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风田:面对84万考生减员,国家该做些什么?


郑风田:面对84万考生减员,国家该做些什么?

 

84万弃考生折射出我国贫穷家庭学生的三重压力:考学难、上学难、就业难,面对84万弃考生,国家应该做些什么?

 

84万考生减员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适龄人口减少不是主因?

不久前,教育部学生司副司长姜钢证实了高考人数下降的报道:今年高考报名人数约为1020万名,比去年约减少30万,减幅3.8%。不过姜钢否认高考报名人数减少主要是因就业难造成的说法。他说,这主要跟适龄人口减少有关。根据他提供的数据,去年我国应届高中毕业生为849万,今年则减少到834万,而到明年则要锐减到803万。

人口增长减员是一个原因,但应届生只减少了15万。所以还应该有其他的原因,不然不会一下子减员8%以上,人们自然联想到今年高考报名时重庆放弃报考的问题,从新华社记者的实地调查来看,弃考减员的主要原因还是农村生源因为就业而弃考。

20090419新华网在题为“重庆万名高中生放弃高考调查:就业难成重要原因”报道中,通过对重庆江津、渝北、涪陵等区县采访时发现,导致农村学生弃考的原因,值得关注。该报道认为之所以弃考是就业寒冬的连锁反应。记者在重庆部分区县获悉,当前高职、大专院校毕业生“就业难,收入低”是农村学生弃考的重要原因之一。近年来,农村学生在重点高校中的比例逐年下降,大量通过高考的农村学生进入高职、大专院校读书。在就业寒冬中,研究生挤占本科生就业岗位,本科生挤占高职专科生岗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倒逼高职专科生岗位的现象,使得缺少社会关系和创业资金的农村高职、大专毕业生难以求职就业。这一现象,刺激着即将参加高考的农村学生。重庆市涪陵区一名农村教育工作者告诉记者,面对当前竞争激烈的就业形势,不少农村学生自认考不进名牌大学,读高职或高专可能找不到理想的工作,还不如早打工,早挣钱。

 

阻断农村贫穷家庭学生上大学的三重压力:考学难、上学难、就业难。

  现在还没有公布全国高考减员中农村学生的生源下降数量,但不可否认的是,一般情况下,首先辍学的应该是农村生源,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农村学生。他们承担生活压力太大了,三重压力决定这些学生放弃考大学,第一个压力是考上好大学太难,第二个压力是即使考上了,面对沉重的学费也让家庭吃不消,上大学的压力太大;第三个压力是即使大学毕业了,就业找工作又是一个大难题。三重压力下,弃学打工可能就是比较理想的选择了。

 

考学难:中西部不少省份农村生源整体的适龄人口上大学比率只有15%左右,远低于城市。

虽然北京上海等大都市适龄人口的大学入学率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达80%以上,但在广大的中西部农村,农村适龄人口上大学的比率只有可怜的15%左右。对农村孩子来讲,上大学,特别是上好大学,还永远只是一个梦。农村学生弃考暴露了当前农村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不要忽视城乡教育差距。与城市学校相比,农村学校教学资源极为匮乏,使农村学生高考成绩难以提高。

 

上学难:一刀切的上大学收费政策阻断无数贫穷家庭学子上学梦。

过去没收费改革以前,农村穷困家庭学生只要考上大学就行了。自从大学一刀切地改为收费以来,农村学生能否上得起大学又成为他们面临的另一巨大压力,不仅仅学生要承担压力,学生的家长压力更大,每年高考结束到大学新生报到前,总会看到父母因为筹集不到孩子上大学的学费而自杀的报道,令人唏嘘不止。我国高校贫困助学体系的极度不完善,上大学必须要交费成为一个绕不过去的坎,这使许多农村家长变得绝望,过去孩子只要能够考上大学就不愁了,现在上大学也得交钱,而且还不是一般的交,许多家长想不想,担心孩子即使考上大家也念不起,所以不少农村地区的初中生一毕业就出去打工了。

我们可以算一下上大学的代价,一般学费一学年5000元,生活费最少也得5000元,四年下来,需要四万。再加上高中2万,这就是6万。目前我国农村人均纯收入4千元,即使不吃不喝,也需要10多年也才可积累这么多钱。所以许多父母一算这笔帐,估计因此而放弃的不在少数。

 

就业难:没有社会关系与门路使农村穷困家庭子女就业成了一个大问题。

好不容易上完大学,农村学生由于缺少没有社会资源与门路,就业又成了另外一个栏路虎,今年已出现河北一农村生源的大学女生因找不到工作而自杀的新闻,估计未来这样的事情如果不采取有力的措施,一定会愈来愈多。温家宝说,就业涉及民生,是天大的事,不仅关系国家经济发展,也关系个人前途。如何让那些无钱无势的农村学生找到工作,是目前大学生就业政策应该优先考虑的课题。

 

 针对上述三重压力,国家应该进行有针对性的政策调整,解决穷困家庭子女考学难、上学难、就业难的三大难题。

 

解决农村生源考学难对策:目前一刀切的分数平等应该有所调整,国家应该出台中国版的“平权法案”,对来自贫穷家庭子女降分录取。

目前我国高考录取遵循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其实这是很大的不平等政策,我国目前巨大的城乡差距,城乡学生拥有的教育资源差距很大,而录取却要相同的分数,这平等吗?这种政策如果不改的话,农村生源将首先被逐出我国的精英大学。温家宝总理已经讲了,他上学时他所在的北京地质学院农村生源占80%多,而目前我国985211学校,农村生活一般刚好都翻过来了,1月的调查显示,重点高校中农村生源比例不足30%中国人民大学农村生源数据20%以下(2008年数据);清华大学农村生源比例17.6%2000年数据),2004年户籍是农村的新生为21%。北京大学16.3%1999年数据),北京师范大学22.3%2003年数据)。南开大学近3年来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农村新生比例为30%,2007年这一数据为25%,2008年为24%。中国农业大学的农村新生比例2007年为31.2%。农村生源有被逐出精英大学的趋势。长期下去,实际上对我国的和谐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美国欧美国家都这样做了,上世纪60年代美国总统约翰逊推出“AFFIRMATIVE ACTION”,(被翻译成“平权法案”““提携措施””“肯定性行动计划”等)。该法案主张在大学录取学生、公司招收或晋升雇员、政府招标时,应当照顾少数种族和女性。在美国的背景下,就是给少数族裔和女性提供教育、就业方面的一点特殊照顾的政策。其实有可操作性的,就是给黑人、拉美裔和印第安人在大学录取方面降低分数线。“平权行动”实施之后,黑人和妇女的大学录取率、政府合同中的黑人中标率大大提高,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曾经几乎是“纯白”的学校,在平法法案实施后,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已经被“平权行动”粉刷得五颜六色:39%的亚裔;32%白人;14%的拉美裔;6%的黑人和1%的印第安人。正因为如此,出身贫寒的奥巴马总统才能入读名校哥伦比亚大学。这个法案等于给那些处于逆境的农村孩子一个阶梯,社会不能因为他们小时所拥有的教育资源不多而失去向社会阶梯攀爬的机会。

我国目前农村城市拥有的教育资源差距巨大,如果继续不采取有力的措施,农村生源真的会被精英学校所逐出。建议中国版的“平权法案”应该尽快出台,规定重点大学农村生源比例不应该低于农村人口在总人口的比例。 当务之急之策应该出台相应的高考录取比例政策,比如在高考录取时,应该规定重点大学农村生源不低于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要求。就象前些年部分大学在录取时,要把男生女生分别划定不同的分数线一样,以保证男女生源的比例平衡。未来国家重点大学的录取也应该对农村城市生源采取一定的录取比例控制政策,唯有这样,才能保证我国农村生源不被逐出重点精英大学的危险。这个政策不仅仅是对农村生源有利,长远来讲对我国的社会结构以及社会和谐都会有巨大的改善。

英国政府希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人人平等,因此,经常向一些被认为专注录取私立学校学生的有名大学施压,要求它们多收录来自贫穷家庭的孩子。英国著名学府牛津大学在于2006年改革招生制度, 让更多的公立学校和贫困家庭的学生入学牛津,以招收更多贫困家庭的学生。

 

上学难问题如何解决:美国大学为贫困家庭筑起的“防贫墙”值得我们学习。我国大学应该免除家庭收入低入全国平均线考生的一切学杂费,让来自贫穷家庭的学生上得起学。

美国大学有一套特别值得学习的贫困生源救济制度,并没有搞一刀切政策,对于那些家庭收于低于一定水平的学生学费全免, 建立完善的免学费制度,如“资助贫寒学生的需求奖学金(Need-Based Scholarship)”,让贫穷家庭的孩子能够上得起学这种制度使穷人家的孩子足可以保证能够上得起大学。这种奖学金以一种复杂的计算方法,算出学生家庭的年总收入、资产,得出学生家庭有能力承担的那部分数额,将学杂费用减去学生家庭这部分数额,就得出了应该发放给学生的需求奖学金的数额。实际上,这种奖学金是给家庭有困难的学生提供的助学金,也就是“助穷金”。比如奥巴马当初在COLUBIA UNIVERSIYT上大学的时间,估计得拿全额奖学金,因为妈妈单身一个带他,经济上一定入不敷出。近年来,美国部分顶尖大学掀起一股加大对美国中低收入家庭学生资助,自2007年12月10日哈佛大学率先推出教育补助计划至今,包括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杜克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加州理工大学等精英学府在内的24所著名私立大学相继跟进,也陆续宣布了类似的学生补助计划。

我国必须建立起“防贫墙”制度,让来自农村等贫困家庭的孩子能够读得起大学,找到工作。为了社会的公平与公正,也为了上那些出身贫寒但有志气的农村学生有出路,一些教育政策必须进行改革:比如必须对家庭收入低于2000元的家庭学费全免,对困难家庭的孩子找工作要重点帮扶等。

 

就业难政策:在工作岗位安排上要优先解决穷困家庭子女的就业问题。

目前找工作早已不是大学生自己的事情,一般大学毕业生都会发动各种资源,使出浑身解数,家长也会动用各种社会关系来为孩子寻找出路。来自农村的生源可就惨了,因为孩子不可能再回到农村去,要想找到合适的工作,家长很难帮得上忙,这样辛辛苦苦上了大学,付出了昂贵的学费却找不到工作,更使农村贫穷家长与考生绝望。大学生找工作时,一个手中握有实权的爸爸,和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父亲,有着天壤之别。学好数理化,不如一个好爸爸,不仅是一句牢骚,更是现实的折射。扩招带来的大学毕业生数量急剧膨胀,农村大学生的就业处境必然最为不利,其反过来挫伤他们上大学的热情和积极性的作用

大学毕业就业难使出身农村贫寒家庭的孩子读书如赌博,由此导致农村新的读书无用论全面抬头,这种认识不仅使一些大学生弃学,甚至已波及中小学教育。近几年来,农村中小学校的辍学人数正在逐年上升。

 如何帮助那些家里没有多少社会资源的学生就业,是一大挑战。国家目前空缺的工作岗位,应该优先安排那些家庭没有社会资源的学生来就业。

(评论者郑风田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