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小猪天上飞》书评


(题目1)在那个叫做兰阳的地方

(题目2)谁谓河广,一苇杭之
 
    应承了林一苇同学,要写一个书评,就是给他的新书《一只小猪天上飞》作作宣传。然而,面对捧在手里的好文章,我却又踌躇了。
    确实很值得踌躇,这本书,在我所见过的中国童话里,是个标准的异数。
    异数很多,比如,不断让作者林一苇自己的名字在文章中出现。看了让人觉得特别怪异,但小读者倒是有可能觉得这位叔叔蛮亲切的。书里还有林一苇叔叔戴着菠萝帽子的照片:)
    其次,书里面没有出现反面角色,几十个故事里,没有大灰狼等坏蛋,这也是很罕见的。
    不过,没有反面角色不等于没有批判性,林一苇故事里还是有一个比较连贯的主题。这个主题就是现实生活与理想生活的对立。
    现实生活经常以北京为代表,理想生活经常以一个叫兰阳的地方为代表。这个叫兰阳的地方,除了名字很美好,在林一苇的笔下,也是个美好的地方。在那里,故事中的角色一个个都很健康,生活态度也很乐观,对别人也有很高的信任度。
    而作为反面教材的北京,就不是这样了,北京这里,人都经常显得心态不健康,人们追求的东西也很荒谬,所谓的知识也很可笑。看得出来,林一苇对这个叫北京的地方显然很不满意,至少是有着沉重的厌倦。
    说到这里,聪明的读者大概知道我要说什么了。那就是,林一苇的这本书,你可以看作哲学书,也可以看作宗教书,在这本书里,林一苇以一种颇具禅味的说法方式,告诉了我们很多生活的道理。这些道理,在童话里,我们是很少看到的。我以前看到的童话,多数是把小孩当成等待接受教育(准确点说,应该是规训,不禁联想到福柯)的小孩,告诉他们一些“基本”的生活道理。比如,要诚实,不要迟到,要听话,等等。但是,在林一苇的这本书里,林一苇“炫耀”着更“基本”的生命智慧,告诉我们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应该舍弃的。林一苇给我们展示出一个反过来的世界,从这个反过来的角度看,我们固执于其中的这种生活,是多么的浪费生命。
    这些故事,成年人看,当然是没有问题,也许书里的很多“当头棒喝”都会让人长叹一声,“是啊!不就是这么个道理吗?”不过,我曾表示担心,怕小孩子看不懂。林一苇的回答是,小孩子即使现在看不懂,将来也会受益无穷。林一苇还拿他自己孩子的经验来说服我。看得懂,这当然是好事。看不懂,确实也没关系,也许小孩子长大以后,看到人生都是四面坚硬的墙壁,那也许会想起当年林一苇叔叔讲的一个故事,把围墙踢倒了。
    诚然,人生其实简单,孩子原本单纯,把简单的道理,说给单纯的人听,或许正是童话的应有之义。
    林一苇此书中的故事,都很短暂。简单的道理,或许本来就不需要很多的文字来说明。可贵的是,林一苇也不是刻意追求所谓的禅味,故意弄得很玄虚,让人若有所思,又想不清楚。林一苇想到哪,就说到哪,才思灵动,如青岩上的流水,随意行歇。
    据说,林一苇原来是写诗歌的,所以文笔清澈也很正常。其实,真正的童话,和真正的诗歌,是一个孩子的两个名字。
    孩子痛了会哭,高兴了就笑,偶尔想骗人,眼睛还闪亮亮的。
    在林一苇的电子邮件后面,有他的签名,说的是:“我不说真话,也不说真话,我只说童话。”其实,林一苇真话也说,假话也说,但说的都是童话。
    另外,林一苇的电子邮件后面,还有一句话,叫:“谁谓河广,一苇杭之”。——奇怪,他这么弄了两个签名?——这句子是林一苇从《诗经•卫风•河广》里切出来的。切得不错,正说明了自己名字的来路。能够拿来作自己的名字,这也说明林一苇在“河广”的意象、思维、困境里浸淫颇深。
    确实,北京是此岸,兰阳在彼岸;生活在此岸,理想在彼岸;无聊在此岸,爱情在彼岸……距离并不遥远,只有一条芦苇那么长。
    当然,你也可以理解为,即使河面很宽广,但是借助一根芦苇就能渡过去。在中国的传统里,这是另一个故事,说的是禅宗的达摩大师渡江弘扬佛法,拯救执迷的世人。
    《一只小猪天上飞》是不是那根芦苇,我不知道,等你读过,再来告诉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