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如何识别接班人?
识人既容易又难。对于有一定识人能力的人来说,有时候通过简单的几句话就可以准确地判断人。言行举止,音容笑貌,穿着打扮,都能体现、反映出一个人的经历、追求、修养、智慧。特别是现代社会,由于社会浮躁、肤浅,多数人的内心世界比较简单、浅薄,可以一眼看穿。如果你只和这些人短暂相处,有条件相处,识人的水平并不需要太高。但是,如果要选择企业的接班人,你和这位接班人就会形成长期的、无条件的相处关系,希望找到一位能够保持你的事业基本不走样、持续兴旺、发展的接班人,就难了。这里介绍孔子提出的接班人识别标准。[1]
1、远使之而观其忠。
也就是说,要把人派到你观察不到的地方,也约束不到的地方。例如,总部在上海,张三在销售科负责客户资料管理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一直嚷嚷着要到一线去独当一面,似乎很有想法。怎么办?派他到一个不重要的空白市场上去!例如,去新疆当办事处主任,开拓当地市场。如何选址,如何布置办公室,如何招聘员工,如何定任务标准,如何编织客户网,一应事情都要他做主。这种情况下,张三是尽量节约费用,打开市场;还是以打开市场的名义大手大脚地花钱;或者强调经费不够,无所作为;或者钱花了不少,但事没有办成。经过一段时间,到当地一考察,听其言,观其行,至少可以判断出这个人的忠诚度来,顺便还可以看出他的一些能力。失败了,无非是损失一些钱财,却可以堵住一些人的口舌是非。成功了,既可以得到市场,又可以得到人才。
2、近使之而观其敬。
能力的要素很多,其中之一是待人接物是否恭谦有礼,即敬。你敬人一尺,人敬你一丈。这一点,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所不同的,只是表达敬意的方式、分寸(礼节)。由于恭敬谦虚,别人可能告诉你一些业内规矩,可能告诉你一些重要信息,也可能告诉你不知不觉犯下的错误,甚至可能把引你为知己。长期尊敬别人后,受益最大的还是自己。恭敬谦虚,退一步,可以减轻敌意,可以防身;进一步,可以增长见识,结交朋友。当然,恭敬谦虚应该成为一种人生态度,而不简单是一种交际攻防术。正因为如此,孔子考察人特别注意你是否从内心是恭敬谦虚的。怎样考察一个人的恭敬谦虚呢?把他调到你身边工作,当秘书,当助理,也可以作机关办事员。许多人的恭敬谦虚是功利性的。初次见面,因为不知道对方的底细,双方都尊敬有加。长期相处,舌头和牙齿还有打架的时候,何况也慢慢地看出对方的水平和前途来了,就容易失敬。因为缺乏发自内心的恭敬谦虚,这种人的前途是有限的。
3、烦使之而观其能。
又忠,又敬,但仍然不见得可以委以重任。这时候就需要烦使之,即派他去救火,解决紧急困难的问题。先从一些较小的事情试起,例如,一个市场上的经销商集体被竞争对手拉走了,供货商突然联合提价了,职工联合请愿要求赶走某位车间主任了。然后,再试探一些更重要的事情,例如考察新的项目,开拓国外市场等。具体安排什么工作,既需要看机会,又需要看他本人的专长。但领导心存一念,就可以用“烦使之”的方法考察其能力。
4、卒然问焉而观其知。
又忠,又敬,又能,总该可以了吧。孔夫子认为,还不够。一个人可以顺利地处理自己专业范围内的事情,但是,要提拔重用,就意义着他要面对许多不熟悉的事务。西方管理学有一个所谓“帕金森定律”,其中提到,人常常被提拔到他不能胜任的位置上。低一级岗位失去了一个能干的管理者,高一级岗位多了一个无能的管理者。怎样避免这种情况出现呢?要靠孔子的这一条。有心人不但关心自己专业范围内的事情,还关心别的部门的事,上级的事,关心企业的事,关心做事情的一般规则和智慧。这样的人,一旦突然被问到某个非专业范围内的事情,他的回答也能有头绪、有思路。这就叫卒然问焉而观其知。
5、急与之期而观其信。
又忠,又敬,又能,又知,还不行吗?孔夫子认为,还要考察信。信,是口头条约,口头承诺。中国古人特别重视信,“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不诺则已,诺必兑现。现代法律社会重书面合同,不重口头承诺。所以,许多人滥用口头承诺。但是,在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中,如果每一个命令,每一个行动都需要详细的书面合同的话,这企业的运行成本就太高了。上级有诺必兑,下级会产生信赖感,领导成本会降低。下级有诺必兑,上级会愿意重用。那些滥用虚诺假信的人,迟早会被别人看透,抛弃。问题在于,如何考察一个人是否信义如山?固然可以从一些小事上看,但必要时也可以通过“急与之期而观其信”。例如,一个工程预定9月份交工,但7月份一场特大洪水阻断了交通,破坏了许多设施,花了整整一个月才恢复施工。作为项目经理怎么办?当然可以说,我们遇到了不可抗力,要求工期顺延,甲方单位也无可奈何。但是,一个信义如山的经理可能会把压力留给自己:加班加点干!花代价增加人力、物力干!显然,这样的经理更让人放心。在实际工作中,完不成任务的永远有理由,完成任务的永远没理由。没理由的是千方百计克服困难,有理由的是千方百计制造困难。作为上级领导者必须清楚这一点,奖励提拔那些从来不说二话的人,而不是奖励提拔那些总是把困难摆到领导面前,再去完成任务的人。否则,就会鼓励部下投机取巧,制造困难。
6、委之与财而观其仁。
如果一个人具备了前面五项素质,总可以重用了吧?孔夫子会认为,放到一般的业务岗位上,当一个部门经理已经够了,但作为接班人可能还不够。又忠,又敬,又能,又知,又信,都是委屈自己,成全企业。为什么啊?会不会是不要小钱要大钱,不要小利要大利啊?会不会是大奸似忠啊?所以,要增加一个考察环节:让他当副总裁,掌握大额签字权。比如说,一千万以下的项目、设备、广告费,就交给他签字了。一旦他用签字权谋了私利,一定会有各种迹象表现出来。比如,阿谀奉承的人多了,他说话的气粗了,动不动发脾气了,晚上经常不在家了。当然,更明显的是他的汽车换了,别墅添了,花销大于正常收入了等等。相反,他也可能认真负责,带出整整一个方面的坚强团队,创出上佳业绩。当然,前面的问题还存在,他会什么要这样委屈自己,成全企业?答案是事业心,是人格。一旦找到这样有事业心、有人格的部下,基本上就可以确定为接班人了。有这样的人吗?有人可能会尖叫起来。有啊,相对数量很小,绝对数量很多,只要你有心考察,一定能发现这种人。这种人不是不喜欢财富,而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取财之道”是大道,不是小道。他相信自己的道德和才华,即使在穷困潦倒的时候,也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照样勤奋工作和学习,照样关心他人,关心社会,而不是怨天尤人,捶胸顿足。
7、告之以危以观其节。
但是,孔子还要加一个考察标准,节。节是指在丧失共同的根本利益的情况下,一个人可能如何表现。例如,由于某种全新替代产品的出现,企业的利润直线下跌,前景岌岌可危。这时候,派他提前接班,当总裁,看他如何施展表现。这就叫临危受命。有的人全力以赴搞清危机的真相:利润下降中几分是替代产品的挤压?几分是企业自身问题?如果替代产品真的足够有前景,我们能不能干脆就转向替代品的生产?或者,能不能用我们的市场渠道与竞争对手合作,在合作中逐渐摸清技术,发现对方企业的问题,将对方企业的人才挖到本企业来?有的人半心半意,一边在争取解决办法,另一边在寻找个人的出路;还有人假心假意,全力以赴寻找个人出路,却摆出样子去解决问题。事情常常是这样,当全力以赴解决问题时,问题就真能得到解决,化危为机;反之,当半心半意解决问题时,问题会越积越多,显得无法解决。有人可能会说,把一个仍有待考验的人放到这样一个解决重大危机的位置上,不是显得风险太大了吗?的确有这个问题。但是,如果这个问题你自己全力以赴也未见得能解决,他全力以赴却可能解决呢?至少在他解决问题的时候,你可以考虑进退出入,可以准备退路。一个全力以赴进,一个从容准备退,这不是最佳合作吗?同样重要的是,信任产生信任,怀疑加深怀疑。人有生而可信,生而有气节者,这是人中极品。多数人是因被信任可信,因被鼓励有气节而有气节。在生死攸关之际受人之托,虽然全力以赴不能解决问题,在自己,至少是有了一次重大的危机处理经历,能力增长了;在委托者,则是交到了真心的朋友。这些都是重要的收获啊。有了这些收获,至少有东山再起的可能。没有这些收获,很可能事业死,心就死,达到“哀莫大于心死”的全输境地!
8、醉之以酒以观其侧。
考察至此,就事业发展而论,已经足够了。但是,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多少英雄在战场上足智多谋,英勇善战,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然而,一旦功成名就,在个人生活的小节上却开始麻烦不断,最后既毁了自己,也毁了事业。第一是酒,第二是色。醉酒伤身,迷色乱家,不可不察。察什么?察饮酒是否无度,察醉酒是否失态。现在许多人考察干部却相反,察是不是能喝酒、敢喝酒、敢醉酒,敢不敢醉酒伤身。他们以为,敢醉酒伤身的,就是敢为领导两肋插刀的。实际上,敢醉酒伤身的,是不敢坚持原则的,是阿谀奉迎的小人。这种人图的是利,哪能真舍命啊。这种现象流行,实际上只能说明社会风气败坏,拉帮结伙到了不择手段的地步。
9、杂之以处以观其色。
男女杂处之际,怎么表现?是目不斜视,授受不亲?还是眉来眼去,色迷心动?前者显然不符合时代特点了,但后者就符合人性的要求了?我看,见财起盗心,见色动欲念,都说明此人是偷鸡摸狗之徒。问题在于,功成名就之际,财富纷至,女色沓来,似乎还都合情合理合法,怎么办?孔夫子仍然要求能够戒之、防之。物极必反,正是通过这些环节转向自身反面的。如果功成名就之际,仍然能够淡泊物欲,心系天下百姓,这才是能够带领大企业、大组织不断发展前进的人。所以,看上去,这一条是低要求,但孔子把它放到了最高要求上。
[1] 《庄子·列御寇篇》:孔子曰:“凡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天犹有春秋冬夏旦暮之期,人者厚貌深情。故有貌愿而益,有长若不肖,有顺懁而达,有坚而缦,有缓而钎,故其就义钎若渴者,其去义若热。故君子远使之而观其忠,近使之而观其敬,烦使之而观其能,卒然问焉而观其知,急与之期而观其信,委之与财而观其仁,告之以危而观其节,醉之以酒而观其侧,杂之以处而观其色。九征至,不肖人得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