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悉:田径名帅Mao dezhen,患癌症,2009年6月1日去世。“好人”,是许多人对Mao dezhen的评价。但就是这样一个好人,一生中起起伏伏,1995年接受训练王军霞,26届奥运获5000米金牌、10000米银牌,并未得功勋教练员待遇,甚至被停发工资,留党察看……无私奉献遭到打击报复?
这就提出一个问题: 好人的标准是什么?
在《纪念白求恩》一文, 毛泽东赞扬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显然,“无私奉献”是毛泽东衡量好人的底线,这同大公无私的牺牲精神是一脉的。有文化大革命记忆的我来说,《纪念白求恩》不仅必读,还要牢记。但经历了30年的市场经济洗礼,我还相信无私奉献的真实性和不追求任何回报的纯粹利他主义吗?
动物世界,确实有纯粹利他主义的现象,生物学家观察到汤姆逊瞪羚:当猎豹接近时,会有一只瞪羚不停地跳跃向同伴们发出警告。按照一般的行为原则,最早发现危险应该最早逃跑才是最佳生存策略。但汤姆逊瞪羚的“英雄主义”却放弃了第一时间逃生的机会,并以此代价向同伴报警,使自己暴露在捕食者面前。
但动物界的“好人”的利他更多是互惠,而不是无私。生物个体之所以不惜降低自己的生存竞争力帮助另一个与已毫无血缘关系的个体,因为它们期待日后得到回报,以获取更大的收益。典型的例子,一种生活在非洲的蝙蝠,以吸食动物血液为生,如果连续两昼夜吃不到血就会饿死;一只刚刚饱餐一顿的蝙蝠会把自己吸食的血液吐出一些来反哺那些频临死亡的同伴,尽管它们之间没有任何亲属关系。生物学家发现,这种行为遵循着一个严格的游戏规则,即蝙蝠们不会继续向那些知恩不报的个体馈赠血液。
反观人,类似瞪羚的“无私奉献”行为只有具备圣人的品格才能拥有吧。按照非洲蝙蝠的行为,应该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但这个行为准则算是好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