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实施全民教育和促进教育机会平等现实道路的思考


中国实施全民教育和促进教育机会平等现实道路的思考

 

  

 1.促进全民教育和教育机会的平等,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主建设的迫切需要

 

  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建设40多年历史已表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任务还很艰巨。由于受“左”的思想干扰,很长一段时间,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经济管理的民主,以及整个社会生活的民主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时,由于“文化大革命”的极“左”错误,无政府主义思潮泛滥,党和国家的民主集中制这一根本制度和正常的法制、纪律,也受到很大的破坏。对此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曾经做过深刻的总结。决议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发展中的主要历史教训,一是没有集中力量发展经济,二是没有切实建设民主政治”。党的十四大决定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建设。认为“没有民主和法制,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而无论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民主,还是经济管理民主以及整个社会生活民主的实现,都与教育的民主,尤其是教育机会平等密切相关,因为教育机会的平等直接影响人类民主活动的主体----人的民主素质的提高。人作为各种民主的主体,都必须首先具备民主的意识和民主的观念,懂得怎样使用自己的民主权利和捍卫、珍视自己的民主权利,而要做到这些必须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和能力,否则就无法成为民主的主体。江泽民同志说:“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是实行民主集中制的重要环节,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任务。”显然,只有通过教育机会的平等,使全体公民都受到一定的教育,包括民主与科学思想的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才能为整个社会各方面的民主化和正确的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创造良好的科学文化的条件。

 

 2.促进全民教育和教育机会的平等是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

 

  一方面,经济建设的发展为教育机会平等创造物质条件,“经济是基础,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带动教育的发展”。而“教育事业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全民教育和教育机会平等的历史实践能够为现代物质文明建设培养更多的人才,以推动经济建设的加速发展;另一方面,教育机会平等能够极大地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人的素质是历史的产物,又给历史以巨大影响。《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强调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的实现,根本上必须通过教育来实施,只有通过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机会的平等,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