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发秩序演化中的局部遵同与整体多样效应
在演化博弈论的制度分析中,培顿·杨则将特定群体系统内部的成员在行为方式趋同或从众的现象,称为“吸同状态”(absorbing state)或“局部遵同效应”。
从认知进化和主体间性的视角来看,局部遵同效应的发生,与社会主体的群体性存在和策略互动是严格相关的。协调博弈中的自发秩序问题,从博弈论思路分析,具有明显得“策略互补性”。青木昌彦和奥野正宽(Aoki and Okuno-Fujiwara)指出,在社会主体互动的协调博弈中,博弈者之间存在明显的策略互补特征,即一方采取某一策略时,另一方会产生采用相同策略的激励。[1]交通博弈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而在另外的情形下,策略互补表现为“以牙还牙,以眼还眼”或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式。就自发秩序而言,策略互补的意义在于,只要一个群体内部在特定时期内大部分人都遵从某一习俗或惯例,那么每个人自觉遵从该习俗或惯例的个别激励就得以形成了。[2]以交通博弈为例,我们可以假定存在一个群体系统S,其中倾向靠左行驶的人口比例为p,倾向靠右行驶的人口比例为1-p。sÎ(0,1)表示该群体内部与靠左行驶的比率p相对应的单个人靠左行驶的最佳反应选择。这样我们可以在图7-1[3]中直观地对局部遵同效应给予描述。
图7-1中,a图显示了在具有纯粹行为一致性[4]的特定社会群体中,靠左行驶的人的比例p越大对该群体内每个人采用该策略的激励就越大,因此个人行车的最佳反应线(450线)向右上倾斜与策略互补性特征共同构成了“从众效应”的动力。在该图中A点作为临界值,表示采用特定行驶策略的比例为50%。当靠左行驶的比例p小于50%时,该类行为将迅速收缩,而最终的交通惯例均衡将在E点形成靠右行驶的惯例;而当靠左行驶的比例p大于50%时,该类行为将迅速趋于扩张,而最终的交通惯例均衡将在S点形成靠左行驶的惯例。因此,我们可以看出a图中只有E和S才是演化稳定的纳什均衡。尽管与临界值对应的N点也是一个纳什均衡,但它却不具有演化稳定性。因为在临界值(50%)处,只要行驶比例稍稍偏离临界值就会引发靠左或靠右行驶的交通惯例。
图7-1 局部遵同与整体多样效应
其次,与a图的纯粹的行为一致性相比,b图显示了在平缓的行为一致性或存在行为黏性[5]的条件下,每个人的策略选择都必须参考他人策略而不会单独做出,那么此时调整过程则会相对缓慢和复杂。也即在存在行为黏性的条件下,从众效应的作用会由于行为人彼此观望而出现相对时滞。换言之,在临界值50%两边,当靠左行驶的比例p小于50%时,该类行为将逐渐趋于收缩,而最终的交通惯例均衡将在E点形成靠右行驶的惯例;而当靠左行驶的比例p大于50%时,该类行为将逐渐趋于扩张,而最终的交通惯例均衡将在S点形成靠左行驶的惯例。因此,我们可以看出b图与a图一样,也只有E和S才是演化稳定的纳什均衡。而此时由于行为黏性,临界值对应的均衡点N同样不具有稳定性。b图中箭头所指的黑色曲线表示在平缓的行为一致性条件下,较强的趋同性和临界值效应将导致实际的博弈参与人的策略反应线变得更为陡峭,也即交通博弈规则的自组织过程可能缩短。
最后,c图显示了一个在分散的行为一致性[6]条件下,交通规则演化的自组织过程。分散的行为一致性由于存在群体内部成员的趋异偏好和行为黏性的共同作用,会导致行为一致性出现分化,并导致行为趋同和从众效应的规模缩小,也可能在同一群体内部出现多个行为收敛的局部均衡。从策略比例来看,在分散的行为一致性条件下,临界值效应将会消失,而行为遵同的转换点(即最佳反应线与实际反应线的交点)也将偏离先前的N点。与此对应,c图中的稳态均衡,此时将不会依据特定的靠左或靠右的比例占优,而位于两端的整体遵同的E点和S点,而是落在转换点所对应的A点,该点是在存在趋异偏好和行为黏性作用下的最终稳态均衡,但并不会对应单一明确的交通规则。
尽管我们借助上图解释了特定群体内部局部遵同的从众效应,但对于不同群体之间存在的多样性均衡问题也不应当给予回避(例如部分国家靠左行驶,而部分国家靠右行驶)。培顿·杨曾指出,在每个特定的群体系统内部,在任何给定的时间,尽管孤僻的、反常规的行为在特定的小概率上仍会发生,但群体成员的互动行为都很可能接近某个均衡,并使该均衡在秩序上表现为局部的习俗或惯例。而不同的群体系统则由于历史的或是偶然的原因,也可能在不同的惯例下有效运作。[7]该类历史或偶然的原因,可能在不同群体内部的文化差异中找到理由。如果严格按照自发秩序型构的无意识演化思路,那么只要不存在独裁(单个心智的参与)或是公共选择机制(集体理性的参与),那么在完全自发的随机博弈中,在存在趋异偏好和行为黏性的条件下,实际的交通惯例很可能是图c所描述的情形,而图a和图b的情形(以E和S点为均衡状态的结果)则只是有意识演化才能实现的理想结果。
[1] 参:青木昌彦与奥野正宽,《经济体制的比较制度分析》(中译本),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年,第17-23页。
[2] 参:韦森,《经济学与哲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80页。
[3] 其中图a选自韦森著作,同上第181页;图b和图c选自埃克哈特·施里特的著作《习俗与经济》(中译本),第二章。
[4] 纯粹的行为一致性表示,在互动行为中对任何一种行为的模仿或策略采用,都不存在较大交易费用或是噪声。换言之,处于社会博弈中的行为人只需要根据个人判断即可决定是否采取该策略,而不许参考他人的策略。
[5] 平缓的行为一致性或行为黏性是指,在考虑行为黏性的状态下,任何人在社会博弈中选择何种策略不仅取决于本人的判断,也取决于他人在该博弈中的策略选择。
[6] 分散的行为一致性是指,对于特定的群体成员而言,只具有较弱的行为一致性,并存在多样性的个人趋异偏好,这会导致从众效应的范围被缩减为该群体规模的一个部分,进而由于行为黏性和趋异偏好,会使得群体内部很难出现单一的演化稳定均衡。
[7] 参:培顿·杨,《个人策略与社会结构:制度的演化理论》(中译本),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8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