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五常先生在博文《给中国医改的一些建议》中提到,“中药与中医有数千年的历史,不能漠视。在达到医道有大成之前——恐怕是很久之后的事——北京要重视这些往往被轻视的大夫们。”
其实五常哥是多虑了,北京对中医中药的重视程度可能远超一般人的想象。我们先看一下在三月份最终定稿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对中医药的定位:
1、在基本原则中提到要坚持立足国情,而“充分发挥中医药(民族医药)作用”是“国情”之一。
2、进一步完善医疗体系的措施之一是“充分发挥中医药(民族医药)在疾病预防控制、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服务中的作用。加强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和中医院建设,组织开展中医药防治疑难疾病的联合攻关。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中,大力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采取扶持中医药发展政策,促进中医药继承和创新。
3、“落实公立医院政府补助政策。逐步加大政府投入,主要用于……。对中医院(民族医院)、传染病院……等在投入政策上予以倾斜。“
4、“加强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培育壮大中医药人才队伍……”
5、“建立健全医药卫生法律制度……加快中医药立法工作。”
再看看《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中对中医药的相关规定:
1、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方便群众就医,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降低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因此在“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基本药物目录里,据说中药和现代药物各占一半)
2、转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使用适宜技术、适宜设备和基本药物,大力推广包括民族医药在内的中医药,为城乡居民提供安全有效和低成本服务。
3、加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重点改善精神卫生、妇幼卫生、卫生监督、计划生育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设施条件。加强重大疾病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测预警和处置能力。积极推广和应用中医药预防保健方法和技术。
4、“推进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改革。……对中医院(民族医院)、传染病医院、职业病防治院、精神病医院、妇产医院和儿童医院等在投入政策上予以倾斜。
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在政策、投资、体制、立法、人才等各个改革的侧面,包含了民族医药的中医药都显现出其矫健的身姿,在整个医疗改革的过程中扮演着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中医院和职业病、精神病、妇产幼等特别医院经常出现在一起,要享受国家政策的特殊惠顾,这让我不得不奇怪,这是在爱国心促使下制定的政策,还是以“追求公平、公正和效率”的理念下制定的政策。在这里,我们有必要对中医药做一下简单的解读。
1、中医、中药是古代产物,是人们在尚不具备足够的科学知识解读环境和自身时对疾病的一种笼统认识和经验性解决办法,因此,阴阳、五行、燥、湿、热、寒等等定性而难以定量的,怎么解释都成立的江湖术士式的模糊概念成为中医的核心理论,
2、中药作为经验性解决疾病的办法,在人类发展过程中曾经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现在过时了。其实并不是只有中国古代拥有成体系的医学,那些年代久远的民族,如印度、埃及的医学都曾经发展到不亚于中医的医学水平(木乃伊的制作就是医学案例),只是以现代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等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现代医学出现以后,各国的传统医学逐步退缩(其实大部分都没有消失,只是退回到民间,不能成为主流),而只有中国这个“神奇”的“中医药”老骥伏枥,不肯退出历史舞台,充分说明中国人的崇古意识,也可以部分给出中国人缺乏创新意识的原因。
3、中药在近几十年的发展中没有做出过突出的成绩。如果说中药注射剂是中药现代化的方向的话,清开灵注射液、葛根素注射液、黄芪注射液、刺五加注射液等等连续出现的严重不良反应给中药现代化致命一击。
现在卫生系统很多高官虽然是科学家出身,但都莫名其妙的成为中医粉丝,这其中就有认为八角茴香抗病毒的,也有在国际会议上宣称把脉能知胎儿男女的。他们认为中医药发展了,药价就能降低了,低收入群体就有福了,医疗改革也就成功了。所以前文说过五常哥不必太过担心。除此之外,我很认同五常哥的这个观点:“事关人命,我希望北京的朋友明白,在医疗的事项上还在搞什么特权利益,还在弄什么关系玄虚,是有违天理的。”同时对于五常哥提到的“容许资格足够的医生在市场自由挂牌行医是刻不容缓的。……此外……政府也要立刻鼓励私营或民营的设立。挂牌医生及实验室的收费一律让自由市场决定。实验室可以赚大钱,我恐怕政府会诸多留难,要搞什么关系,什么枱底交易等”。我也有同样的疑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