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故宫的“白菜”和“猪肉”
丁启阵
几年前第一次得知台北故宫博物院有两件非常特别的镇馆之宝“白菜”和“猪肉”之后,看电视、读报刊、浏览网页,就经常会听到、看到人们在不断提起这两件宝物。久闻其名的结果,自然就是心向往之。台北故宫,收藏珍贵文物数量之夥,尽人皆知,海内外一切真假风雅人士有机会到台湾,台北故宫博物院是必须去的一个景点。扪心自问,我大概可算介乎真假风雅之间人士。因为参加一个学术会议,好不容易到了台湾,台北故宫自然也是要走一趟、逛一圈的。既然到了那里,“白菜”和“猪肉”岂有不看之理?
进了博物馆第一展览区,即正馆,不等我们提出要求,馆内导游就主动通报,要带领我们先去看“白菜”和“猪肉”。于是,我们就跟着一位身材娇小的女导游,直奔三层玉石馆“玉璨珠光”而去。
一进展室,我们很快就发现了“白菜”。听导游介绍,看文字说明,大致可以了解到如下一些信息:“白菜”,文博专家给取的名字是“翠玉白菜”。它是清光绪皇帝妃子瑾妃当年被选入宫时娘家给的嫁妆,曾经摆放在瑾妃所居住的北京故宫永和宫中。翠玉白菜,系由一块半灰白、半翠绿的玉石雕刻而成。工匠巧妙地将绿色部位雕成菜叶,灰白部位雕成菜帮,菜叶部分的两点红色,则被雕成了两只蝈蝈。蝈蝈有一个文雅的名字,叫斯螽,两千五百多年前的《诗经》里就记载了这个名字。翠玉白菜与真白菜一般大小,滋润新鲜,仿佛菜农刚从菜地割来。据说在清代,白菜象征家世清白,表明新娘纯洁,蝈蝈则有子子孙孙绵延不绝的意思。由此可见,翠玉白菜被作为嫁妆,寄托着亲人深挚的感情和祝福。
看过“白菜”看“猪肉”。“猪肉”,文博专家给取的名字是“肉形石”。这块肉形石,看上去简直就是一块连皮带肉、肥瘦相间的红烧肉(也有人说像东坡肉),香气扑鼻,入口即化!色泽纹理,皆是天然形成。
看过“白菜”和“猪肉”之后,我们当然也看了许多青铜器,看了不少瓷器,还看了一些字画。台北故宫藏品中,商周青铜器、玉器、瓷器和书画最为有名。七十万件藏品中,经常性展出的只有几千件,其他藏品一般是三个月到半年更换一次。据说,要想把那里的藏品全部都看一遍,得花四五十年时间。台北故宫博物院,满馆皆是国宝级文物!
但是,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数量巨大的稀世珍宝中,两块历史并不悠久、形体可谓微小的玉石却脱颖而出。它们不但深受普通台湾民众、大陆游客、各国观光者的喜爱,许多文博专家也对它们情有独钟。昨天晚上,跟一位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工作的朋友坐在咖啡馆里,聊起台湾,聊起台北故宫。他说,他有一些同事去台北故宫参观的时候,不但直奔“白菜”、“猪肉”,而且,一看完“白菜”、“猪肉”就撤了。与其在文物古董间流连徜徉,他们更愿意腾出时间去夜市品尝台湾小吃,领略台湾风土人情。
看完“白菜”、“猪肉”,我有一点纳闷:论工艺水准,论研究价值,台北故宫博物院比这两件东西珍贵的文物,可以说俯拾皆是。别的不说,单是西周晚期的毛公鼎,其历史、学术价值,就是一百件“白菜”、“猪肉”也无法比拟的。那么,为什么今天“白菜”、“猪肉”的知名度却远在毛公鼎之上呢?一位台湾朋友是这样跟我解释的:“白菜”、“猪肉”之所以成为万众瞩目的宝贝,是因为台湾的中小学语文(国文)课本中有文章专门介绍过它们。
我相信,这位台湾朋友的解释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我认为,他的解释并不充分,其中一定还有别的缘故。现在我所想到的缘故是:百姓价值观影响了文物鉴赏。甲骨文、毛公鼎、祭祀礼器、官窑瓷器、文人字画,都是统治阶级、文人雅士感兴趣的东西,普通百姓大多会敬而远之。对普通百姓而言,白菜、猪肉更加亲切可爱。
“白菜”、“猪肉”的名声鹊起,也许跟台湾当局有关部门的宣传策略不无关系。事实证明,他们的宣传策略是成功的。成功的关键在于:他们关注并重视了普通百姓的价值观。我们这边政府的领导者们,虽然一直在强调要重视人民群众的审美趣味,但实际上却总是高高在上,不肯放下身段。比如编写历史课本,总是把眼光盯在司母戊大方鼎、长城、泰山、圆明园断垣残壁这一类笨重、沉重、远离民众生活的东西上。
或许,这个事情还有比宣传层面更深刻的缘故。比如说,“白菜”“猪肉”,体现的是民生意识,而“司母戊大方鼎”“长城”体现的是种族意识。换言之,我们这边的政治理论,关注民生不够,民主精神欠缺。
2009-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