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蔡伟式梦想又有几人?


 

 
 蔡伟有了一个成就“中国式梦想”的机会,尽管8个月前,他还是一个三轮车夫。
 23日,复旦大学经过专家考试和校招生领导小组讨论,把38岁的蔡伟列入了2009年度博士生拟录取名单,导师为古文字学泰斗裘锡圭先生。38岁读博士并不稀罕,稀罕的是蔡伟只有高中学历,下岗十余年,曾靠蹬三轮养家糊口。(4月28日《解放日报》)
 看过报道,笔者为蔡伟感到高兴!谁能想到一个高中生、一个三轮车夫,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教授的认可,并破例跨过博士的门槛,进入博士的殿堂。蔡伟是典型的千里马,裘锡圭就是典型的伯乐。
 按照现今的“格”,蔡伟考研都不够格,哪里能考博、进入博士校门呢?就是让他考,同样设定考试之“格”——考英语、考计算机,相信蔡伟也只能“望博兴叹”了。蔡伟之成功,就是伯乐“破格”之成功。
 中国有句古话,叫术业有专攻,意思是说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将自己所擅长的专业发挥极致,人人都可成为状元。话虽这么说,可是又因为在选才用才上,有这样那样的“格”,特别是存在一些人为因素,注定一些“千里马”因与“伯乐”无缘,“千里马”终其一生皆为普通马。
 就像蔡伟这只“千里马”,若不遇上裘锡圭这位“伯乐”,其20年的苦读、钻研终究改变不了其身份、改变不了其职业。很可能他仍然只是高中生、仍然只是一个三轮车夫。
 现今的社会出发点是好的,是要培养全方位的人才。若能培养出这样的人才,岂不甚好,只是不能因为要培养这样全方位的人才,而废弃一些专才。就拿县级科技人员评职称来说吧,科技人员要将最新科技送到农户、转化成成果,就需要常年跑乡村、钻研技术,可是其评职称硬是要通过英语这一关。好像在中国搞技术非得引用外国技术一般,再者说,能通过英语考试的就能看懂英文科普吗?还有,美国、英国他们的技术人员评职称也非得要通过中文考试吗?
 领导干部选拔也是一样,一定要在下一级别任职多少年。近千年来,“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一夜从平民到状元,他们官当的不是照样响当当。统一考试,是最公平的选拔方式,但是一定要破除“格”,只要考题科学,就能选拔到真正的人才。否则,设置各种各样的“格”,蔡伟式人才,又如何能出头?
 蔡伟成就了梦想,笔者想问的是实现蔡伟式梦想又有几人?
 蔡伟由高中生到博士生,是一盏明灯,是一种指引。希望这样的明灯多起来、后来者多起来,中国的专才多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