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运动油画,左上角为我的老乡、火烧赵家楼第一人——匡互生)
五四运动:有“大破”无“大立”
——答《长江商报》记者徐长云问
1、你对“五四”的理解是什么?
张小平:我认为,“五四”归纳起来就四个字:“大破”与“大立”。“大破”就是彻底砸碎原有的文化和思想传统,并寄希望因此再进一步打破旧有的僵化的思维体系、腐朽落后的政治体系、弱小无力的经济体系等等;“大立”就是“全盘西化”,完全借鉴甚至照搬西方的思想体系、政治体系、经济体系、军事体系等等。但遗憾的是,我们只看到了“大破”的巨大威力,却没看到“大立”结成的硕果。
2、“五四”时期哪位文化名人让你记忆深刻?“五四”运动对知识分子的影响?
张小平:梁启超,胡适、陈独秀、鲁迅等。但在这些大名鼎鼎的文化名人之外,我想要提到“五四”时期的一名学生:匡互生。匡互生曾是我的骄傲——因为他是我的老乡,也是湖南邵阳人(旧称宝庆府)。记得中学读历史课文,得知“五四”运动期间火烧赵家楼、第一个冲进去并把阻拦的警察“踣击于地”的便是我的老乡匡互生时,心中顿时充满了自豪感。自小习武的匡互生身上,完全体现了湘西南土地上人民性格中骠悍、火暴的一面。作为宝庆府人,如果让我再置身同样的场景,我绝对不会选择这种暴力手段。90年后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思索如何去选择革命与改良这两种截然不同的道路?
“五四”运动对知识分子的影响是巨大的——粗暴掐断了与传统文化的脐带,激情四溢地搭建“科学”与“民主”的“双子大厦”。但今天,它们似乎只是空中楼阁。知识分子在“五四”运动中所张扬的独立、自主、狂傲的精神,早已被风吹雨打去。
3、记忆中比较深刻的、你所度过的一次“五四”青年节?当时最典型的时尚物品有哪些?当时年青人的口号有哪些?
张小平:没有。学生时代,我所经历的“五四”青年节几乎都是程式化的——白衬衫、蓝长裤、金色的团徽、鲜红的塑料花、校园里嘹亮的广播声……
4、当今最需要继承的“五四”精神是什么?
张小平:科学与民主。90年的岁月,无数人用理想和汗水浇灌,它们并没有长成我们窗外春华秋实的大树。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两颗90年之前播下的种子,仍在萌动!
——采访载于2009年5月4日《长江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