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文艺样式是越来越多了,我想了一下,用不同的样式看戏,那感觉总像喝了点儿什么:看电影像是喝牛奶,更高雅也更精致;看电视像是喝酸奶,更通俗也更随意;听音乐会,像是喝咖啡,更高雅也更高贵;看流行歌曲演唱会,像是喝可乐,更休闲也更放松;听京剧,像是品茶,需要静心又精心地慢慢地品,越品越有味儿,渐入佳境,超脱又超然,那是一种精神上的会意和享受。我又参加了东方网一次看戏抢票活动,也因此,又得到了一次赠票看戏的机会。这回,我看的是我们的国剧—京剧;这是“海上梨园群星谱”系列演出之一的奚中路专场。这场演出在上海著名的天蟾京剧中心,又叫逸夫舞台的场子里进行。戏有两折,一折是《过五关斩六将》,另一折是《古城会》。《过五关斩六将》这出戏,在中国家喻户晓,它出自《三国演义》里面的关公故事;这出戏连着两个经典成语,除了戏名儿本身之外,还有“身在曹营心在汉”。中国的古典戏剧看得多了,渐渐地在我的印象中,也就有了那一二三四五的印象了。
先说说这一。老戏一般都有一个完整的故事。观众要想达到观戏、赏戏、入戏、品戏和乐戏的目的,就得知道这起戏、转戏、推戏、悲戏或是喜戏的前因后果,这样听起戏来,才有可能达到心领神会的效果。会看戏的人,往往不是瞪大了眼睛,目不转睛、全神贯注地盯着看,而是微眯着眼睛,只是扫视着戏台,人有节奏地那么摇晃着,在那熟悉的旋律之中,不知不觉地就进入了与戏合一的状态。所以,我们才不说看戏,而更准确地说是品戏。这熟悉故事是第一步,如果故事本身不熟悉,一个劲儿地像看电视剧那样在那儿扣戏,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理故事上了,那就不可能真正听懂戏、听进戏、听好戏了。
这二,是要知道老戏的两种经典样式。戏码儿虽然多,这老戏大不了有两种框架:一种是文戏,以情感的跌宕起伏,人物的悲欢离合,主要是男欢女爱,“后花园私订终身,落难公子中状元”那样的情感戏为代表;另一种是武戏,不太考虑人物的感情刻划和恋爱、婚姻、家庭的故事,更多地讲究的是打斗,打得英雄盖世,打得英姿飒爽,打得昏天黑地,打得气贯山河。如果说文戏讲究的是情感的细腻刻画的话,那武戏讲究的就是扮相的英武和英气,以及打斗的干净利落和演员们的武功底子了。我才看的这处《过五关斩六将》,很显然属于后者。
这三,是指老戏的三大要素:之一是扮相行头,之二是唱念做打,之三是道具配乐。这每一大要素里,又都能分出若干个道道来。
扮相有两大主要作用。一是让演员看起来更漂亮,浓重的油彩加上在这脸盘上的描绘,把演员本身五观或是皮肤上的不足,把演员不再年轻了的状态,全都遮盖起来了。行头又和这扮相联手,老戏中经常是男演女的,一颗大脑袋经过这行头的遮掩,就可能显出一副娇媚的样子来了。这第二个作用,就是勾画脸之后,可以让后面的观众尽可能地看清楚演员的表情。
老戏既是出于降低表演成本的考虑,也是出于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点到为止和留白的考虑,不太强调台上的景物,这样,就在客观上把观众的注意力全都集中在了演员身上;因此,演员的功夫,俗称童子功的,就特别地重要。表现出来,就是围绕着戏的唱念做打,一招一式、举手投足,都显得很有讲究。我看的这出京戏,主要内容是奚中路的专场,但前面加了一段小折子戏《卖水》。这小段戏就特别能让我体会到老戏中对演员表演的那种精致到苛刻的要求了:光一个走路,就有那么多的样式,要走出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味道、不同的风情、不同的魅力来。
虽说古戏道具少,但却很有讲究,这又分死道具和活道具。比如,我看的这处戏,关羽每过一关,都会有一个椅子的道具,这就是死道具;而关羽手里那把人人皆知的大刀,大家都知道“关公面前舞大刀”的歇后语,这关大刀就是最典型的活道具。京戏的道具虽然少,但却能起到哄云托月、画龙点睛的作用。看戏的时候,静下心来精心去品,就能品出那看似简单的道具上活灵活现的妙用来。
配乐更是京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了。它就像是古诗词里的曲牌,只要曲子一响,还没等演员开口唱,熟悉的人,就已经知道这段曲子的旋律了。我们在《红楼梦》里的多处地方,看到有对贾家和其它人家请戏班子来家唱戏的场景描述,这里都有老爷太太和公子小姐们的点戏场面,点戏的考虑之一,就是想听某种段式的演唱。
老戏有四大作用:教化作用,教育作用,娱乐作用和消遣作用。任何国家的任何统治,都不可避免地要对百姓进行教化,不同时代的不同国家,可能教化的形式和手段不同,但决不存在教化与不教化的区别。古代没有电影电视,但教化的想法和现在并没有实质性的差别。而走街串巷,有着广泛群众基础的戏剧,就成了完成这国家教化任务的最重要载体之一。这出关公戏的教化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它让观众在欣赏关公的忠义形象的同时,也记住了一个光辉的榜样,它的教化点在忠君上。可以这样说,历朝历代对关公的推崇,把他从人变成神,为他修庙和塑身,最重要的原因也都在于对他这忠君思想的认同。
第二大作用是教育作用。古代的国民素质教育,不能像现在这样,大家都从小学读到中学,甚至一大半的人都有机会读大学。在那个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的年代里,人们的知识从哪里来呢?很重要的一个途径就是看戏。通过看戏传递文化知识、历史知识和价值观念。戏剧的知识准确不准确,深刻不深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当时没有哪种方式能比这种方式更能对广大民众进行知识教育了。大户人家可以请戏进家,平民百姓也可以在街头巷尾甚至是村口露台上,接受到这种通俗文化知识的传递。
在古代,没有更多的娱乐活动可以选择,看戏也就成了一种主要的娱乐方式了。我们在《红楼梦》里看到,贾家养着戏班子随时听戏,也请人来唱戏,别人家里有了这看戏的机会,他们也不会放过这难得的娱乐享受。所以,古戏的娱乐性很重要。也因为听戏的人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因此,古戏往往在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的设计上不会太复杂,更讲究通俗易懂和大众接受。也因此,现在文化层次较高的观众,会在看老戏的时候,挑出不少毛病来,比如逻辑上的问题,而在我看来,这正是老戏的特点和历史痕迹之一。
老戏还有一个作用,就是人们茶余饭后的消遣作用。懂戏不懂戏的人,都可能会在戏场上,或是戏园子里打发时间;人们往往也不是那么专心地在看戏,而是边吃边喝边聊边看,漫不经心地在看。这也决定了老戏并不需要不断地翻新。熟戏熟段子,反而更适合人们把看戏作为一种消遣。
老戏在它产生和发展的时代里,逐渐形成了五大特色:一是程式化,二是象征化,三是故事化,四是脸谱化,五是极端化,
程式化的故事,程式化的表演,程式化的唱腔,都会让老戏迷们产生熟悉和亲近感,产生接受和认同感,也更能发挥老戏的娱乐和消遣作用。象征化就是用一个道具或是一个动作,来表现很丰富的含义。比如,我看的这出戏,多处出现了关羽上马的表现,而完成这一切的,仅仅是关羽手里的一根马鞭子和能让人想到是骑马的几个动作而已;关公在过五关的时候,带着刘备的甘夫人和糜夫人,她们乘坐的轿子车,仅仅是在两面旗子上画上车轮,就以旗代车了。故事化是因为观众中,大多数人的文化程度比较低,也就更喜欢看一个完整的故事,有些故事是大同小异,类似和雷同的。脸谱化的忠奸分明,则会让文化程度不高的观众,有更强的识别性,而不需要对人物进行过于复杂的分类和分析,看戏的时候,会更轻松更享受。极端化把人物的一切方面,都往极致上推,好人的好好得彻底,相貌好、扮相好、腔调好、动作好、形态好、道具好、光影好、位置好等等,总之,整部戏都在把好人推向完美;与此相反就是坏人的极致了,那脸相、那动作、那腔调、那服装,可以说,无处不用其极,让人讨厌、让人反感。这种造戏意识,深深地影响了中国文化,至今,我们的很多艺术样式中,都有明显地极端化痕迹。
总之,看戏、听戏、品戏、赏戏,是一种享受;但前提是,你在去观戏之前,要能静得住心,也要准备精心去品才是。
海涌剧评:静心精心品京戏
评论
1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