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辛头村纪行之四


 

孔辛头村纪行之四
 
这几天,我一直在为课题组下一步的工作担忧。5月17日的问卷调查结束后,似乎许多人都认为,这也许就意味着调研活动的基本结束。这让我很不安。紧接着几天的数据整理,更让我看到大家疲惫之中隐藏的松懈。我知道大家都很辛苦,特别是课题组核心成员经历了长达几个月的劳作,换了任何人,也许都会有疲惫不堪的感觉。但我觉得必须提醒他们,时间已经非常紧张,如果6月份不能完成访谈工作,那么调研活动就必须调整计划,这将使课题组很被动。并且随着进入学期末,大家会更忙碌。也许有必要向大家重申,尚未进行的入村访谈和调查报告撰写也许是整个调研活动中更为重要、更为关键的环节,此时此刻,万万不可松懈。而这,一直让我忧心忡忡。
但也有让我高兴的事情。“乡村治理与发展”课题组的官方博客(http://blog.sina.com.cn/xczlyfz)已经发表了数十篇长短不等的调查手记,内容从初期的感性的抒情逐渐走向深沉的思考。这是一个多么让人欣喜的事情!如今,在我每天的计划中,增添了一个项目,那就是进入他们的网站,仔细地观察他们如何从充满稚气的、小布尔乔亚式的文字中慢慢走出来,逐渐变得成熟起来。农村,再也不是充满奇闻逸事的梦乡,而是寄托了他们赤子情怀的热土。他们开始习惯于站在这块有情有义、有苦也有乐的土地上思考他们从来也没有思考过的问题。因为,他们已经与这块土地上的人们建立了一种真挚的情感纽带。从此,他们的一生也许会在中国的东西南北中,甚至世界各地建功立业,但却再没有什么能抹去他们对这块土地的热爱。在筹备这个课题时,我也许为她设立了许多的目标。但现在,我会忍不住想,我,也许已经达到了目的。
当我和我的学生在工作学习之余不时想念孔辛头村的朋友们时,孔辛头村也没有忘记我们。大概是5月19日,我接到了张风团书记的电话。说实话,在通讯非常发达的今天,哪个人恐怕每天也会接到或多或少的电话。我也不例外。但接到张书记的电话,还是让我有些激动。只是由于我在忙于一个急事儿,就匆匆结束了通话。他在电话中告诉我:记者已经把我与他的合影寄到孔辛头村委了(注:这件事情缘于我在一篇文章中提到我与张书记合影及久未见到照片的事。请参见《我在孔辛头村纪行之一》,http://www.chinavalue.net/Article/Archive/2009/5/18/176274.html)。于是我明白是他看到了我的博文。在文章中,我用平铺直叙的语言讲了我与他的相遇、相识,以及对他的直观的感觉。但在电话中却感觉到他仿佛一个羞涩的、爱脸红的男子,突然受到表扬时呈现出那种手足无措的窘迫感。顿时,我感到又走近了他一步。
于是,也就更加期待下一步要进行的入村访谈。事实上,在整理数据、分析数据这一段时间里,我在考虑计划中的访谈问题的同时,还在考虑一个设想。前者是本次调查的一个重要环节。但由于临近期末,大家时间紧张,工作繁忙,是不得不预先考虑的问题。但遗憾的是,至今并没有想出太好的解决办法;而后者则缘于对调查活动参与人员的观察。在调查过程中,参与者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的同学直言“入学几年了,也没有这几天考虑的社会问题多!”我常常2地感到,这一实践方式有必要坚持下去。重要的是,如果本次调查结束后,只是出几篇论文、调查报告,出一本报告集,就算完事,也未必不是一个好的结果。但总得有些遗憾。试想,如果我们坚持在未来10年以至更长时间内,由一级接一级的学生持续地对这个村子进行持续的调查研究,将会更确切地描绘中国农村发展的轨迹,也可以为后来的研究、甚至能为我们的专业教学研究人员提供和积累更多的资料,当然更有意义的是能够为广大学生参与科学研究提供一个稳定的基地、富于学术色彩的研究平台和良好的环境。这将是多么有意义的事情!于是,成立一个学生专业研究组织的设想就浮上水面。最初考虑叫做“农村发展研究会”,但感觉方向性不是十分明确,于是干脆就叫做“乡村治理与发展研究会”。这一设想首先获得了经济学院院长刘冰教授的赞赏和支持;经济学院党总支书记丁德碧同志更是对此给予极大的关怀和高度重视。她亲自审阅相关材料,联系相关机构负责同志说明情况,大力推进此项工作;经济学院党总支副书记赵纪新博士非常关心事情的进展情况,并全力支持这项工作;经济学院团总支书记尹逊涛同志亲力亲为,不辞辛劳,表现了对工作的极端负责和热情。中共山东工商学院党委宣传部和共青团山东工商学院委员会的负责同志也高度关注此项工作,并给予大力支持和关怀。目前,筹备工作已经接近尾声,研究会的第一项工作就是为暑期的学生实践活动提出一个方案。这一方案已经初步拟定,就叫做“‘百村千家·乡土中国’大调查暨有奖征文活动”。为了扩大效果,活动由经济学院会同有关部门主办,研究会承办。这一活动的意义不单单是规范学生暑期实践活动,提高这一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质量,还有更重要的意义,那就是期望通过这一活动,能够积累资料,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兴趣。我在山东工商学院第四次科研工作大会的讨论中,就提出在提高教师科学研究水平的同时,必须重视学生的科学研究教育。什么是科学研究的氛围?说到底,就是在这个大学校园中的大部分人尊重科研,热爱科研。而这个氛围的创造者,显然不仅仅是教师。如果科学研究远离学生,只重视教师的研究,只看重教师的科研成果,而忽视学生的参与和对学生科学研究精神的培养,那么这样的研究注定是缺乏活力的,也是不可持续的。
端午节前一天,我接到了张书记的祝贺端午节短信:
真正的生命,春天不艳,秋天不凋;
真正的情义,贵时不重,贫时不轻;
真正的快乐,节日不浓,平日不淡;
真正的祝福,情真意切,韵味悠长。
我的朋友,这个居于群山环伺的山村的魁梧壮实的汉子,这个有着书卷气的乡村基层干部,这个显然有着比他的村子旁边的金马山还高的眼界、但还企望拥有更高更宽阔视野的中年男子,他在用别人创作的祝辞表达自己淳朴、真实的情感。
随后,我接到了他的电话。电话中,他邀请我再去访问他的村子。
值得高兴的是,学校党委宣传部的刘海军同志奉命参与和指导课题组的调查活动,充分反映了校党委和各级组织对这一活动的关心和重视。事实上,在山东工商学院呈报给中共山东省委学习实践活动办公室和省属高校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简报中,就对这一活动给予高度评价:
经济学院以“关注社会,关注民生”为主题启动了 “乡村治理与发展”大型调研活动。此次调研活动的意义在于:一是有利于科研创新,二是有利于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三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创新创业能力。课题组以经济学院为依托,得到了中共烟台市农委、莱山区农委和莱山区解甲庄街办及孔辛头村委、党支部的大力支持,课题组成员以经济学院经济学专业学生为主,并吸纳了包括统计学院、会计学院、工商管理学院、政治与社会发展学院等多个学院大一至大四的学生,计45人。这是一次融合多学科、多视角的调研活动。课题组工作分为问卷设计、问卷发放和实地调研、数据处理和数据库形成、论文写作和成果展示等四个阶段。此次调研活动旨在纪念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巨大成就,全方位总结农村改革的经验,探索农村发展的新途径。此次活动也是配合我校教学改革,提升学生科学研究能力与实践技能,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民生、提高社会责任感等方面进行的有益尝试。
       
——山东工商学院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简报(第35期)
   
再就是我的学生张蕴资(已经考取中南大学的研究生,其毕业论文被评为山东工商学院优秀毕业论文,并获推荐参加山东省优秀毕业论文评选的殊荣)和她的同学、经贸专业的高田田(我没有给她上过课,但早已耳闻其大名,是经济学院名闻遐迩的才女)等同学进入课题组,这为课题组输入了新鲜血液,也是值得让人高兴的事情。
课题组再次走进孔辛头,这是计划中的事情。
但再次走进孔辛头村的时候,我,我的学生们,还会是第一次,第二次走进村子时候的心情吗?
 
                                2009-6-14 晚,凤凰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