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三喜:闯关东“饮水思源”


曹三喜:闯关东“饮水思源”

 

太谷曹家的始祖名叫曹邦彦。那时候,曹家还住在今天太原市的花塔村。像所有的周围邻居一样,他们勤俭持家,艰苦奋斗,就是如此,靠天吃饭、靠地吃饭的曹家,也不过是紧巴巴的日子,天时好则日子好,天时差日子也就差了。之后的几代,有人突然领悟到,纯粹靠天靠地吃饭,日子实在是没有保障,而倒买倒卖不同地域的不同物品,实在是一个可靠的富裕渠道,于是,做买卖逐渐成为曹家多余收入的来源。做生意辛苦,但是,曹家人不怕辛苦,长途贩运,沿街贩卖,几代过后,到十一代曹晋卿的时候,曹家已经有不错的积累,再也不用为日常生计发愁。

明太祖朱元璋的明洪武年间(13681399年),曹晋卿离开太原,出资购买了山西太谷县北洸村的一片土地,把家族带到一个全新的地方。

作为曹家的第14代传人,曹三喜从记事开始就知道,曹家是一个商业家族,尤其是曾祖父曹晋卿,作为曹家到达太谷的第一代创始人,对曹三喜的性格和眼光影响很大。

由于曹家在当地逐渐扩大的影响,家族对曾祖父的敬畏和周围乡人对曾祖父的尊敬,让曹三喜对这个曾祖父就充满了敬佩和好奇,他从小就好奇:太原是什么样子,为什么曾祖父要把全家带到太谷来?等等。

这些问题,笑时候他问过曾祖父,曾祖父总是笑着说,“你长大就知道了。”一直到他长到十五六岁,曹三喜问完曾祖父问祖父,问过祖父问父亲,问了父亲问母亲,谁也没告诉他为什么。于是,这个问题,还就真成了曹三喜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问题。

这一年,曹三喜结婚了,虽然年纪尚小,但是,毕竟,两个人的日子、两个人组成一个新的家庭单元的日子,还是让曹三喜开始自己思考一些问题。家中的生意也开始接触了:曹三喜出生后的曹家,已经从长途贩运的贸易转为在太谷当地的坐商,有了自家的很多生意,其中,醋和酒是主要的两个品种。醋和酒的主要原料是高粱,随着曹家生意的扩大,对原料的需求就越来越大。

本地的高粱已经不够用了,这些原料现在越来越多地需要从外地购进。辽宁盛产高粱,而且品质很高,成为曹家生意原料的重要来源地之一。

有一天,父亲一大早就把曹三喜叫到商号里,说要跟他商量一件重要的事情。

“三喜,结婚几年了?”

“父亲,快有两年了。”

“接触咱家生意也有几年了吧。你有甚想法?”

“父亲,有三、四年了。咱家生意是越来越大,我感觉就是事情越来越多。”

“我想跟你商量一件事。你看,咱家生意的原料越来越紧张了,我想叫你到辽宁,看你能不能常驻在那里,解决一下原料问题。给你三天时间想想,和你媳妇商量商量。”

“行,父亲,额好好想想,和额媳妇商量商量。”

家里生意越来越好,曹三喜有感受,但是,生意似乎越来越不太容易做,他多少也有些感觉。到底为什么?今天父亲一说,曹三喜算是明白了,原来,货倒是好卖,但是,现在货不好做也是事实,原料,反而是个问题了。

曹三喜回到自己的房间,跟媳妇说,“家里生意原料不够,父亲想叫额到辽宁贩原料去。”媳妇说,“那你考虑好,我咋都行,大家的事也是咱这个小家的事。”

媳妇是好媳妇,听个人的,但是,个人到底该怎么办?

外出?到辽宁去?

外出的事情,父亲倒是讲过,说曾祖父和曾祖父以前的先人经常到外地去贩东西。可是,自从曾祖父带着全家搬到太谷来,家里人就很少外出了。

想到曾祖父,对,曾祖父,或许,自己应该去看一看曾祖父了。

第二天一早,曹三喜就带好祭祀的物品,到村外去给曾祖父上坟。把酒倒好,把水果摆好,曹三喜认认真真地对着曾祖父的碑拜了三拜,然后,跪了下来:曾祖父,告诉三喜吧,咱家几代人都不外出了,三喜该怎么办?

天空是晴朗的,风几乎没有,周围又是那么寂静,跪在曾祖父坟前的曹三喜,有一阵快要睡着了。

突然,小时候的问题从记忆的深处浮起来:曹家为什么要从太原搬到太谷来?这个问题,曾祖父一直到去世也还没有回答自己呢。

曹家为什么要从太原搬到太谷来?

我曹三喜为什么要从太谷到辽宁去?

曾祖父不回答自己,自己也一直没闹明白;但是,曾祖父虽然没有回答自己,曾祖父可把这事情做了。得,我曹三喜也不问了,曾祖父能从太原到太谷,我曹三喜就可以从太谷到辽宁。

想到这里,曹三喜从太阳当顶的晕眩中突然醒悟过来,他郑重地给曾祖父磕了一个响头:曾祖父,三喜要去辽宁了。

第三天一早,曹三喜带着媳妇,一起到了自己商号里,跟父亲说,“我们想了下,决定一起到辽宁去。”

父亲说,“三喜,好样的。家里等着你的好消息。”

准备了差不多一个星期后,曹三喜带着媳妇,带了选好的三个伙计,从太谷出发,前往辽宁。

从山西出发,沿着中原通往东北的古道,曹三喜一行,最终落户在一个名为三座塔的地方,这个地方,后来发展为今天的辽宁朝阳县。三座塔作为陆路交通枢纽古道上的一个地方,当地盛产高粱、大豆,正是曹三喜所希望寻觅到的地方。

看好三座塔后,曹三喜开始在当地购置了几所房屋,前店后厂,开始了自己在东北的创业历程,这个商号,他给起了个名字——三泰号,意思是三座塔的太谷商号,太谷的意思又取了谐音“泰”,希望生意兴隆。

在这里,曹三喜一方面安排购置原料送回太谷老家,支援家里的生意;一方面,曹三喜到达时的三座塔,本地人商品意识很弱,他又迅速添置设备,生产烧锅酒。

曹三喜学习曾祖父刚到太谷与邻居、客户友好相处的办法,在三座塔,诚心经营,努力做事,凭借着曹家几代相传的生意头脑,三泰号的生意迅速扩大,几年以后,曹三喜的生意扩展到油坊、酿醋等等,伴随着古道上的三座塔人口越来越多,曹三喜的生意实力逐渐增强,并开始向四周扩张。

曹三喜从小想问曾祖父的问题,这时候对他自己已经不是问题了,作为自己的亲身体验,反而,他想到的是,后人有这类似问题的时候怎么解答。

多年以后,创业发达的曹三喜回到太谷修建了曹家大院,大院里有一个神祖阁,阁楼里供奉着祖先画像、整整齐齐地陈列着6件物品:推车、沙锅、打狗棍、扁担、石磨、豆腐筐。祖先画像两边有对联一副——

上联:“推车扁担开创三泰商号”;

下联:“三泰商号经营推车扁担”;

横联“饮水思源”。

据说,每年春秋两季,曹家的长辈都会率领儿孙开阁祭奠,叩头烧香,长辈会给儿孙讲述家族的创业历史,以纪念祖先创业的艰辛,教育儿孙。

这个阁楼和这副对联,就是曹三喜对自己当年疑问的最佳答案。

以这个阁楼为起点,到清道光咸丰年间,山西太谷曹家的商业发展到鼎盛时期,据传商号达640多座,资产高达 1000余万两白银,总雇员达37000人。曹家的商业版图,不仅以太谷为中心向中原各大城市辐射,雄踞了大半个中国,更跨出国门,走向世界——日本东京、朝鲜平壤、俄国的伊尔库茨克、恰克图、蒙古乌兰巴托、德国的柏林、法国的巴黎、印度的新德里、伦敦,创下了中国商业史上不朽的辉煌。

 

分析

在晋商的历史上,曹三喜是到东北地区创业发展的典型代表。

关于曹三喜,所谓的“正史”的故事是这样的:曹三喜为生活所迫,不得已到辽宁三座塔谋生,从磨豆腐为人打工开始,到成立自己的商号,然后杀回山西太谷老家,逐步布局全国生意。

不过,我更喜欢我在这里所讲述的这个故事,这个故事,于我,更真实一点,而这个故事的出处,则是一个如今在北京的曹家后人在自己的博客上所讲述的。

讲述人叫曹益政,讲述的地址是http://caoyizheng99.blog.163.com。曹益政的讲述核心是曹三喜到辽宁的时候是带着资本去创业的。

但是,为什么去创业,这才是本文要探讨的核心。

关于曹家,最经典的讲述是这个家族曾经享富24代,不过,按照曹三喜的排名,他是第十四代,后面的真正享受富裕的也就10代。

那么,曹家为什么能够享富24代呢?

原因,其实就是曹三喜小时候内心的疑问:曹家为什么要从太原搬迁到太谷?

原因,还有曹三喜离开太谷前往辽宁的疑问:我为什么要去辽宁?

曹家开始的日子是很普通的,就如同他们周围的邻居一样,天时不好的时候也要挨饿,但是,曹家懂得挪动,于是,他们通过贩卖不同地域的产品,让不同地域的百姓获得了不同产品的使用机会,就是这个使用机会,曹家因此获得了额外的收入。

因为有额外的收入,11代曹晋卿才有可能在太谷买一块地。显然,曹晋卿在太谷买地的原因,还在于太谷有一个潜在的市场。

大多数人的生活其实是没有目标的,没有人跟他们说过人生活着是为了什么的,很多人以为生活就是读书考试然后工作领薪水,他们不知道生活的真谛在哪里。

生活的真谛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一方面,要靠自己对人生的体悟和思考,例如,曹家的先祖,就是通过生活观察到做生意才能够带来好生活;另一方面,每个人其实都需要有人指点,曹三喜到辽宁去创业,为什么要去,他们家生活过不下去了吗?不是。那为什么要去?也没人告诉他。

但是,实践出真知。

曹三喜通过自己到辽宁的实际行动,体会到了当年曾祖父从太原迁移到太谷的原因和用意;

曹三喜的更伟大之处,则在于他把自己的体会和心得以一种可见的方式传承下来,他修建神祖阁,要告诉后人生活的艰辛和活着的价值。

懂得“饮水思源”,是曹三喜大成功的秘密所在;

传授“饮水思源”,则是曹家享富24代的秘密所在。

 

 商谏

在这个世界上,有的人生而富贵,例如曹三喜。

对于生而富贵的人的问题是,如何传承富贵,或者,如老百姓所说的,你是否能够“伏得住这富贵”,你是否有享受这富贵的缘分。

在今天的中国,“富二代”已经是一个社会现象,如何从“富二代”发展到“富N代”,是这些富裕家族的家族问题,曹三喜闯关东“饮水思源”,应该是对这个问题的最好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