身努力进行提高。

正所谓“这个世界上没有丑女人只有懒女人”,女人只要肯“饬”,总会好看几分。比如找到适合自己脸型的发型,穿着符合体型衣服,根据气质搭配身上的饰品与着装色系等等。只要下功夫,随着时间的推移,审美、品位、着装技巧与修饰手段的提高,女孩子会慢慢变得更漂亮。

现在我们继续前面的故事,之前我们假设十个女生中有一个美女,现在十个女生中,除这个第一美女外,我们再假设有个第二美女。(因为我们的假设一是女生的外貌可以衡量。)这时,A校中的第二美女,是没有什么动力超越第一美女的。因为她是第二美女,足够受到关注了。每天有十几个人搭讪,收到几十封爱慕信,每隔几天楼下也会有个傻小子要么弹吉他,要么铺一地玫瑰,要么大喊“我爱你”之类的。虽然没有第一美女多,但她内心酸酸的同时,也会撇一撇嘴,感叹第一美女去趟洗手间书上堆一摞纸条自习都上不下去,一路上十几个搭讪的上课都要迟到,每天上百份示爱信和窗下的音乐会严重影响宿舍卫生和寝室关系。“唉,美女么,男人爱慕女人嫉妒,在哪里活得都累~~。”这样第二美女内心得到极大满足或者阿Q一下,这决定了在A校,其实女孩子没有太多收拾鱼改变自己外貌的动力——反正无论再&#(此处还是积点口德吧,用&%代替),总是有人追有人宠有人包围的。

但是在B校就不一样了。因为女生数量大于男生,优秀的男孩子(家境好或者相貌俊朗)是稀缺资源,女生的竞争就相当激烈了。分析到这里大家想必都清楚了,我们这一部分引入的核心概念是“竞争”。对,竞争。还拿第二等美女举例,因为竞争,排名11-20位的第二等美女,是非常有欲望通过努力提高自己的美貌指数进入前十的。即使是同等级数的美女之间,位次的竞争也相当激烈。(牢记我们的假设1,女生的相貌可衡量。)于是乎,各种方法、技巧、手段尽情招呼吧,反正能让自己变得更漂亮更迷人就行。结果是,经过一段时间,B校同等级数的美女要比A小漂亮,整体女生的外貌也水平不断提高。所以,女生多的地方,美女就更多了。唉,竞争真是个好东西。

3.知识就是力量

前两部分的分析实际上还是局限在新古典经济学的框架内。我们只是讨论了“女生市场”中个体的分布与市场结构。这一部分我们进入新古典的“企业黑箱”,引入“知识”的概念,从企业资源与能力理论的角度进行探讨。这个理论认为,决定企业竞争优势的,是企业的资源与能力。这种能力是与企业本身紧密结合的,也就是核心竞争力,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复制的。野中裕次郎从知识的角度解释了这种核心竞争力,他把知识分为可编码的知识与不可编码的默示性知识,其中默示性知识是企业获得与保持竞争优势的根源。

前一部分我们论述的那些改变女生外貌的审美、品位、着装、修饰的方法、技巧、手段,都可归结为知识。但需要注意的是,时尚杂志上那些可编码的知识并不能直接作用于个人,照搬照抄的结果只能是东施效颦邯郸学步。它需要女生们用自己的智慧与大无畏的献身精神拿自己不断的做试验,最终总结出适合本地风土人情与个人禀赋的方法。这时,书本上电视上的可编码知识,就变成了女生们自己的默示性知识了。请注意,这种知识的获得是通过不断实践获得的,这时实践的参与者的数量就很关键了。林毅夫对李约瑟之谜的解释,就是从这个角度出发的。李约瑟之谜可以简单表述为:为什么1617世纪以前,中国科技水平大幅领先西方,而后却很快被西方大大超越。林毅夫认为,早期知识的产生于人改造自然的活动,也就是实践。中国人数上的优势使得知识的产生、积累、传播速度非常快。但当知识的产生从实践走向实验,从田间地头走进实验室,中国人数上的优势就不起任何作用了,反而因为没有建立起严谨的逻辑体系与科学规范而渐渐落后。这适用于我们的分析。本地化、个性化的“饬”自己的知识,产生于实践,人数上的优势可以大大加快知识的产生、积累和传播。比如说一个女生通过实践掌握了适用于自己的方法,会和自己的闺密分享。因为这种方法是符合本地水土人文风情的,其闺密略加改造就可以自己用。即使因为竞争的原因,她不把自己的知识告诉任何人,朝夕相处也是的寝室其他人可以很快学会。历史上没有哪个门派的绝世武功或者医家的祖传秘方可以保密两三百年的。倒是大多数武功保密的门派两三百年就消失不见了。这是题外话了。

好,我们假设一个女生通过实践掌握一种“饬”自己的方法,那么A校就有10种提升女生外貌的方法。不考虑竞争带来的强烈欲望的因素,B校会产生100种提升女生外貌水平的方法。那么A校的女生最多学会10种方法来使自己变得更漂亮,而B校的女生可以学会100种。当然,这还没有考虑到知识交流与碰撞的产生的新知识,即“干中学(learning by doing)”。因为这种知识是不可编码的默示性知识,校际之间的流动相对校内可以忽略不计。即使考虑到知识学习中,边际收益可能先增加后减少,那么B校的每个女生即使学不到100种,其知识的掌握也大大多于A校的女生。知识就是力量,通过不断的“饬”,不断的正确的“饬”,B校女生的外貌整体水平大大高于A校,原来同等级数的美女,B校的会更美。

所以,我们的命题被证明了——女生多的地方美女多。

男孩子们,如果你们正在高考或者即将高考,记得报一所女生多的学校,比如财经、师范、艺术,或者综合类院校的女生多的专业。如果你已经读本科了,那还可以通过考研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如果不幸你已经读研了,那考博吧,至少还有很多小师妹。什么,已经博士了怎么办。那就把这些道理告诉你儿子吧。

 

作者: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张博

本文系原创,转载请于作者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