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君拙见,古典诗词歌曲这种远古而来的高雅艺术,要普及发展和保护,必须走雅俗共赏,推陈出新的发展之路。雅的要保留,俗的亟待开发。让古诗词演唱不仅成为文墨客的艺术,也要让其走入寻常百姓之中。将传统的古典音乐进行二步创作,让古诗词歌曲呈现出多样化的艺术风格,古曲必将迎来艺术的春天。“俗热”过后必定是“雅热”,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
古曲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演唱古曲有利于振兴民族音乐的精华,凝聚民族精神。一位歌手能准确地把握好古诗词的演唱也是其对民族音乐追求的至高境界,反映了其对古诗词的深刻理解,彰显了其对曲子和词意的完美融合和把握。
古诗词演唱必将走入艺术的春天 古诗词歌曲凸现中国民歌艺术的至高境界 --谈古曲演唱的艺术特点、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艾君/文
前几天,中国音乐学院王苏芬教授来电,说她的研究生尹祎雯古曲演唱音乐会将于6月8日礼拜一晚上7点在中国音乐学院举办,届时她还将进行古曲演唱示范讲解,让我尽可能参加一下并且说这不仅仅是她的意思也是祎雯的邀请。
无论是否忙碌,对于这个演唱会我还是一定要参加。一来出于对于古典诗词演唱的酷爱,去欣赏一场反映中华文化之瑰宝的古曲演唱会,对于陶冶自己情操,开发心智都大有裨益;二来自己身兼中国音乐学院古诗词演唱研究中心副主任参加古曲演唱音乐会是义不容辞的职责和义务;三是祎雯作为自己看好的民歌手曾经在2007年6月欣赏过她的毕业独唱音乐会,在两年的研究生学习中她的古曲演唱风格会有哪些变化和提升这也是艾君想得到的答案。
我国是诗的国度,也是歌的世界。古典诗词因其格律性而与音乐有着天然的不可分割的亲缘关系。“诗歌、诗歌”,顾名思义“诗”与“歌”是无法分开的,无歌不成诗啊。
我国历代文人墨客,无不将“可歌可咏”作为衡量诗词作品成功、优秀与否,是否能流传的一个重要标准。然而,在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传统的古诗词的歌曲演唱面临着失传的危险。尽管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傅雪漪先生为此付出来一生的心血,但目前已八十高龄,双目失明,身患重病,其为数不多的弟子也已进入老年,加之古曲市场极小,继承和发扬问题是个亟待解决的课题。近些年来,中国音乐学院领导以一种历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委任傅雪漪先生的弟子声乐教授王苏芬毅然挑起了古曲普及、弘扬、教学、科研的重任,使古曲教学走入了本科、研究生等良性的教育轨道,去年还成立了“中国音乐学院古曲演唱研究中心”,这对古典诗词的普及传承起到了科研组织者的作用。
那么,何谓古曲呢?我们现在所讲的古曲又是指什么呢?
一、传统理念上的古曲与现在意义中的古曲
艾君拙见,传统意义上的古曲是指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有较高知名度的乐曲;现在意义中所倡导和普及推广的古曲主要是指古诗词歌曲,简称为古曲。
1)传统理念上的古曲。
传统意义上的古曲是指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有较高知名度的乐曲。代表曲目有: 《幽兰》、《秦王破阵乐》、《阳春》、《白雪》、《长沙女引》、《青莲乐府》、《青莲乐府》、《塞上曲》、《将军令》、《酒狂》、《阳关三叠》、《霓裳羽衣曲》、《海青拿鹤》、《离骚》、《忆故人》、《醉渔唱晚》、《伯牙悼子期》、《搔首问天》、《潇湘水云》、《渔歌》等等,这些古曲大多属于器乐曲,而且大都出于诗人之手创作而成。
当然,在有的古曲中不仅有曲而且有词。
例如,《秦王破阵乐》。《秦王破阵乐》最初是唐初的军歌,公元620年,秦王李世民打败了叛军刘武周,巩固了刚建立的唐政权。于是,他的将士们遂以旧曲填入新词,为李世民唱赞歌:“受律辞元首,相将讨叛臣。咸歌《破阵乐》,共赏太平人。”“四海皇风被,千年德水清;戎衣更不著,今日告功成。”“主圣开昌历,臣忠奉大猷;君看偃革后,便是太平秋”。主要是歌颂唐太宗的英勇战绩。唐太宗亲自为此曲设计秦王破阵乐舞,是唐时著名歌舞大曲,此曲亦流传国外。
例如《离骚》。《离骚》是晚唐陈康士根据屈原同名诗所作的琴曲,乐曲古朴苍劲、深沉含蓄,抒发了伟大爱国诗人屈原遭奸谗后的忧郁和苦闷,及思乡爱国的崇高感情。
再例如《渔歌》。《渔歌》相传是柳宗元所作的古琴曲,取意于柳宗元谪居永州时的诗作《渔翁》:渔翁夜伴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消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阳春》,《阳春》是由古代歌曲《阳春白雪》演变而来的古琴曲,表现的是万物回春,和风淡荡之意。宋玉《对楚襄王问》的记载来看,《阳春白雪》原是有词的歌曲,但由于艺术性高,演唱难度大,因此能随着唱和的人极少,成为“曲高和寡”的歌曲。
《渔樵问答》,此曲在历代传谱中,有30多种版本,有的还附有歌词。现存谱初见于明代。乐曲通过渔樵在青山绿水间自得其乐的情趣,表达出对追逐名利者的鄙弃。
《胡笳十八拍》,此曲为根据同名古诗谱写的乐曲,歌词最早刊于南宋朱熹的《楚词后语》。有《大胡笳》和《小胡笳》两种传谱。诗人李欣曾作诗如下:“蔡女者造胡笳声,一弹一十有八拍。胡人落泪向边草,汉使断肠叹归客。”
2)现在意义中的古曲。
以上艾君讲过,传统意义上的古曲是指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有较高知名度的乐曲。这些古曲大多属于器乐曲,而且大都出于诗人之手创作而成。而现代我们在讲普及传承古曲演唱所指的古曲又是什么呢?
中国音乐学院王苏芬认为,我们所倡导和普及推广的古曲主要是指古诗词歌曲,简称为古曲。她认为,古典诗词博大精深,震撼着人们的心灵,古典诗词的演唱是中华民族音乐的瑰宝。现如今挖掘保留和录制下来的古典诗词歌曲近50首,从2000年开始在中国音乐学院进行大课、小课的教授,使数百多名学生初步掌握了古曲的演唱风格,并多次举办了古曲音乐会,中央电视台也一直在支持古曲的普及工作,在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对传承古曲起到了推动作用。
现在挖掘和保留下来的古诗词歌曲主要有,大舜的《南风歌》、李清照的《凤凰台上忆吹箫》、欧阳炯《春光好》、冯延己《长相思》、于鹄《巴女谣》、屈原的《湘君》、高适的《别董大》、李白的《秋浦歌》、姜夔的《杏花天影》、柳宗元的《杨白花》等。
二、为何要普及、学唱和传承古曲呢?
艾君拙见,古曲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演唱古曲体现了一个人的修养和至高的艺术境界,演唱古曲有利于振兴民族音乐的精华,凝聚民族精神。
为何要振兴和传承演唱古曲呢?这是一个值得思索和值得探讨的课题。毫无疑问,古典诗词属于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体现古诗词的内涵并与其相合体的曲子自然也是传统文化中比不可不或缺的内容。
艾君不少文章里都讲过,我国文化本身是多元文化长期融汇而形成为一体。我国的传统文化不是所有的东西都是精华,有科学的,也有愚昧的;有进步的,也有落后的;有对现代化建设有启发指导意义的思想理论,也有对社会发展人类进步有约束、阻碍作用的。艾君向来倡导“学习借鉴,批判吸收;古为今用,它为我用;取其精华,弃之糟粕”的观点,在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问题上,我们必须在科学的发展观的指导下,正确判断看待我们的传统的文化;以构建和谐社会大业为基点,吸收和保护我们传统文化中有益的东西。
在博大精深的中国诗词歌曲文化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值得弘扬、值得推广。艾君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古诗词歌曲是最能体现出我国古代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的歌曲。
当我们的祖先带着原生态音乐从朴素中走到春秋战国时便形成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以至于影响到了人们的思想及社会生活,成为当时士大夫阶层关注的对象。鲁国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则就是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他在音乐方面提出的一系列美学标准在当时有着划时代的意义,而且影响到今天,形成了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
孔子的音乐思想主要集中在《论语》中。他主张“以政以德”,提倡“礼治”,重礼、乐的作用,强调音乐从道德上能感化人。他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关于礼”。说明孔子将音乐赋予了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结合。他以“善”和“美”来评价音乐者。他认为,凡合于所谓仁德者为善,表现平和中庸者为美。他强调,形式与内容要统一“推崇”了“乐而不淫,衰而不伤”的雅乐,不喜热情奔放或具有反抗精神的民间俗乐“郑卫之声”,“恶郑声之乱雅也”。这些思想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音乐审美标准之一。荀子儒家学派代表之一,荀子在更加强调礼乐教育的重要性。他主张音乐从实际出发,并随着时代前进而发展变化,但在音乐思想上仍有崇雅贬俗倾向。
由此可见,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儒家,崇尚音乐,主张礼乐,孔子曾经就“余音绕梁,三月不知肉味”。儒家音乐一般庄严古朴,是由其仁礼崇古思想决定的。强调音乐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在音乐内容与艺术形式上,内容的“善”、“和”放在第一位,而艺术形式的美,则放在第二位。
而中国音乐学院所推出的50首我国古典诗词歌曲,无论从内容的“善”、“和”还是从曲子大都表现了乐曲高洁、深远的意境,以“清、微、淡、远”的含蓄之美,清雅秀丽,委婉流畅。词与曲结合完美,集中,严谨,富有层次和音乐形象之效果。强调了艺术与思想的完美统一,正好体现了我国儒家音乐的审美理念。
譬如,王苏芬教授1983年演唱的古曲《别董大》,以苍凉慷慨的音调,渲染出“千里黄云白日曛”的塞北大漠天昏地暗的背景和作者与董大之间的悠悠别情离绪,悲切中饱含着“莫愁前路无知己”的光明希冀。而在其演唱的辛弃疾的《西江月》中,以恬静的歌声,,把幽美旖旎的夏夜、浓郁芳馥的稻香、蛙声成片的天籁和作者的喜悦心情,表现得自然含蓄、淡雅真切。如同把人们带到了夏夜的山村,闻到一股浓郁的乡土气息。
她演唱秦观的《忆王孙》则又别具情趣,“萋萋芳草忆王孙,柳外楼高空断魂”,娓娓道来,意境全出。芳草萋萋,声声杜宇;雨打梨花.楼高门闭。给人展示出一幅意境悠远、缠绵夺魄的淡墨画。
欣赏过的人不难发现,这些古典诗词歌曲与我国的儒家音乐美学观点是一脉相承的。
二是古曲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演唱古曲有利于振兴民族音乐和凝聚民族精神。
在悠久的中国文学史上,古诗词以其独特的情感寄托、丰富的描写内容、奇妙的韵律节奏让多少文人墨客倾心于它们的创作,让多少百姓醉心于它们的品读。它的价值趋向、情感意境,直接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任何民族民间音乐似乎难与古典诗词歌曲相媲美。
与民歌、戏曲等其他中国民族音乐形式相比,中国古典诗词歌曲的文人雅性是超越于其他形式的。在历史的沿革中,由于古典诗词歌曲与文学之间的亲缘关系,它深受文人墨客的审美取向的影响,成为文人寄意托寓的一个载体,不可避免地包含了传统文人的价值观、哲学思想,因此使得它更为阳春白雪,成为了一种古有的“雅乐”。其乐谱风格与古琴谱更为接近,更加体现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任意挥洒、自由率真、融合天籁、舒卷自如、简淡冲远的审美追求,节奏感略弱,而写意、抒情性较强,演唱难度较高。
从《诗经》可以看出,中国诗词与音乐结缘。学者句艳华认为,诗三百其实就是一部歌词集,所收作品无一不可以用来歌唱,对中国文学影响巨大的另一部文学典籍《楚辞》,同样也是可以用来歌咏和演唱的,文体具有强烈的音乐性。此后的词、曲,更是是音节抑扬顿挫,合乎音韵。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认为,中国古典诗词的发展一直是伴随着音乐的发展,也没有离开过歌唱的形式,是相伴相随的关系。
在古代,诗歌往往是用来吟诵,词则用来演唱。诗歌能够展现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体现民族的灵魂。音乐作为艺术学科,兼具民族性和多元化的特征,并与其它人文学科紧密联系。体现出“诗中有乐”“乐中有诗”的美妙境界。
可见,古典诗词歌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古朴含蓄,典雅精绝,是诗词文学和音乐的完美结合体,凝结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和特点,蕴含着华夏民族的审美观,对古典诗词和韵文的语言形式的发展有非常大的影响,同时吸收了蕴含了民歌精华,一些原谱原调的作品更是保存了当时的民情世态,是活文物、活化石。它是五千年中国文化的一种通俗的表现。学习古典诗词歌曲,对于学习古典诗词,学习血统纯正的汉语,继承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有着非常大的意义。
三是演唱古曲能够更好地加强自身修养,从雅的古曲中陶冶情操,追求至高的艺术境界。
“乐乃心声”。真正的音乐它带给人们的是美感和享受,能陶冶人的情操,给予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判别。儒家思想认为,“凡间之起,由人心也;人心之动,物之使用使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音乐其根源是由于人的思想感情受到外界事物的激动,“物动心态”,是原始唯物主义反映论的观点。这种音乐美学思想,对于提高音乐修养,扩展人们对音乐的审美,具有时代意义。
一个人对音乐的喜好品种如何,对音乐的审美趋向如何,一般反映了他的学识、修养和社会道德观。也就是说,一个没有文学修养的人是不可能去欣赏古典诗词的,一个人没有一定的思维价值观也不可能去欣赏高雅音乐的,一个人没有对中国文化的厚爱也不可能去关心传统文化和社会文化的。
在单位、在社会一个人欣赏什么音乐,基本能反映出这个人的追求和价值趋向,反映出这个人的个性和自身品位。打的比方,打死你也不会相信一个林黛玉似的女性会在单位里欣赏歌曲《明明白白我的心》、《让我一次爱个够》等俗音乐。
所以,享受古诗词歌曲丰富的思想内涵、奇妙的韵律节奏会提高人的修养,给予人们无数的价值寄托,无尽的情感的思索。艾君观点,俗与雅其本身并不排斥,但从俗到雅的转变却是一个人的修养升华。
同理,一位歌手能准确地把握好古诗词的演唱也是其对民族音乐追求的至高境界,反映了其对古诗词的深刻理解,彰显了其对曲子和词意的完美融合和把握。
演唱古典诗词,只有在弄清诗情词意基础上,在发挥古人情趣意境、气韵神态的前提下,在探索歌唱表达技法的达到恰如其分的和谐情况下,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唱好一首古曲。这是一个歌手要走得一条艰苦卓绝、阳春自雪的艺术之路。在这条路上,必定要付出超出常人的心力。
三、对古曲的内涵、演唱特点以及发展与保护的几点认识
艾君拙见,古曲是我国民族音乐中的精华,体现出宫廷音乐的特点;古曲是民族音乐演唱的巅峰,体现着一个人至高修养学识。演唱古曲,只有在弄清诗情词意基础上,在发挥古人情趣意境、气韵神态前提下,在探索歌唱表达技法达到恰如其分的和谐状态下,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唱好一首古曲。
我们先来看一个典故--《宋玉答楚王问》。
楚襄王问宋玉,先生有什么隐藏的德行吗?为何士民众庶不怎么称誉你啊?宋玉说,有歌者客于楚国郢中,起初吟唱“下里巴人”,国中和者有数千人。当歌者唱"阳阿薤露"时,国中和者只有数百人。当歌者唱" 阳春白雪"时,国中和者不过数十人。当歌曲再增加一些高难度的技巧,即“引商刻羽,杂以流徵”的时候,国中和者不过三数人而已。宋玉的结论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这也就是“阳春白雪”的典故的来历。
《阳春白雪》是我国古琴十大名曲之一。相传这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乐师师旷或齐国的刘涓子所作。现存琴谱中的《阳春》和《白雪》是两首器乐曲,《神奇秘谱》在解题中说:“《阳春》取万物知春,和风淡荡之意;《白雪》取凛然清洁,雪竹琳琅之音。”“阳春白雪”等歌曲越高雅、越复杂,能唱和的人自然越来越少,即曲高和寡。
应该说,电影《红楼梦》的歌曲是我国现代作曲家创作古诗词歌曲的代表典范。《葬花吟》这首古曲,合唱之前的前奏,短促但韵味十足,恰似漫天飞雪,扑面而来,飘零纷散……继而起之的小合唱在此情景上自然的流露:“花谢花飞飞满天,红销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在余音缭绕中陈力的轻盈飘逸,净脆婉转的独唱幽怨而起,随着黯然真情的“天尽头,何处有香丘?”的反复歌唱将整曲推向高潮。这正是有了古人曹雪芹的绝妙诗词,在后人王立平的深刻理解中谱曲,再加上演唱着陈力的功力表达,构成了“黛玉葬花”成为古曲经典作品。
《红楼梦》的数首古曲在原唱陈力之后,吴碧霞、郑绪岚、王美、宋祖英、崔蕊等一些实力派歌手相继演唱,淋漓尽致地展现出这部古典文学巨著的独特魅力,歌唱家们很好地把握了古诗词的内涵,极富艺术感染力,也倍受社会的青睐。
可见古曲,尽管具有曲高而和寡的特点,但却具有很高的艺术修养和艺术感染力。
对于如何理解古曲,如何看待古曲的内涵和其艺术价值艾君有些不成熟的看法和见解,仅供参考:
其一,现代的古曲内涵主要有原生态传承、原词补曲和现代词曲三种类型组成。
我们讲的古曲是指即将中国古典诗词配上乐曲可进行演唱的歌曲。在现代众多的诗词歌曲中综合看来分三种类型:一种是原词原谱;一种为原谱轶失,后人根据原词新谱写曲子;另外一种就是新词新曲。古典诗词歌曲属于文人音乐或者宫廷音乐的范畴,与古琴等其他古乐一样,具有含蓄、典雅、意境深远的特点,蕴含着文人墨客的精神追求和人格追求、审美情趣,与其内在的精神特性是一致的。或者体现出儒家音乐一般庄严古朴,是由其仁礼崇古思想决定。音乐结构更集中、更严谨、更富有层次,音乐形象也更加鲜明。
原词原谱类。这种类型艾君在上面已经讲过,再次不重复,譬如,《秦王破阵乐》、《阳春》、《渔歌》等都数词种类型存在的古曲。
原词补曲类。这种类型的古曲,现在占有相当大的部分,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傅学漪补曲的《别董大》等数十首,王立平补曲的《红楼梦》系列,汪国真补曲《静夜思》古诗词百首。等等。
现代词曲类。这种类型的也不少。即现代人写的诗词,现代人作的曲。这种类型也不少,例如,毛泽东的《蝶恋花-答李淑一》、《西江月-井冈山》等诗词系列歌曲。邓丽君的《在水一方》、黄霑的《沧海一声笑》、《千愁记旧情》、许冠杰的《浪子心声》等等。
在这里要说说最为典型的代表人物,这就是我国台湾的琼瑶。她最善用古诗旧典,来表现恋爱儿女的浪漫情怀。如《在水一方》、《几度夕阳红》、《秋歌》、《月朦胧鸟朦胧》、《金盏花》、《聚散两依依》、《问斜阳》等等,都体现了她很高的文学修养和对古诗词的驾驭能力。可以说,琼瑶的歌词是古诗词与现代流行音乐的结合体,已经脱离开了古诗词体现出古典、雅致、华美、婉约、豪放等传统音乐的影子。
其二,古曲是我国民族音乐中的精华,体现出宫廷音乐的特点。
艾君常想,如果说原生态的民间歌曲来自于“乡里巴人”,那么说古曲则真正来自于文人墨客,体现出了“阳春白雪”的特点。
如果说民族歌曲属于高雅艺术,那么真正能体现出中国高雅艺术之精华的并非民歌,而是古曲。古曲的高雅性就在于它的歌词的高雅性以及在弄清诗情词意前提下,在发挥词作家情趣意境中,谱上了恰如其分相匹配的曲子。
如果有人将西方歌剧的演唱作为整个人类演唱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的话,那么在我国民族音乐中出类拔萃的古曲的演唱则理应堪称民族歌曲演唱的最高艺术;如果有人说美声歌曲堪称当今艺术的高雅之作能体现出人类艺术的精华的话,那么我们集古诗词、民族音乐精华于一体、代表我国文化瑰宝而诞生出来的古曲演唱则最能体现出中国传统音乐的无限魅力。
如果说民歌诞生于民间来自于民间,属于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艺术形式,那么古曲则来自于文人墨客、宫廷士大夫,可以说属于宫廷音乐,属于文人墨客、士大夫的音乐。
艾君之所以将古曲归为宫廷音乐,因为它体现了我国古代宫廷音乐的基本特点。在历代封建王朝中,中国宫廷音乐有外朝音乐和内廷音乐两大类。我国的许多古曲中都能体现出宫廷音乐的“功利性”、“礼仪性”以及旋律、节奏的“雅化”等基本风格特征。所以这些特点也决定了其很难在社会中流行和赢得民间群体的喜爱。我国许多古曲其本身就属于宫廷音乐而延续下来的。
其三,古曲演唱可以堪称是民族音乐演唱的巅峰,体现着一个人至高修养学识。
艾君所言,古曲演唱体现着一个人至高修养学识,来自于一个古曲演唱者除了要具备基本的音乐素质和修养外,也要具有对古诗词、古典音乐的基本理解和很高的悟性。还要具备对史学、文学、传统音乐的至深理解和掌握。所以,百灵鸟的嗓子不见得就能唱好古曲,实力派通俗歌手不见得就能驾驭好古曲演唱,一个山里的民歌手或者会把古曲唱走了味道。这就是说,歌曲好唱古曲难唱,唱好古曲需要功底。
如果说交响音乐作品表现力丰富、内容深奥,常被人们称之为“阳春白雪”,那么我国的古典诗词歌曲就属于民族歌曲中表现力丰富、内容深奥的“阳春白雪”。
我国一些优秀的歌唱演员在达到一定的艺术境界后都对古曲演唱倾注情怀。姜加锵、杨鸿基、彭丽媛、张也、宋祖英、李元华、江涛、白雪等等都曾经演唱国古诗词歌曲。中国音乐学院的王苏芬教授更是为古曲的教学普及、发展和保护倾注着心血。
可以说,古曲体现了一个人的修养和学识,是最具曲高而和寡之道理也。
其四,古曲演唱具有“一难、二雅、三涵”的特点。
有人曾经这样描述演唱古曲的体会,演唱古典诗词歌曲,不仅要在反复吟诵诗词中找寻其味,还要去古琴曲中感受,更应该在戏曲艺术中汲取营养。唱好一首古曲不是那么简单地唱准确音符,甚至是很到位的情感,但如果能将诗词歌赋挖掘到深处才能真正称得上完整。如,演唱《阳关三叠》总是不能令教授满意,原因并不是演唱的不正确而是不到位。那种朋友间的分离并非现在所能理解的。在古时候,此一别,只怕今生再也难居首,尤其是那句“无穷的伤感”,无论怎么努力,都很难达到真正古人立场上的那万般伤感,万般不舍,又是万般地无奈……悠悠的古琴声在耳边回响,能带给我灵感吗?
这几句诗一般的语言,恰好反映出一个学子在学唱古曲中的苦恼和焦虑的心情,说明了古曲演唱的复杂性和难度。艾君认为,演唱古典诗词,要在弄清诗情词意基础上,在发挥古人情趣意境、气韵神态的前提下,在探索歌唱表达技法达到恰如其分的和谐情况下,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唱好一首古曲。
从80年代末至今,艾君参加过大小无数次古曲演唱会。总体感觉,欣赏古曲作品,不仅需要对历史的熟知,对诗词的理解,而且需要有意识地倾听,在表层化的欣赏中侧重于感悟乐曲,在乐曲中去体会诗词的意境,在“情感”的乐律中去理解诗人的情怀。
而对古曲演唱的特点的理解,艾君总结其具有“一难、二雅、三涵”的特点。
一难,即难在难领会难把握难理解上。难,不仅是由古诗词本身的博大精深难题会所决定,而且也是由现代人受古曲音乐的曲调抑扬婉转、优雅和谐的演唱的难理解、技法的难把握特点所决定。
二雅,即主要体现在词、曲都是经过古往今来文人墨客精心打造而成,真正体现出了风、雅、颂的艺术魅力。
三涵,即主要指一个人的涵养。一个没有涵养、没有修养、没有素质的歌手是很难表达出古曲中的意境和韵律的。古曲的风、雅、颂所体现出的本身就是一种学问,其广泛性、贵族性、特殊使用性不是一般的歌手所能驾驭,需要演唱者具有更高的学问培养、道德修养、情绪素养。
一个古曲演唱者除了要具备基本的音乐素质和修养外,还要具有对古诗词、古典音乐的基本理解。
总而言之,古曲演唱这一中华文化的瑰宝,理应成为中国民族歌曲演唱的演唱追求的至高境界,它是一个人修养、涵养和文明礼数的象征,是一个中国民歌手追求艺术的最高境界。
四、古曲演唱必将走入春天成为一种新的时尚
艾君拙见,古曲这种远古而来的高雅艺术,要普及壮大发展保护,必须走雅俗共赏,推陈出新的发展之路。雅的要保留,俗的亟待开发。让古诗词演唱不仅成为文墨客的艺术,也让其走入普通的社会民众中。将传统的古典音乐进行二步创作,让古诗词歌曲呈现出多样化的艺术风格,古曲必将迎来艺术的春天。“俗热”过后必定是“雅热”,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
古诗词难以理解,传统曲子难以把握,这两点也就注定了我国古曲成为了真正的阳春白雪,曲高而和寡也就成为自然。再加上我国市场经济的还处在发展期,市场对艺术的苛刻来源于人们价值观念的转变,高雅的艺术在市场发展期往往会被社会民众冷落,只能成为文人墨客和贵族贤达的欣赏雅兴。所以,古曲发展普及空间问题也就面临着市场的巨大挑战。
古典诗词歌曲的发掘和创作,需要社会更多地参与和支持。它和古琴谱的打谱一样,版本杂乱、流派较多,需要今人的大力研究和整理,它的再创作也需要具有深厚的文化修养和音乐修养并举方可,和对戏曲、民歌营养的吸收和借鉴。所以亟需提高其在民间的地位,让更多的人参与和关注。另外,其对演唱者的文化、传统声乐修养有较高的要求,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它的推广和发展。
但对于古典诗词歌曲的保护如果像放在保险柜里保护文物一样的保护不是目的,普及发展壮大才是目的,也是最好的保护。对于任何艺术,发展中去保护才是出路,也是科学的保护观念。古曲这种远古而来的高雅艺术,要普及壮大发展保护,必须走雅俗共赏,推陈出新的发展之路。
“雅”的要保留,“俗”的亟待开发。让古诗词演唱不仅成为文墨客的艺术,也让其走入普通的社会民众中去。这就给我们的作曲家提出了一个课题,如何将传统的古典音乐进行二步创作,让古诗词演唱呈现出多样化的艺术风格。
2005年,汪国真先生送给艾君他谱曲的百首中小学生古典诗词歌曲,就体现出了很强的时代流行音乐的特点,这是对古曲适应现代节奏所作的探索。邓丽君、周杰伦等港台歌手在古诗词演唱通俗流行化方面也作过很多有益的实践和探索,这些都为我国古曲研究和教学提供了可参考的经验。
前人留给我们是数以万计的美不胜收的诗词资料。这些诗词,我们可以全首引用谱曲,也可以学习一些港台歌手截句接收,可以改写翻译,也可以溶入自己的理念和思想,这些都是词曲作家以及歌手们应该去探索实践的。无论你是何种形式,只要对古诗词的发扬光大起到传播作用,你就是值得肯定和赞美的传统文化的传播者。
“俗热”过后必定是“雅热”,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
艾君相信,只要古曲坚持雅俗共赏、推陈出新,倡导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古曲的演唱必将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渐完善,国人生活水平、文化素质和修养的提高而迎来她的春天,成为社会对音乐追求的一种新的时尚。(艾君文/2009年6月6日于北京天为堂,没经同意不许转载)
附一]王苏芬教授简历
王苏芬,老红军王逸群的后代,革命摇篮里成长起来的歌唱家。现任中国音乐学院声乐教授、硕士生导师,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国家一级演员,中国古典诗词歌曲演唱和普及专家。曾任中国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党支部书记、声乐教研室主任。现任中国音乐学院古曲研究中心主任。系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乡土艺术协会艺术指导,担任中央电视台青年歌手大奖赛和各种声乐大赛的评委。美国传记研究所“世界名人”、英国剑桥大学世界名人。
1961年考入中国音乐学员附中,因成绩优秀,1964年保送中国音乐学院声乐系学习。1964年参加“东方红”大歌舞演出,受到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亲切接见。1969年7月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赴天津军粮城劳动锻炼。1973年4月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担任独唱演员。经常给各国元首演出,成为总政文化部挂号“知名演员”。她的成名曲《海上女民兵》1983年1月调入中国音乐学院声乐系任教,后被领导派去福建学习南音。1984年参加南音大会唱,以一曲“望明月”轰动东南亚。同年向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傅雪漪学习古典诗词歌曲演唱。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制80首古典歌曲,得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赞扬,并登上“广播歌选”。中央电视台做了4个古典诗词歌曲的专题,以“西江月”、“忆王孙”为重点播出。
中央电视台又在“艺苑之花”、“空中大舞台”、“旋转舞台”、“名人教室”、“音乐告诉你”“文化长廊”等等。做了几个专题,其中“空中大舞台”是长达100分钟专题,这在文艺界是没有的。北京电视台等全国电视台相继做了十个专题已播出。多次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及其它重大晚会,在社会上产生了一定影响。由美韩共同拍摄“改革开放的中国”唯一的歌唱家王苏芬演唱的古曲“忆王孙”已在全世界45个国家播出,在世界产生一定影响。1974年至今录制歌曲、古曲近200首,相继出版发行了5盘录音带,录制讲课五次共出版四盘VCD讲课带。《怎样学习唱歌》在中国教育电视台播出3个月产生一定影响。担任4届中央电视台青年歌手大奖赛评委,及全国各种大赛评委。成功举办三次个人独唱音乐会,四次“王苏芬师生音乐会”培养了江涛、潘军、陈静、马雪琼、李佳娜、崔蕊等等一批优秀青年歌手。从1983年教学以来共有45人在全国各种大赛获金奖。她的教学成果在声乐界乃至全国都有一定影响,并出版两本专著。
她已被列入中国妇女500杰、人民日报、北京日报、光明日报等全国十几家报纸刊物给予了高度赞扬,为弘扬中国古典诗词歌曲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附二] 歌手尹祎雯简历
尹祎雯,女,北京人,中国音乐学院声乐研究生,师从于著名声乐教授王苏芬。尹祎雯从小学习音乐,有着极高音乐修养,她曾是中央少年广播合唱团团员,自幼学习古筝、声乐,并随合唱团代表中国赴港、澳、台等地区演出。热爱音乐的她于2002年师从我国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国家一级演员、声乐教授王苏芬老师学习民族声乐,并于2003年考入中国音乐学院,2007年本科毕业后直接保送进本校继续攻读硕士学位。
尹祎雯演唱的《别董大》、《巴女谣》、《可可西里的故事》、《我心永爱》等多种形式的歌曲,既有古诗吟唱,也有现代歌剧,展现了她娴熟的演唱技巧、演绎不同风格歌曲的能力以及大方自然的台风。
艺术简介:2003年荣获首届全国艺术新星国际交流大赛北京赛区声乐比赛专业组民族唱法二等奖。2004年1月获“宝贝星”第二届全国新星选拔秀大赛民族唱法专业组金奖。2004年8月在首届声乐器乐舞蹈大赛全国总决赛中,获青年组专业民族唱法一等奖。2005年1月荣获中国“德艺双馨”大赛北京赛区青年组民族唱法金奖。2006年1月荣获中国首届“金色彼岸之星”新人新作大赛,青年组专业民族唱法银奖。2007年6月20日在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厅成功举办个人本科毕业独唱音乐会,受到校内外音乐人士的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