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勇气说“不”(《家用汽车》7月号卷首语)


有没有勇气说“不”?

陈梓萱

    在笔者的印象中,世界上有许多些国家和地区,在对美国说“不”。    

    美国多年来致力编织的经济泡沫,现出了它本来的面目,然而美国植入到人们心中许多文化元素,仍在影响着人们的行为,蛊惑着人们的内心。

    这不,大洋彼岸一声滥情地示好,就被我们的企业家当成抛来的绣球,紧紧捧在怀里,精心呵护。不是一见钟情,这缘分其实就起因在那经常被人们惊叹的一个汽车品牌——悍马。

    太多的经济学者,太多的汽车专家从经济学、营销、企业战略、国际资本运作,甚至国家形象视角去探究腾中重工收购悍马的种种可能性和弊端,那不是我们的需要。年轻的激情和感动,被那些所谓的理论和专家们所郁闷和压抑。哪来的那么多罗里罗嗦,其实在收购悍马这件事上,我们只希望,腾中重工有勇气说不。

   悍马过时了。悍马曾经有一个狂热的追随者,但这个追随者却因为可以在美国加州州长的位置上获得更多民众支持,而卖掉了他全部8部悍马。在美国这个车轮上的“王国”里出生的悍马,停在路上,就自大起来,开动起来,更是舍我其谁。对一些人来说,悍马,就是美国精神,就是美国梦。从某种意义上说,悍马是美国社会的独特产物,一个过时的畸形儿。它大行其道的背景是低油价时代,是汽油比矿泉水都便宜的时代,是美国社会倡导的,是特立独行的“个人主义”时代在美国经济繁荣时趋向奢侈的“消费主义”时代,是在美国充当联合国警察、处处唯我独尊的“单边主义”时代。毫无疑问,悍马根本无法融入中国文化,如果按照腾中重工的解释要改造悍马,对不起,那不是悍马,是畸形儿生出的畸形儿。

    现在,金融危机暴露了美国经济模式的缺陷,更宣告了美国文化的式微。当今的中国倡导的是和谐社会,是可持续发展,不是消费主义,更不是个人至上、金钱至上。一个个企业老总,政府高官,正在积极投身到乘公交车上下班的行列,一个个公司职员,社会精英正在打开门窗、关掉空调,中国政府正在致力于一个节约型社会的建设。尽管中国的现代化过程也是一个逐梦的过程。但当一个个“美国梦”飘洋过海,幻化成为一个个“中国梦”之后,人们已经开始清醒:做梦是自己的事,我们可以做自己的梦。连美国都不愿意做的噩梦,我们为什么要拣回来?美国《纽约时报》针对中国四川腾中重工收购悍马品牌评论说:“在美国,悍马已逐渐成为人们尽量回避的车型,不仅因为他象征着浪费,还因为高昂的油价让美国人望而生畏。在中国,反而有人想要靠销售这些笨重的家伙谋利。”不知道腾中重工的领导者,看到这样的话,是何感想?有数据显示,在美国市场,悍马从2009年1到5月份,销量已经下降到不足5000辆,降幅超过了60%。

    用文化视角去看待腾中重工的这次收购风波,虽没有蹩脚的数据和晦涩的理论做支撑,但其中的结果已经十分清楚。传统且实用的企业财务管理概念告诉我们,拥有雄厚的财务基础和丰沛的现金流的企业,往往会坚持对客户需求进行投资。一个年销售收入30亿元人民币的中国公司,也许还在这个企业划分范围里。不再说了,也不要再浪费油墨和纸张了,如果是为了炒作,那么拜托,目的已经被这个信息化的时代实现了,腾中重工,快拿出勇气说不吧。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