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应重组架构 考虑与外部资源再整合


上个月,香港机场管理局和杭州萧山机场签署协议,香港机管局投资19.9亿港元,入股改制后的杭州机场,占35%的股权。这座「空中桥梁」是资金、管理、技术和人力资源的全方位合作,代表了香港从珠江三角洲扩展到长江三角洲的战略,并将业务合作提升到股权合作。

 

台湾政府和民间有许多愿景和创意,但是问题在于不能利用资本,透过组织,来引进人才和落实理念。香港机管区的例子证明了服务、know-how都可以输出及复制。

 

我们要懂得建立和管理创新的组才能有效将知识财转为资本财。以最近常被讨论的行业为例,不管是「输出型」(如农业)、「输入型」(如旅游业)或在地行业(如文化创意),都只有片面个体经营的思维。台湾需要的是整合性的规划和配套机制,先进的管理,以及企业化的资本运营模式。

 

我们推销的是「Taiwan Inc.」和「Taiwan Brand」,要创造台湾品牌的国际价值,必须以资本为纽带将产业链串连。2005年是台湾资本市场的分水岭,本益比大辐降低,成交量不断萎缩,上市公司急遽减少,企业合并和海外上市逐渐增加。已上市和未上市公司的「实力鸿沟」会越来越大,未上市企业除非有特别优势,否则发展将很难追得上已上市公司。台湾企业必须改变以上市带动成长的模式,转向用私募M&A和分割等多元手段,进行组织变身和资源整合。

 

作为第一步,台湾企业应该重组现有的组织架构,切割成不同的公司,并分别在国内外配置不同的元素(营销、生产、财务、研发),每一个子公司可以包含一个以上的元素(例如研发可以同时在美国及台湾),单一地点综合型的组织结构已不能满足要求。

 

重点不在于对母公司营业额的影响,而是重组的时间点,和不同公司业务比重的分配。另一个考虑是重组后的个体可以和什么资源再整合。中国大陆最近有人提出应该结合政府民间力量,买下沃尔玛。不管这是远见还是傲慢,絶对是跳跃的商业模式。台湾政府和企业唯有积极再造,才能在全球掌握关键主导的力量,缩短和其它国家的「实力鸿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