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红明
因为看了一本名叫《麦当劳的神话》的书,1994年,年仅23岁的蔡达标与小舅子凑了8万块钱,在东莞的一个小镇上开了一家快餐店,并希望有一天自己能拥有“像麦当劳一样的餐饮公司”。
15年后的今天,当神似武打巨星李小龙的剪影伴随着“真功夫”这个响亮的品牌名,开始在中国城市和乡镇的各个角落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悉时,蔡达标的“中国麦当劳”梦想已经无限接近。
任何一个成功的企业最终都只能做自己。学习先进企业的管理、经营和策略,或者阶段性地将之作为企业发展的榜样和口号,确实是作为“后来者”的一个成长方向,在这样的背景下,立志成为“中国麦当劳”的真功夫,以其快速发展的事实赢得了行业的尊重,也极有可能成为中国快餐业的一个奇迹,从而赢得其山寨式的阶段性胜利。
为什么是真功夫?
早在1987年,源自美国的肯德基就率先进入中国的北京市场,随后,麦当劳也于1990年在深圳开设了第一家餐厅,凭借着洋快餐的在招牌、产品、服务等方面优势,“肯德基爷爷”和“麦当劳叔叔”在中国掀起了无人可挡的扩张之路,超过2000家的肯德基和接近1000家的麦当劳,成为洋快餐掘金中国市场的最大砝码,以至于到2000年左右,中国的快餐业被彻底打败,只能在夹缝中苦苦生存。
然而,伴随着肯德基和麦当劳的成功,越来越多善于模仿加创新的中国企业家开始意识到,与洋快餐竞争,需要的不仅仅是在管理、服务、经营方面的学习,更需要的是在产品上的差异化和本土化,开发和继承符合中国消费者口味的快餐,形成中国的快餐文化,才是中国快餐业发展之道。
而这样的理念,也正与孙中山曾经感慨的感慨不谋而合——“我中华帝国,什么都容易被西方列强学习去,但惟有中华饮食文化不易被模仿、学习。”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批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餐饮品牌相继破壳而出,永和豆浆、马兰拉面、味之都、真功夫、好味当、九百碗,甚至包括同样是连锁经营的小肥羊,依靠着在产品上的创新和突破,中国本土快餐业似乎看到了发展的曙光,然而,一味的蜂拥而上也导致了同质化和低价格的竞争,最为典型的案例便是红极一时的红高粱、荣华鸡等快餐连锁的快速发展与快速消亡。
而真功夫,这个由“双种子”演变而来的快餐品牌,在其快速发展中,以独特的“蒸”文化为其在同质化的竞争中赢得了出路。
在品牌诉求上,真功夫明确了“蒸的营养专家”的核心价值,并宣布“真功夫坚决不做油炸食品”,以“蒸”文化和营养美味向洋快餐发起了挑战,这首先区别了西式快餐的薯条、鸡翅、汉堡、可乐等油炸及高热量的餐饮缺陷;
在产品开发上,真功夫通过技术研发攻克了烹饪标准化难题,通过一系列原创流程固化了食品质量和生产时间,甚至连米饭的颗粒大小和软硬度、鸡汤里的枸杞子数量都形成了统一,使“无需厨师”、“百店一味”和定期推出新品成为真功夫保持竞争优势的资本;
在对外服务上,真功夫洋为中用,学习了洋快餐的标准化QSC(品质、服务、清洁),而针对麦当劳所谓的“59秒服务”,真功夫的“80秒服务”同样令人津津乐道,可口、卫生、营养、快速,所有的资源累加在一起,成为了真功夫的“营销功夫”;
在店面选址上,真功夫紧跟麦当劳、肯德基选址,以形成差异化竞争,另一方面,针对快餐消费群逐步分化的特点,一些社区、街道甚至小镇都成为真功夫驻扎的“根据地”,这种本土化的餐饮与本土化的扩张为真功夫的发展奠定了扎实基础。
除此之外,真功夫还巧妙地运用了品牌联想策略,以类似中国功夫皇帝李小龙的LOGO,将李小龙的形象巧妙转嫁到真功夫餐饮上,通过响亮的招牌、动感十足的形象以及独特的中餐“蒸”功夫,为真功夫在消费者心目中挣得了不少印象分,而一句“营养是蒸出来”的广告语,则向消费者揭示了真功夫的营养、健康、中式和“蒸”味道。
山寨式胜利的未来?
在中国的商业史上,“中国的阿迪达斯”、“中国的微软”、“中国的星巴克”都曾令人耳目一新,但口号的背后,却是一个又一个新生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倒下和消亡,激情和方向的背后,更需要企业拿出实实在在的策略和实力。
至少从目前来看,真功夫那句“打造中国的麦当劳”仍给人以希望,仍值得我们关注,在山寨畅行中国市场的今天,真功夫的山寨却显得与众不同:模仿和学习的仅仅是行业领头羊的管理经营方向,不断推陈出新的却是属于自己的差异化产品。
但真功夫要明白的是,“一时风光”并不等同于“一世风光”,在中国市场日益成为全球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时,越来越多的国际化企业开始了解并熟悉中国市场,越来越多的本土小企业开始挑战并追逐市场,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和激烈的竞争环境,使市场规则悄悄发生着改变,一些依靠时机乃至运气成长的企业,在新的市场环境中又将面临着新的挑战。
而国外的“成功营销经验”现在看来也并不是适合所有企业的灵丹妙药,即使是肯德基和麦当劳,面对市场、对手和客户的变化,也开始进行营销策略的调整,作为中式快餐的代表品牌之一,真功夫无疑需要在快速发展的同时花费时间进行更多的思考和抉择:
规模和利润——做规模还是在利润,这是长期萦绕在中国企业头顶的一个问题,毫无疑问,利润是企业经营发展的必须,而有效的销售规模则是确保企业正常运转的前提,但同样,规模的扩大意味着在渠道、销售、广告、终端等方面费用支出的加大,而这样的支出,一旦开始了就很难控制,规模越来越大,利润却越来越低,这是在很多行业都无法逃避的现实,如何掌控规模和利润这个区间,或者如何确保在规模提升的同时最大限度地赢得利润,是包括真功夫在内的很多连锁餐饮企业必须思考的问题。
跟随与领先——从东莞小镇的一家小快餐店,到目前在国内拥有数百家连锁的餐饮企业,真功夫的跟随策略一直做得很好,麦当劳、肯德基,甚至过去一些中式快餐企业,都曾经给真功夫的发展提供了足够的参考和借鉴作用,然而,随着真功夫的迅速发展,尤其是在产品结构上的创新和调整,真功夫在中式快餐领域的优势逐步建立起来,并已经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此时,真功夫的身份开始逐渐转变,尽管原有的跟随策略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还可以持续,但今后势必要完成其中式快餐领先企业的蜕变,而这样的蜕变,考验的将不仅是企业决策者的经营方向和理念,更多的还将考验到企业在经营、管理、服务等多方面内容。
多元和统一——中国菜系的博大精深是西方饮食难望项背的,而这对于致力于中式快餐的真功夫而言,既是优势,也是劣势,一方面,这帮助中式快餐与肯德基麦当劳形成了差异化竞争,但另一方面,如何将快餐连锁的标准化餐饮与多元化的中餐风味融合,是中式快餐必须认识到的问题,应该看到,国内很多中餐连锁已经在这方面做出了尝试,然而,看似花样百出、口味各异的餐饮,固然能在短时间吸引客户的关注,但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却提出了新的挑战,花样多、口味多的背后,则是采购、工时、厨师的增加,以及利润的流失,所以,怎样把握产品的创新和增减,以更好地维持原有消费、吸引新的消费,是真功夫面临的又一问题。
在任何一个行业,品牌都只能是企业成功的结果,而不是企业成功的原因,对于真功夫而言,中国餐饮市场巨大的商业机会依然存在,但未来的风险可能比过去的经历的还要多,发展的规模再大,远不如发展得更专业、更健康来得重要,尽管“做中国的麦当劳”看上去很山寨,但却是真功夫的产业梦想,这种梦想能否真正实现,对于真功夫来说,依旧任重而道远。徐红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