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湾参加学术会议的感想
丁启阵
多年以来,对学术研讨会,我一直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
这次之所以积极参加台湾的“第十一届国际声韵学学术研讨会”,主要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听说台湾那边的学术会议不同于我们这边的套话连篇、言不及义,而常有较为尖锐的论辩。这一次台湾方面表示,原则上只邀请中青年音韵学者,据猜测,有跟内地少壮派同行进行一番竞赛的意思;另一个是,想去目前世界上“中华人民民共和国”护照持有者最难去的地方旅旅游,实地领略宝岛的风土人情。
参加这次会议,我提交的论文,题目是《从现代汉语方言论古无复辅音声母》。主要意思有如下两点:一是,认为复辅音论者不应该撇开现代汉语方言不谈。撇开现代汉语方言,大谈藏缅、壮侗等语族语言同源词的做法,舍近求远的同时,规避了可能不利于自己立论的语言事实,结论的客观性就无从谈起。我认为,不论现代汉语方言有无复辅音的证据,都应该首先加以研究。换言之,复辅音论者有责任对现代汉语方言没有复辅音的现象作出充分的解释。二是,现代汉语方言的一些现象表明,那些被复辅音论者当作论据的材料都不必是复辅音残迹。复辅音论者提出的上古汉语有复辅音的一些论据,主要指古代文献记载中的论据,都可以在现代汉语方言中找到类似乃至对应的现象。那些被当作复辅音分化证据的语音现象,在现代汉语方言中,其实都可以用方言间单辅音对应和共时语音演变进行解释,不必假设为复辅音分化和历时音变。也就是说,现代汉语方言可以证明,上古汉语没有复辅音声母。
上古汉语是否存在复辅音声母,是音韵学界经久不衰的热门话题。目前主张古有复辅音的学者,在人数和气势上显然都占了上风。行前几天得知,这次会议举办者给我的论文安排的“特约讨论”人是台湾政治大学教授竺家宁。竺家宁先生是著名音韵学家,现任“中国声韵学会”会长,有多种论著专门阐述古有复辅音的观点。会前一天下午,此次会议主办者、辅仁大学李添富教授告诉我,把竺家宁教授安排为我论文的“特约讨论”,目的就是为了让我们展开激烈的论战。因此,我在心里做好了迎接暴风雨般猛烈抨击的准备。
我的论文被安排在第一天下午,第二个宣读(由于原定第一个宣讲的香港学者没能及时赶到,我被提前到第一个宣读)。上午已经有三篇论文完成宣读与讨论,其中两篇论文的讨论,基本上都可以用“和风细雨”四个字去描述,只有一篇论文受到了“特约讨论”人较为严厉的挑剔,有些意见相当尖锐。我以为,我可能也会听到一些较为尖锐的意见。
出乎意料的是,我的论文并没有遭到尖锐的批评。不知道是竺家宁先生不愿意跟我这个晚辈计较,还是他的为人就是这样温和宽厚,竟然没有作任何具体的指摘,而是一般性地阐述了一下他主张古有复辅音声母的观点,认为我从不同的视角进行思考,可以促进学术研究。言语之间,似乎含有肯定和感谢两层意思。
整整两天的会议,我都没有看到预期中的双方激辩情形。相反,倒是我自己几次成为颇具锋芒的发言者。其中有一次,是针对台湾大学一位教授引用著名前辈李方桂、董同龢的观点批评他人意见的做法,举出了现代汉语方言的若干事例,指出其所引李方桂、董同龢的观点是不足以作为定论的。还有一次,担任一位韩国教授论文的“特约讨论”时,挑了他一大堆毛病。进入会场之前,这位韩国教授一边跟我合影,一边开玩笑地说:头一天听了我的发言,觉得我是一个有话直说的人。因此非常紧张,一个晚上都没有睡觉。他希望我“讨论”的时候,要嘴下留情。我当时就明确回应他道:学术只讲究真字,无关乎情字。
我是第一次参加同类会议,与会者中,除了几位内地同去的学者,其他的都是初次见面。但是,在我几次发言之后,有好几位学者(其中包括台湾前任“中国声韵学会”会长姚荣松先生)主动给我递名片,表示希望以后保持联系。看样子,台湾的学术会议确实有不同于内地之处:认真的人稍微多一些。
但是,说实话,我还是多少有点失望:我预想、预期的“舌战群儒”场面并没有出现。或许,正如李添富教授所说的,台湾人跟大陆人一样,都是中国人。因此,大陆人有的缺点,台湾人也会有。
200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