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电下乡的代价


为拯救家电行业,保住该行业员工饭碗,激活农民购买能力,扩大农村消费,国家制订实施了家电下乡计划,由中央和地方财政以直补方式对农民购买指定的彩电、冰箱、洗衣机、手机给予销售价格13%的补贴。笔者并不完全反对此计划,本文目的仅在于通过经济分析说明此一计划的代价,以供大家参考。

毫无疑问,这种补贴方式,必然可以使消费者少花钱获得同样多的该类产品或花同样多的钱获得更多的该类产品,而家电生产商也可以通过销出更多的产品而获利。据有关专家测算,连续四年在全国农村对彩电、冰箱、洗衣机、手机四类农民需求量大的产品实施家电下乡,可实现家电下乡产品销售近4.8亿台,累计可拉动消费9200亿元(数据来源于新华社)。但另外一点也是毫无疑问的,那就是财政部门给农民的每一分钱都不可能从天上掉下来,而即使真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话,也必然要地上有相应的实物与之相当,因为钱本身并没有什么价值,有价值的只是它的信用,也就是他的购买能力。只要地上的东西没有变,钱再多我们的财富也不会增加。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生产我们需要的东西而不是只是开动印钞机的原因。换一种说法,也就是说,天上掉钱,只会引起通货膨胀,而不会增加整个社会的财富。也就是说,发给农民的每一分钱,都必须有人买单,而买单的可能是生产电脑、衣服、食品、药品的工人,也可能还包括农民自己。

实际上财政部门发给农民的补贴可能直接来源于税收,那么这个问题可能更容易理解,因为税收就是从大家手里拿走的。当然税收也许不会在今天就收,而是通过赤字的形式留到明天,但那实际上还是一回事,因为它总归是要收的,跑不掉。即使不直接收,就象上面所说的天上掉馅饼”------开动印钞机也只不过是另外一种更坏的征收方式。

事情到此实际上还远结束。补贴的结果不仅仅意味着简单的财富或收益的转移,不仅仅是其它行业的总体萎缩程度与被补贴行业的扩张或保留程度相当,资本和劳工被迫从运用效率较高的行业流失,资源配置效率的降低,还会导致国家整体发生净损失。有些损失如收税和发放补贴的成本是可以看得见的,但更多的损失却是看不见的,而承担这些损失的人数又是数也数不清的。正因为如此,有能力有意愿提出反对意见的人就可能少之又少,哪怕是那些利益受损的人。而计划受益人群是明确的,即使计划明显存在缺陷,也往往不乏明确的支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