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思想激荡的当下,一本旨在凝聚共识的小书“横空出世”。以六万字数,集中回答六个当代中国面临的重大问题,正反合题,自问自答,如“为什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而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为什么必须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而不能走回头路”。
《六个“为什么”——对几个重大问题的回答》一书,由中央高层直接命题,中宣部理论局组织编写,学习出版社出版。《瞭望》新闻周刊了解到,这一工作于去年年底受命,从今年1月初开始编写。自上月底出版以来,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发行量已超百万。“已形成一股学习热潮。”
近年的多起思想理论分歧、论辩,该书皆有直接或间接的反映。中央涉乎此的定调,亦于该书全面体现。“针对性很强,立场坚定,观点鲜明,声音响亮,体现出执政党的自信。”中央党校资深党建专家叶笃初教授说,世界在广泛解读“中国模式”,我们对自身理念与发展道路更应有更清楚的认识。
让受访者眼亮的是,此次论及重大且不乏敏感的问题,文风通俗活泼,摆事实,讲道理,以平等姿态来解释、沟通,不刻板说教,不居高临下,不以势压人,更不搞火药味的“大批判”。
有观察人士认为,基于大量“硬”事实、“硬”道理,执政党底气足,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软领导力”亦得到提升,有利于增强人民群众自觉认同、接受的“政治合法性”。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是为佳例。
“硬”道理 “软”处理
去年年底,中央高层强调,要深入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意义、内涵外延和实践要求,深入研究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途径和方法,并特别提出深入回答当代中国的六个重大问题,以更好地统一思想、凝聚力量。
集结成书的六个“为什么”分别为:
为什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而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
为什么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而不能搞民主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
为什么必须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不能搞“三权分立”;
为什么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而不能搞西方的多党制;
为什么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而不能搞私有化和单一公有制;
为什么必须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而不能走回头路。
据了解,此书出版目的是为了帮助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回答干部群众中一定程度上存在的思想困惑。因此,是书以平等交流的形式,生动通俗的文风,注意摆事实、讲道理,多用案例对比,以引导得出正确结论。
为达到这一目的,是书编写过程中进行了多次大的修改、调整,在各地各部门征求意见进一步修改后,再报中央领导审定。
有着党内工作60多年资历叶笃初称,这种形式很适合现代受众的思维方式和阅读习惯。“如果摆起架子,以势压人,不仅道理上说不过去,还会造成反感。”
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韩震举例称,书中在论述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的成就时,没有空洞地说理,而是在列举大量数据的基础上得出结论,以生动的事实雄辩地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完全正确的。
学习出版社副总编辑李路说,他在接受此次出版任务时问,是不是如各类学习纲要一样处理?得到回答是:这是一本通俗理论读物,要活泼一些。
观察人士认为,六个“为什么”是对近年思想分歧回应的集成。而以理服人、不搞大批判亦是沿续此前手法和思路。
2007年2月,有学者发文主张“只有民主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引起论争,3个月后,《人民日报》以读者来信的低调方式予以辨正,虽然网上和民间不乏言辞激烈者,但主流媒体应对沉稳、理性,不打棍子,不扣帽子。香港资深评论员曹景行称,“争论没有火药味是个进步”,“中国要实现和谐社会,如果首先在重大政治论争中能够和谐起来,那倒是一种全新的好风气。”
另如,由2004年“郎顾之争”演化的“改革之争”,也未在主流话语中上纲上线。面对“反思改革”的种种疑问,终由中央高层于2006年两会之际予以定调,“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前进中尽管有困难,但不能停顿,倒退没有出路”。
守住底线 凝聚共识
中央党校党建部蔡霞教授对本刊表示,六个“为什么”,所涉及问题都是意识形态的底线,是执政党不可动摇的根基。
她说,当前中国处在向现代化转型的重大关口,利益主体多元,各类思想活跃,执政党和社会对重大问题必须达成共识,才能确保转型的顺利推进。“沟通理解是达成共识的基本手段。”
李路说,这本书的出版非常必要、及时,因此留给他们的编排时间只有四五天,有的编辑通宵加班。而不到一个月发行量即超百万,加印十多次,“说明符合需要,受到欢迎。”
据介绍,这六个重大问题政治性非常强,涉及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编写要做到:态度明确,观点鲜明,立场坚定。
“社会稳定,首先要思想稳定。”叶笃初说,在当前困难时期,同心同德尤为重要。原则是非要辩明,正确和谬误、有益和有害的界限要分清。在他看来,此时系统回答六个“为什么”并发动学习,可视为对下半年的“七一”、十七届四中全会、新中国成立60周年做思想和舆论准备。
执政党长期注重思想工作。四川大学政治学院王国敏教授撰文指出,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经济社会突飞猛进发展的同时,意识形态领域的问题也逐渐凸显并趋于严重。各种思潮在经济、社会、文化各个领域与处于主流意识形态地位的马克思主义争夺话语权。“不能有效引导社会思潮和社会舆论,就会削弱党执政的思想基础,甚至会危及党的执政地位。”
一如此前中央多次论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居于六个重大问题的首位。至于会否影响思想文化繁荣的担心,书中对此也着力化解。“坚持指导思想一元化,不会影响我们吸收和借鉴包括西方发达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有益思想文化成果。”
多位受访人士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仍在发展当中,是一个开放性、包容性很强的体系,继续探讨、深化的空间还很大。
“执政党的思维是建设的思维,探索的思维,创新的思维,而不是静止的思维。”蔡霞表示,统一思想意志,不防碍进一步思想解放。当前要破除两个思想倾向,一是“马教条”,一是“洋教条”。过去照搬苏联模式不对,现在照搬民主社会主义模式也不对。要坚持从中国国情和实际出发,也不能把人类在政治生活当中的探索成果,尤其是一些具体做法简单等同于资本主义。
中国问题 中国答卷
近年,中国60年、改革开放30年的独特发展理念和道路,已成为国际社会的一门“显学”。强调扎根国情中国也在开眼看世界。此次六个“为什么”中,有“四个半”针对照搬西方的倾向,强调自身合理与正确,正是基于两相对照下的自信。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程天权教授指出,之所以能理直气壮回答六个“为什么”,强调六个“必须坚持”,不仅仅是从党和国家自身的实践中得出的宝贵结论,而且也是在总结世界各国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基础上得出的宝贵结论。
例如,在论述为什么不能放弃马克思主义、放弃社会主义时,特别联系苏联、东欧放弃马克思主义、放弃社会主义,不仅没有出现繁荣,而且导致亡党亡国的教训;在论述为什么不能照搬西方的多党制时,特别联系非洲许多国家实行多党制后,结果是“政党林立、竞争激烈,社会矛盾激化,经济停滞、政治动荡,国家陷入长期的纷乱之中”的事实;在论述为什么不能走回头路时,特别谈到“走回头路,就会回到封闭半封闭的状态,就无法在同世界的学习借鉴和交流合作中实现自己的更快发展。”这样通过中国与世界、正面与反面的事实对照,就把深奥的理论问题用浅显的语言表达出来,就更有说服力、感染力。
瑞士日内瓦大学亚洲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张维为指出,“实事求是”的理念使中国成了世界上意识形态偏见最少的国家之一,使中国能大胆地借鉴别国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一切经验,从而大大推动了中国方方面面的进步。
“实事求是”理念也使西方“民主化”口号很难“忽悠”中国。张维为表示,西方在世界各地到处推动所谓“民主化”,口号很动听,但中国人要看事实。一看事实,人们就不得不质疑:为什么南斯拉夫一推行西方的“民主化”就崩溃了?为什么苏联这样做就解体了?为什么整个第三世界都找不到一个通过西方式民主化而能够有效地消除腐败并实现现代化的例子?
中国社科院政治学所副所长房宁教授在接受本刊采访时指出,世界上并不存在唯一的、普遍适用的和绝对的民主模式。与已经实现了工业化与现代化的富裕而相对稳定的西方社会不同,中国政治制度具有两重目标与功效,一方面,它为人民提供权利保障,焕发社会活力,使中国工业化、现代化获得源源不断的推动力;另一方面,它能够集中民力、民智,集中资源、合理规划、统筹兼顾,实现国家稳定而有效的发展。
在后一方面,最为重要的机制在于能够形成一个代表社会整体利益的政治核心。统筹兼顾,减少内耗,使国家整体利益超越各种利益群体的个别利益,实现全民族、全体人民的利益最大化。
鉴于这种政治模式实现了人类历史上最成功工业化、现代化,这位知名政治学者近来提出一个著名结论:“民主还是中国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