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歌怎能臻于完美?


古典诗歌怎能臻于完美?

丁启阵

 

在网站首页看到一个标题:《作协主席铁凝:中国古典诗歌臻于完美》,小小地吃了一惊,吓了一跳:中国古典诗歌是过去的东西,是已经完成的文艺创作,它不是至今仍在继续的创作,怎么能够说它“臻于”完美呢?难道是古典诗歌倩女还魂了?

“臻”是一个动词,表示动态;“臻”字后边的“于”,表示动作的趋向、方向。“臻于”可以是现在时,也可以是将来时,表示接近、将要达到的意思。

谈论古典诗歌,又非要使用“臻”这个动词,可以说“已臻完美”云云。

怀疑是网站年轻编辑的一时失手,于是点击进去,发现真是作协主席铁凝的博客。原文标题是《博客声明及我在第二届中国诗歌节开幕式上的致辞》,有关段落如下:

 

中国是诗的国度,具有悠久的诗歌传统和璀璨的诗歌文化,诗人词家,灿若群星;名篇佳作,传之久远。特别是唐代,我国的古典诗歌臻于完美。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一大批诗坛大家,在古都长安创作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作,也为我们留下了丰厚的精神遗产。

 

其中,“我国的古典诗歌臻于完美”一句赫然入目。可见,首页标题是作协主席本人语句的较为忠实的转述。如果有错,责任不在编辑,而在作协铁主席。

我猜想,铁凝主席的本意,是想要表达这样的意思:“我国的古典诗歌是近乎完美的东西。”

不得不指出,“近乎”跟“臻于”貌似同义,但用法是不一样的。“近”是形容词,表示性质或状态,用于判断,没有时态的问题;“臻”是动词,表示变化,用于描写,有时态的讲究,即:过去的事物不能使用“臻于”去描述。

如果铁凝主席真是想要表达“我国的古典诗歌是近乎完美的东西”的意思,那么,它也跟事实不相符合。中国古典诗歌,即使是唐代,即使是李白、杜甫、白居易的作品,也不能笼而统之地称其“近乎完美”。这些伟大的诗人,固然都曾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但是,并非篇篇都“近乎完美”。他们存世的上千首诗歌中,脍炙人口者,也不过百十首,大部分作品都难膺完美的赞誉。

咬文嚼字,美其名曰:艺无止境,精益求精。

                                                  200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