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企业旗舰,挑战全球化浪潮


IBM总裁最近发表专文,倡导新的全球企业组织架构型态。以前我们称IBM这类型公司为「多国籍企业」(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未来的新趋势是「全球整合企业」(Globally Integrated Enterprise)

 

「多国籍企业」的经营比较有殖民主义色彩,将生产制造移到低劳工成本地区,研发则留在母国。「全球整合企业」则将主要功能与营运模块化,视各市场需要组合不同模块,授权度不一,透过全球IT平台连结(例如印度的商业流程外包),企业在产业链中和伙伴、供货商和客户紧密结合,并可以「协同创新」(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今天全世界已经复杂到不能再从母公司操控,也不应该完全下放子公司,经营哲学已从「单地」经营「企业」,变成「跨境」运作「产业」。企业必须有海外的平台,并且能有效整合外部资源,企业是产业生态体系(Ecosystem)中的一个环节,是多中心的分散连结型组织。

 

IBM刚在印度宣布投资60亿美元,强化研发及商业流程外包业务。2004IBM在印度有9,000员工,现已成长到43,000人,占全球人数1/7。印度是全球整合企业风潮下的最大获益者,台湾则有可能在外资纷纷成立中、印研发及管理总部后,成为最大输家。

 

面对全球化风浪,许多企业组织型态早已不再适合:有的太重必须瘦身、太杂必须单纯、太轻必须强化(联盟或合并)、太单点必须分散。企业必须改造组织架构,加强和别人合作,否则势必在全球资源争夺战中被边缘化。

 

台湾的问题是梦想成为亚太营运中心,其实我们什么中心都不是!成为中心也没有意义。台湾只要能够成为国际公司的某个功能所在地就很不错了,最近瑞士信贷银行将全球后勤支持部门900人移到新加坡就是很好的例子。

 

台湾一直太强调「根留台湾」,却忽略「枝遍世界」的真谛。在全球布局下,台湾企业必须体认子比母贵,海外业务可能超过国内业务,最终台湾母公司会控股公司化。如果连IBM都把研发总部大举迁往海外,台湾政府和企业不应该只想台湾还能剩下什么,而应想台湾能变成别人的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