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天地问大道——《道德经》笔记之五


 

透过天地问大道
 
——《道德经》笔记之五
 
这世间最可悲者,是将这世界看得太透;同样,这世间最可贵之处,也正是将这世界看得分明、看得透彻,看得真切。说可悲,只在于大凡所谓“看透”者,其实从来就未曾真正地看“透”过,因而也就没有过真正面对真实世界的智慧与勇气。
从这个意义上说,老子《道德经》中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则为我等平庸之夫来个一个重重的棒喝。
天地从来就是客观的、冷漠的、无言的。这个世间的人们,大凡在自己的境遇遭受到外界的压力时,总是怨天尤人地感叹老天无眼、感叹世道不古。其实,这老天的眼睁得大大的,但她只是默默地注视着,却未必会有兴趣每每挺身而出,为人世间无数大大小小的是非曲直主持一个莫须有的公道来。因为原本,天地就是如此地存在着、演进着,从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
 
有史以来,这个世界的无数价值判断标准(无论是道德标准还是法律标准),其本质上都是这个世界上的某些人(统治阶级或者文化精英们)因着其当时所处历史环境及社会发展需要杜撰(创造)出来并随着历史的变迁而逐步衍化和形成的。这个世界从来就不曾有过一成不变的能够永久地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价值评判标准。我们心目中的那些貌似永恒的“真理”与价值,其实仅仅是我们这个历史时期的相对共同的价值评判标准,她绝不会不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改变。
因此,一味地怀抱着某个“真理”或者某个价值标准而活着的个人,将因为其对世界、对天地本质的错误判断而遭致失落和痛苦;而一旦某个国家社会的群体,集体地固执于某个陈旧的价值观念无以自拔,则将使其所处的这个社会带来整体性的败坏与灾难。
或者某个社会顽固地迷信于某些精英乃至某个权威而无视于天地的“不仁”,那么这个社会的腐败与灾难也就为之不远了——相信这在我们所看的见的历史当中,也会轻易地寻找到相应的佐证的。
老子作为智慧与先哲,他老人家是彻底抛弃了所有的侥幸的。他看得太“穿”了,看得太“透”了。他意识到天地之冷峻、圣人之冷漠,并将这种冷峻与冷漠描绘得如“以万物为刍狗”、“以百姓为刍狗”这等的透彻与深刻。
 
这个世界究竟是如何存在着、发展着的?其实她并非依托于人类所认识(认知)的所谓的善(道德)而发展,而恰恰相反,这个世界的发展,确实因着“不仁”者的“恶”行(利益的推进),并以善的形式为衍化方式(所谓价值)而不断行进和发展着的。
打比方说,现如今的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之一——“次级贷款”,原本可是为世人瞩目的有利于金融发展的金融新兴产品啊,你能说它就是纯粹的恶的事物吗?(果真如此,料它也不会发展到足以引来一场全球金融危机的规模和程度吧!);再比如说战争这种事情,你能明确地说它是一种灾难还是什么东西吗?所谓战争的正义与非正义,不也是强势者硬性赋予于“战争”的价值判断标准吗?这样的价值判断从事物的本质上来说究竟有多少“合理”的天意存在呢?
 
    因此,此处老子的“不仁”,窃以为还是以“天地”的客观、冷峻,“天地”的无价值偏道本质为认识的落脚点,似更能涵盖老子此处的本质、冷静与透彻。
    从这个意义上说,纯粹以道德的评判来衡量世间万物的进步与发展,其实倒是一种最不“道德”的思维和行为了——其实反过来说,我们企望于天地之“仁”,又何尝不是一种“不仁”的表现呢?人的本性就是趋利避害的,站在弱势的立场上,他总是以一个受害者的姿态出现,以期获得外界(天地)的同情与庇护;但是,一旦他回归到一个主宰者的位置上,他的冷酷,或许比起常人的“不仁”来,愈加深重。
 
至于说“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则更标明了老子思想中对于世界的“虚无”态度。既然连“天地”本身都是“不仁”的,又怎能从所谓圣人的身上去求得原本不存在、也法存在的“仁”呢?如果一个“圣人”竟然可以为某个具体的事物作出细微的价值评判,那他这么一位圣人的实质还有多少是纯粹的呢?人世间万物万事纷繁复杂,某一事物的价值,往往会随着历史和事物的不断衍化,产生出有可能是及其差异的判断结果来,有的甚至会走向原有事物的反面!如果一位圣人,他始终落入于对具体事物的“出手”主持,他又如何避免其所用的衡量标准同时符合随时演变中的历史事实呢?
想来,所谓大道,正是有别于暂时的和有限范围的“正确”理念而不会随着时间与范围的演变而产生变更的永恒的规则吧?这种规则,也仅是一种衡量事物的方式,并不具有内容的立场所指,更非某个社会阶段的某个统治者们所推行的价值标准所能涵盖其亿万分之一的!
因此,如同哲学意义上对于“规律”的看法,老子对于道的认识与看法,是站立于其本身所处世界之外的位置来看待这个世界的,惟其如此,老子的思想和判断,才不会因其身处的这个世界所有的一切所影响而产生不应有的偏误与差错。
 
    那么,既然天地不仁,圣人不仁,且“不仁”到“以万物为刍狗”、“以百姓为刍狗”的深刻地步,我等众生则应以如何态度面对我们所处的“天地”(世界)呢?老子教给我们的方法是:“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想来,是要我们不要因为这个世界的本质与自己原有的估计(美好愿望)发生强烈地偏差而一味地呼天抢地般地争论不休了——因为大凡话越多说理就越讲越少,不如先承认世界“不仁”这个现实,以不致偏差的认识方式来判断事物、处理事物——如此或许还不致会被现实的“不仁”所带来的“打击”搞得更惨吧!
   再不要奢望于老天的“长眼”了——老天是长着眼的,但她未必就会是眼睛里容不得沙子啊,她冷静、她客观、她包容,她绝不会因着你个人以为的善恶而轻易“出手”,对这个世界横加干涉的——还是先对自己所处的这个“天地”能有一个全面客观的认识与判断吧,有了这个前提和基础,你就不会因着一时一事的“善”或者“恶”的行为和现象而轻易改变自己的判断了。
 
透过天地问大道。老子的“天地不仁”,给予我们认识(认知)这个世界,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理论和思路。
唯如此,才可得道真正的道,才能真切感悟到道之无限、道之深邃、道之无处不在而同时的无处可见了吧!
 
                             感于2009年5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