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生产力发展规律
加速发展社会生产力(上)
——学习邓小平关于生产力的科学论断
江泽民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要“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首先必须对生产力发展规律有清醒的认识,进而掌握生产力发展规律,才能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
邓小平关于生产力的科学论断,深刻揭示了生产力发展规律。
邓小平理论以其严谨的科学性和成功的实践性,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建设成就,得到了国内外多方人士的重视和赞许。美国有的经济学家甚至预言,中国可望沿着这条路在2020年成为世界第三经济强国。加强对邓小平理论的研究,掌握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保持我国持续发展态势所必须做好的重要工作。在邓小平的著作中,用了相当多的篇幅来论述有关生产力的问题,深刻地揭示了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规律。邓小平关于生产力的科学论断,成为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以往的研究、评介的著述中,对此尚缺足够的重视和必要的突出。
生产力是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利用自然,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能力,包容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与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密切相关,是人类“全部历史的基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 第321页)。人类文明的历史,就是一部社会生产力发展史。研究发达国家之发达的重要原因,就是他们早就有意无意地把发展生产力当作自己的旗帜。邓小平作为中国人民忠诚的儿子,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敏锐地把握时代发展的挑战和机遇,时刻关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总结中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完整的生产力理论。邓小平的生产力理论是我党宝贵的理论财富,是马克思主义的光辉篇章。
邓小平的生产力理论主要由以下论点组成:
一、 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科学。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根本道路在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及为变革生产关系而进行的阶级斗争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推动科学技术进步都是为了发展生产力。只有从这两个方面完整地把握,才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确理解。
当解放战争的硝烟尚未散尽,身经百战的邓小平就开始了新的思考:怎样建设刚刚诞生的人民共和国?一九五O年,他根据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基本原理,明确地提出了:“一切都要引导到发展生产力”,强调“共产党就是为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否则就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邓小平文选》第一卷第148页)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进一步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发展生产力”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16页)的科学论断。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把马克思主义仅仅看作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阶级斗争学说,而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生产力的理论有所忽视。这种认识上的偏颇,在社会主义的实践过程中曾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损失。有鉴于此,邓小平曾多次发出诘问:“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指出:“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63页)
邓小平根据实现共产主义的必要条件多次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发展生产力”的观点进行阐释:
一九八O年八月二十一日、二十三日,邓小平会见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在回答提问时指出:“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生产力高度发达,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将更多地承认个人利益、满足个人需要。”(《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351-352页。以下简记为:卷号/页号,书名省略)一九八四年六月三十日,邓小平会见第二次中日民间人士会议日方委员会代表团,谈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我们讲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要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这就要求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3/63)一九八五年四月十五日,邓小平会见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副总统姆维尼,谈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发展生产力。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目的就是要实现共产主义,而共产主义是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的。”(3/116)一九八七年四月三十日,邓小平会见西班牙工人社会党副总书记、政府副首相格拉,谈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的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马克思讲的共产主义是‘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社会。什么是按需分配?没有生产力的极大发达,没有物质产品的极大丰富,怎么搞按需分配?马克思主义讲的共产主义是物质产品极大丰富的社会。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就是要发展生产力,这是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生产力不断发展,最后才能达到共产主义。”(3/228)一九八七年十月十三日,邓小平会见匈牙利社会工人党总书记卡达尔,谈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又叫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是,在社会主义阶段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在共产主义阶段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按需分配要物质的极大丰富,难道一个贫穷的社会能够按需分配?共产主义能够是贫穷的吗?我们在总结这些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中心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3/254-255)这就是说,共产主义最基本的特征就是生产力高度发达。没有生产力的极大发达,没有物质产品的极大丰富,就没有共产主义。而马克思主义的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因此,发展社会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
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在夺取政权之后,必须把发展生产力作为全部工作的重点。一九八三年四月二十九日,邓小平会见印度共产党(马克思主义)中央代表团谈话时指出:“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3/28)
二、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革命是历史前进的火车头”。一提到“革命”,人们往往只会想到为夺取政权而进行的阶级斗争。这样的理解是不完整的。一九八O年四月一日,邓小平在同中央负责同志谈话中指出:“革命是要搞阶级斗争,但革命不只是搞阶级斗争。生产力方面的革命也是革命,而且是很重要的革命,从历史的发展来讲是最根本的革命。”(2/311)把生产力方面的革命,看作“很重要的革命”和“最根本的革命”,这才是正确的革命观。既有调整生产关系的阶级斗争式的革命,又有推动科学技术进步的生产力方面的革命,这样的革命才是历史前进的火车头。
一九七九年十一月二十六日,邓小平在会见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出版公司编委会副主席吉布尼时,在回答提问中指出:“我们革命的目的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离开了生产力的发展、国家的富强、人民生活的改善,革命就是空的。我们反对旧社会、旧制度,就是因为它是压迫人民的,是束缚社会生产力发展的。”(2/231)一九八O年四月十二日,邓小平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在谈话中指出:“任何革命都是扫除生产力发展的障碍。”(2/311)一九九二年一月十八日——二月二十一日,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视察时的谈话中指出:“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使中国人民的生产力获得解放,这是革命,所以革命是解放生产力。”(3/370)任何革命的目的都是为生产力的发展扫清障碍,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样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
改革也是革命,也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一九八五年三月二十八日,邓小平会见日本自由民主党副总裁二阶堂进,谈话中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3/113)一九八五年八月二十一日,邓小平会见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总统尼雷尔,谈话中指出:“改革的性质同过去的革命一样,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可以叫革命性的变革。”(3/135)“我们所有的改革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就是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障碍。”(3/134)一九八五年九月二十三日,邓小平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改革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了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工作方式和精神状态的一系列深刻变化。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在一定的范围内也发生了某种程度的革命性变革。”(3/142)只有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角度来看待改革,才能做到江泽民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要求的那样:“全党同志必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的基本观点和自觉性。”
一九八七年六月十二日,邓小平在会见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者联盟中央主席团委员科洛舍茨时的谈话中指出:“我是主张改革的,不改革就没有出路,旧的那一套经过几十年的实践证明是不成功的。过去我们搬用别国的模式,结果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在思想上导致僵化,妨碍人民和基层积极性的发挥。”(3/237)那么,“我们的改革要达到一个什么目的呢?”“总的目的是要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巩固党的领导,有利于在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3/241)一九九二年一月十八日——二月二十一日,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视察时的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制度,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3/370)社会主义制度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制度,它为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提供了极大的可能。但是,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仍然存在着矛盾。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来适合生产力的生产关系就会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于是生产力的发展就会要求变革旧的生产关系,在生产力新的发展水平上建立起新的生产关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改革,就是到了社会主义高级阶段仍然需要改革,否则生产力就不能发展,社会就不能前进。
三、发展生产力是压倒一切的标准
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力决定性原理指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生产力始终处于主导的、决定的地位。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不能人为地改变,也不能人为地让生产关系去“适应”生产力的状况。无论作为一种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统一体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作为社会主义社会上层建筑之一的政党及其政策举措,检验其先进与否、正确与否的标准,只能看社会生产力是否得到发展,这是唯一的标准,是压倒一切的标准。坚持生产力标准,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坚持生产力标准,就能排除来自“左”的和右的各方面的干扰。在邓小平的论著中,始终贯穿着唯物史观中的“发展生产力是压倒一切的标准”的观点。
一九七八年九月十六日,邓小平在听取中共吉林省委常委汇报工作时的谈话中指出:“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讲,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结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2/128)一九八O年五月五日,邓小平在会见几内亚总统杜尔的谈话中指出:“根据我们自己的经验,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表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2/314)
邓小平的“生产力标准”观点,逐步为全党所接受。一九八四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议提出,“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检验一切改革得失成败的最主要标准”。一九八七年,中共十三大报告指出,“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应当成为我们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
邓小平的“生产力标准”观点,不仅在国内是适用的,而且在在国际上依然是适用的。一九八七年三月二十七日,邓小平会见喀麦隆总统比亚,在谈话中指出:“我们评价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政治结构和政策是否正确,关键看三条:第一是看国家的政局是否稳定;第二是看能否增进人民的团结,改善人民的生活;第三是看生产力能否得到持续发展。”(3/213)一九八八年六月二十二日,邓小平会见埃塞俄比亚总统门格斯图,在谈话中指出:“我衷心希望你们把发展生产力、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作为中心。”(3/270)一九八九年九月十六日,邓小平在会见美籍华裔学者李政道教授时说:第三世界国家“许多人想搞社会主义,我劝他们按照自己的情况搞,叫什么都可以,只要发展生产力就行” (转引自胡义成《生产力哲学》宁波出版社1998年12月版 第107页)。一九九O年三月三日,针对东欧发生剧变的动荡形势,邓小平在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中指出:“世界上一些国家发生问题,从根本上说,都是因为经济上不去,没有饭吃,没有衣穿,工资增长被通货膨胀抵消,生活水平下降,长期过紧日子。如果经济发展老是停留在低速度,生活水平就很难提高。人民现在为什么拥护我们?就是这十年有发展,发展很明显”(3/354)。东欧和苏联的社会主义事业由盛至衰,以致最终失败,尽管各国有各国的具体原因,但有一点是共同的,是共性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功、胜利、挫折、失败都是由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即生产力决定的。
一九九二年一月十八日——二月二十一日,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视察时的谈话中指出:“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3/272)“三个有利于”标准,归结到一点上,还是生产力标准。
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
在社会主义学说史上,是邓小平同志第一次对社会主义本质做出了明确的科学概括。由于历史的原因,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都采取了十分谨慎的态度,没有作过直接的论述。历史发展到今天,社会主义经历了从理论到实践的多次反复,已经到了认识深化的时候了。邓小平同志在历史反思和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的本质作了科学的概括。他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3/273)。抓住了本质,也就明确了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和“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
一九七八年九月十六日,邓小平在听取中共吉林省委常委汇报工作时的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根本表现,就是能够允许社会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使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2/128)一九七九年十一月二十六日,邓小平会见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出版公司编委会副主席吉布尼,在回答提问时指出:“当然我们不要资本主义,但是我们也不要贫穷的社会主义,我们要发达的、生产力发展的、使国家富强的社会主义。我们相信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的制度优越。它的优越性应该表现在比资本主义有更好的条件发展社会生产力。”(2/231)一九八O年八月十八日,邓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主要应当努力实现以下三个方面的要求:(一)经济上,迅速发展社会生产力,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2/322)长期以来,人们对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存在着误解,因而影响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离开了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无从谈起。
一九八二年九月十八日,邓小平在陪同朝鲜劳动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金日成去四川访问途中的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在开始的一段很长时间内生产力水平不如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不可能完全消灭贫穷。所以,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消灭贫穷,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否则,社会主义怎么能战胜资本主义?”(3/10)一九八五年八月二十八日,邓小平会见津巴布韦非洲民族联盟主席、政府总理穆加贝,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的任务很多,但根本一条就是发展生产力,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体现出优于资本主义,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物质基础。”(3/137)一九八六年四月四日,邓小平会见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主席团主席弗拉伊科维奇,在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的任务就是要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力量,使人民的生活逐步得到改善,然后为将来进入共产主义准备基础。”(3/157)一九八六年九月二日,邓小平接受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六十分钟”节目记者迈克.华莱士电视采访,在回答提问时指出:“社会主义时期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使社会物质财富不断增长,人民生活一天天好起来,为进入共产主义创造物质条件。不能有穷的共产主义,同样也不能有穷的社会主义。”(3/171-172)作为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否则就不能战胜资本主义,也不能为将来进入共产主义准备基础。
一九八四年六月三十日,邓小平会见第二次中日民间人士会议日方委员会代表团时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3/63)一九八五年四月十五日,邓小平在会见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副总统姆维尼的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是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3/116)一九八六年九月二日,邓小平接受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六十分钟”节目记者迈克.华莱士的电视采访,在回答提问时指出:“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力,第二是共同致富。我们允许一部分人先好起来,一部分地区先好起来,目的是更快地实现共同富裕。”(3/172)一九八七年四月二十六日,邓小平会见捷克斯洛伐克总理什特劳加尔,谈话中指出:“搞社会主义,一定要使生产力发达,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我们坚持社会主义,要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摆脱贫穷。”(3/225)一九八七年四月三十日,邓小平会见西班牙工人社会党副总书记、政府副首相格拉,谈话中指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向是完全正确的,但什么叫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还在摸索之中。社会主义的第一个任务是要发展社会生产力。”(3/227)一九八八年五月二十五日,邓小平会见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中央总书记雅克什,在谈话中指出:“坚持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就要肯定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逐步摆脱贫穷,使国家富强起来,使人民生活得到改善。”(3/264-265)一九八九年十月二十六日,邓小平会见泰国总理差猜,在谈话中指出:“我们搞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社会主义,是主张和平的社会主义。只有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国家才能一步步富强起来,人民生活才能一步步改善。”(3/328)
既然认定了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根本任务”、“最根本任务”、“第一个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因此要排除一切干扰,紧紧抓住“发展生产力”这个根本环节“死扭住不放”。一九八O年二月二十九日,邓小平在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第三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搞四个现代化,最主要的是搞经济建设,发展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件事情一定要死扭住不放,一天也不能耽误。”(2/276)一九八四年六月三十日,邓小平会见第二次中日民间人士会议日方委员会代表团时谈话中指出:“我们的政治路线,是把四个现代化建设作为重点,坚持发展生产力,始终扭住这个根本环节不放松,除非打起世界战争。即使打世界战争,打完了还搞建设。”(3/64)一九八七年四月二十六日,邓小平会见捷克斯洛伐克总理什特劳加尔,谈话中指出:“坚持社会主义,首先要摆脱贫穷落后状态,大大发展生产力,体现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的特点。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把我们的工作重点转到建设四个现代化上来,把建设四个现代化作为几十年的奋斗目标。”(3/224)一九八七年六月十二日,邓小平会见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者联盟中央主席团委员科洛舍茨,谈话中指出:“从一九七八年我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确定了我们的根本政治路线,把四个现代化建设,努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3/237)一九八七年八月二十九日,邓小平会见意大利共产党领导人约蒂和赞盖里,谈话中指出:“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任务还很艰巨。我们要艰苦奋斗,一心一意搞建设,发展生产力。”(3/251)一九八八年九月五日,邓小平在会见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胡萨克的谈话中指出:“三中全会确定将工作重点由阶级斗争为纲转到发展生产力、建设四个现代化为中心,受到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拥护。”(3/272)一九九二年一月十八日——二月二十一日,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视察时的谈话中指出:“只要我们的生产力发展,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坚持两手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就可以搞上去。”(3/379)社会主义建设千头万绪,但必须把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作为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
(2001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