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发展的黄水绿水与蓝水


        观察一个城市的发展潜力,我以为最好的视角是看开放度。纵观国内外城市发展经济,无不验证这个道理,哪里的城市开放,哪里就能能吸引更多的资金、技术和人才,实现大发展。恩格斯当年在评价法国巴黎时,就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在这个城市里,欧洲的文明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在这里汇聚了整个欧洲历史的神经纤维,每隔一定的时间,从这里发出震动世界的电击。”我的理解,这里说的就是开放对一个城市的益处,从古希腊的雅典,近现代的伦敦、巴黎、纽约,到当代中国的广州、上海,莫不承开放之泽而蓬勃发展。

  芜湖的发展,也与开放息息相关。近代芜湖被辟为通商口岸后,大量西洋商品经过芜湖销往内地,大批外国洋行、公司进入芜湖,进出口货值最高曾达当年全国对外贸易的3.5%,成为长江通商巨埠之一。不过,那时的开放带来的只是畸形的发展,芜湖人只是比别的城市先睁开了眼晴看世界,芜湖的发展只能算是“黄水的发展”。这里是借用海军的一个概念,国际上把近岸防御型海军称为“黄水”海军,把近海游弋型海军称为“绿水海军”把有远洋作战能力的海军称为“蓝水”海军。 

      借用此说,芜湖经济现在可谓既“黄”又“绿”,同时还兼有部分“蓝”的特征。所谓“黄”的芜湖发展,是说芜湖的企业还以传统、封闭居多,多数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或加工层次不高。但总体上芜湖发展是处于“绿水经济”阶段,就是通过招商引资,有了与外部世界广泛联系的企业。现在世界500强就有32家在芜湖落户,有上市公司64家,汽车、水泥名扬海内外,芜湖已经成为中国大陆仅次于东莞的第二大空调生产基地,但是在发展的后劲上有一个弱点,就是依赖外需、依赖外部投资和外部经济环境变化,主导权不在自己手里。芜湖发展也有“蓝水”经济,如以奇瑞为代表的自主创新的汽车制造,以方特为代表的最先进的理念和技术的文化产业,但总的来说,芜湖发展总体上还是由“黄”而“绿”,并向“蓝”发展。

   在 “ 推进科学发展,实现率先崛起  ”中,形象地说,芜湖正在谋划新形式的“蓝水经济”,就是在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中,谋求与周边城市的互动,在竞争中激发创新、激发活力,建立互利共赢的格局,打造更健康、更协调的合作机制。作为长江逆流而上最后一个万吨级深水良港,芜湖拥有72.5公里的长江岸线优势,它的发展纵深已开始伸向长三角、珠三角,如宁宜城际铁路、皖赣线的电气化改造以及皖赣线的客运专线建设,未来芜湖到武汉、上海的行程将减少至2个小时,从芜湖的南陵县经京沪线到北京也只需要4个小时。还有宁铜铁路的电气化改造、芜湖到江苏高淳的高速公路,以及正在建设的芜申运河等,这些优势的增强将使芜湖“蓝水经济”发展的态势更加明显。

         实现芜湖科学发展,一要科学二要发展,不发展不科学。形势逼人,快进则兴、慢进则退、不进则汰,只要我们树立开拓创新、敢闯敢试、先行先试的观念,切实践行科学发展观,以开放的思维、开放的机制,创开放的事业,一个国内外先进制造业基地、长江中下游地区综合交通枢纽、宁汉之间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和滨江山水园林旅游的芜湖城市,将走向“蓝海”的更远更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