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福洪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 黄冈 438002)
[摘 要]:中国工业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了高职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任何发展都有软件与硬件两个方面,由于中国硬件建设不足,往往忽视了软件建设的重要性。高职院校,在发展与进步过程中,也存在忽视软的方面重视不够的问题。本文认为高职院校人的思想意识,需要现代化;行为需要职业化;教学软件需要标准化。
[关键词]:思想现代化 行为职业化 教学标准化
中国的高职院校,是中国高等教育最年轻的高教类型,它是目前高教中的弱势群体,也是最有希望的高等教育机构。中国“知识文化”教育,在短期内建成世界最强教育的可能性不大,而中国高职教育(“技术文化”教育),要建成世界大众化教育的典范,其可能性却比较高。提高高职教育能力的关键,不是校园硬件建设,而是高职院校的软件建设。
制约中国高职教育发展与进步的外因,是教育行政系统的管理、是政府的拨款多少、是高职院校的决策,内因是高职人的思想“现代化”、行为“职业化”、教学软件“标准化”。
一、高职人的思想现代化
人的现代化基本的和一般的标志——是人的思想觉悟、道德品质、文化水平和法律意识达到了相当的高度[1]。但是,在我们的高职院校里,现在是“民主与愚昧”、“文明与野蛮”、“繁华与落后”、“封建小农与工业规模化意识”同时并存。
现代化,是指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它包括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传统政治向现代政治、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传统单一知识教育向现代培养人才类型多样转变的历史过程及其变化[2]。
现代化,既发生在发达国家的社会变迁里,也存在于后进国家追赶先进水平的过程中。其中,第一次现代化指从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过程及其深刻变化,其主要特点是工业化、专业化、城市化、福利化、流动化、民主化、法治化、分化与整合、理性化、世俗化、大众传播和普及初等教育等;第二次现代化指从工业时代向知识时代、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的转变过程及其深刻变化,主要特点是知识化、分散化、网络化、全球化、创新化、个性化、多样化、生态化、信息化和普及高等教育等;第二次现代化不是人类历史的终结,将来还有新的发展[3]。
两次现代化是不同的发展范式,有不同的发展规律。在第一次现代化过程中,经济发展是第一位的,满足人类物质追求和经济安全。这个问题,在我国过去30年的改革开放得到了充分展示,也被13亿中国人民所接受。
我们把现代化完全理解成物质内涵,是错误的,当物质现代化达到一定水平之后,人的思想意识现代化,显得比物质更为重要,没有思想意识的现代化,物质现代化不可持续。中国正处在思想意识现代化跟不上物质现代化步伐的状态。中国大众化高等教育的主力军——高职院校自己的思想意识现代化,将直接影响和引导社会大众的思想意识现代化。
中国人的现代化,首先是普通劳动人口的现代化,普通大众的现代化靠职业教育的现代化。高职教育的普及率决定高等教育的普及程度。因此,高职院校人的现代化必须提前实现,没有高职人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国人的现代化。
高职人的思想意识现代化包括的主要内容有:
1、高职院校是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有四大职责:一是人才培养,二是科学研究,三是社会服务,四是文化引领。
2、高职院校是职业教育。高职教育“育人”职能是:一是传授劳动技艺,二是培育职业道德,三是谋得一份工作,四是夯实发展基础。
3、高职院校是“亚社会”。高职院校的人有三类:一是教师,二是行政管理,三是服务后勤。教师有四种:一是公共与基础课教师,二是专业课教育,三是行政兼职教师,四是实践指导教师。
4、高职院校的品质,是教师队伍整体教学能力决定的,核心是由专业教学水平决定;专业教学水平是由专业教师素质决定的,教师素质是由教学能力、职业能力、职业道德、科研水平决定;教师的学识起点的高低,科研能力的高低,基本上决定了学校品质提升可能达到的高度。
5、高职教学,靠教师实施。一个专业,只可能少数教学策划、指导教师是“双师型”素质教师,骨干教师是培养出来的具备一定“双职业能力”教师,其他教师是培养中的“双师结构”教师。其中的专业带头人的素质,是专业教学的“领头羊”与“天花板”。
6、高校,最忌“官本位”,学校要树立“师本位”。梅贻琦先生曾说过这样两句名言[4]:“与教授相比,校长并不重要,校长不过是率领职员给教授搬凳子椅子的人。”和“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
7、尊重学术、敬畏学术。学术,是指系统专门的学问,是对存在物及其规律的学科化论证,泛指高等教育和研究。目前的高职教育学术性不强、学术气氛不浓、学术活动得不到尊重、对学术行为无敬畏心理,是中国高职教育“不高等”的致命一伤。
学者,指在大学或高等学府中以研究为职业的人员,常常也是教师。学者通常都拥有高等学位。在美国,学者与教授几乎是同义词。在英国,根据不同的学术级别分为院士、讲师、高级讲师或助理教授及教授。
在学术界,不同的小组都有不同甚至互相冲突的目标。在当代学院,这些冲突十分普遍。学术争论本身,就是一种学术行为。
8、修养。“修养”一词原意包括修身养性、反省自新、陶冶品行和涵养道德。广义的修养是指人们政治、道德、学术以至技艺等方面进行的勤奋学习和涵养锻炼的功夫,以及经过长期努力达到的一种能力或思想品质;从狭义上看,修养通常是指思想品德修养。思想品德修养是以人的政治态度、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为基本内容的。 修养的本质如同人的性格,最终还是归结到道德情操上来。
9、宽容。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宽容的解释是:宽大有气量,不计较或不追究。宽容别人,也就是宽容自己;宽容就是忘却;宽容就是不计较;宽容就是潇洒;宽容是一种坚强;宽容就是忍耐;宽容需要技巧;宽容就是允许不同意见并存,存在都在其道理。
马克吐温说:“紫罗兰把它的香气留在那踩扁了它的脚踝上,这就是宽恕。” 君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高校,才思敏捷、冒风险的学者较多,他们常常想象力丰富,走到时代的前列,提出革命性的假说,追求真实、自由、怀有向权威挑战的强烈欲望。
10、高职院校管理是科学。管理,不管是“管教师”还是“管学生”,都需把人管“活”;管理,不是要别人听话、听自己的话,是要人做事,要人人想做事、会做事、做好事;制度不是限制人,而是引导人;“管理是管理现在,领导是领导未来”。
二、高职人的行为职业化
高职人的现代化,还不能满足高职教育的需要,其行为还要实现职业化。
职业,是人的存在形式,职业的“高、精、尖”程度,决定社会的现代化程度。职业化就是一种工作状态的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即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用合适的方式,说合适的话,做合适的事。使教职员工在知识、技能、观念、思维、态度、心理上符合职业规范和标准[5]。
职业化具体包含职业化素养、职业化行为规范和职业化技能三个部分内容[6]。
1、职业化素养。职业化素养主要指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心态等内容,也是职业化的中最根本的内容,如果我们把整个职业化比喻为一棵树,那么职业化素养则是这棵树的树根,美国最著名的《哈佛商业评论》评出了九条,即职业人应该遵循的职业道德:诚实、正直、守信、忠诚、公平、关心他人、尊重他人、追求卓越、承担责任。这些都是最基本的职业化素养。
高职院校工作人员职业化素养,应有强制性的约束力,职业化素养更多的体现教职员工的自律上,学校只能对所有的教职员工的职业化素养进行培养和引导,帮助教职员工在良好的氛围下逐渐形成良好的职业化素养。
2、职业化行为规范。职业化行为规范更多的体现在遵守教育行业和学校行为规范,包含职业化思想、职业化语言、职业化动作三个方面的内容,各个行业有各个行业的行为规范,每个单位有每个单位的行为规范,一个职业化程度高的员工,他能在进入某个行业的某个单位的较短时间内,严格按照行为规范来要求自己,使自己的思想、语言、动作符合自己的身份。
职业化行为规范更多的体现在做事情的章法上,而这些章法的来源,一是长期工作经验的积累形成的,二是在单位规章制度要求的,三是通过培训、学习来形成的。当我们进入一家单位,对单位的评判首先就是对单位员工所表现的行为规范的评判。通常,单位通过监督、激励、培训、示范来形成单位统一的员工行为规范。
3、职业化技能。职业化技能是学校教职员工对工作的一种胜任能力。职业化技能大致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职业资质,学历认证是最基础的职业资质,专科、本科、硕士、博士等等,通常就是进入某个行业某个级别的通行证,其次是资格认证,资格认证是职业、专业认证。高职院校的教师就是高校教师资格证。它是学校教职员工职业化最重要的认证。
但是在现实中,还有一种没有证书的认证,就是社会认证,社会认证通常就是你这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比如你是某个行业著名的专家,学者,即便你没有证书认证,但是社会承认你,这就代表着你在这个行业这个领域的资质。一般把这种认证称为头衔认证,往往社会认证、同行认证,比制度型资质认证更为重要,尤其是教师岗位,一个没有多少内涵资质的教授,不及一个被同行、社会认可的普通教师。
二是职业通用管理能力,虽然教师职业,一般都是个体劳动状态下进行,但每一个人,在学校都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必须与上司、下属、同事等交往,形成一系列的关系链,在这些关系链中,必然就产生了向上级的工作汇报、向下级的任务分配,以及同事之间的沟通、协作与配合,同时,一个教师还必须对自己进行有效管理,时间的管理、心态的管理、突发事件的处理等。这些通用的管理能力,是教师在生活和工作中间都必须具备的能力,通用能力的高低,在某中程度上也决定着教师实际工作能力高低,它与职业资质互为补充形成教师的实际工作能力,可以这么说,一个职业资质和通用管理能力都比较高的教师,他的整体职业工作能力就比较高。
一个职业化程度高的教师,他必将成为一个非常优秀的教师,一个团体职业化程度高的学校,它必将会成为一个社会评价好的学校。
学校,不仅仅只是强调管理的标准化、管理的制度化、管理的程序化、管理的人性化,教职员工职业化素养的高低,已经成为学校品质内涵的核心。
三、高职教学软件标准化
1937年抗日战争发生,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先迁至湖南长沙,组成长沙临时大学,同年10月25日开学。1938年4月又西迁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5月4日开始上课,至1946年5月4日结束,西南联大在滇整整8年[7]。
西南联大先租得蒙自海关、昆明大西门外昆华农业学校、拓东路迤西会馆等处为校舍,总办公处设在城内崇仁街46号,但仍不敷应用。1938年7月,学校以昆明市西北角城外荒地124亩为校址,修建新校舍。1939年4月,西南联大新校舍落成,有学生宿舍36栋,全是土墙茅草顶结构;教室、办公室、实验室56栋,为土墙铁皮顶结构;食堂2栋,图书馆1栋,为砖木结构[8]。
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西南联大培养出大批杰出人才。西南联大师生担任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共171人(学生92人),其中有杨振宁、李振道2人获得诺贝尔奖;赵九章、邓稼先等8人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黄昆、刘东生、叶笃正3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宋平、彭佩云等人成为国家领导人[9]。
抗日时期的西南联大,与当今21世纪的中国大学,在硬件上不可同日而语,笔者认为,高校的硬件设施,并不是高校品质的所在,相反,“贫寒出孝子,贫寒出人才。”苦难,能逼人成材。因此,高职院校不要一味地追求校舍的漂亮、现代与舒适,重要的是教育、教学的软件要升级换代。
高职院校教学软件升级与换代的核心内容是:
1、培养方案。即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是指让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技术、能力、道德、素质结构设计的蓝图。它是“融传授知识、训练技术、培养职业能力、提高道德与素质为一体”的设计图纸、课程体系与教学计划。人才培养模式中有: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方案、培养途径。
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的具体化、实践化形式;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中心环节;是人才培养的实施性计划。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高技能人才,应具备七项基础能力:(1)有益于社会、贡献于国家的能力;(2)学习的能力;(3)驾驭专业知识的能力;(4)不断实践的能力;(5)思辨和创新的能力;(6)团队的相处、沟通与合作能力;(7)信息的搜索和处理的能力。
职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方案包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文字说明部分、“各教学环节时间分配表”、“教学计划学时学分结构表”、“各学期课程总学分与周学时分配表”、“课程设置一览表”五个文件。
目前,我国非优质高职院校,大多没有完成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制作,更没有全国统一的标准。高职人才的规格参差不齐。
2、专业标准。专业标准,就是学科型教学中,我们所熟悉的“教学计划”。专业标准是高职教育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一般都是依据专业标准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标准包括十二大要素:(1)专业名,(2)专业所对应的行业、职业和岗位,(3)技能项目目录,(4)每项技能对应的课程名,(5)技能知识教学、实习、实验形式,(6)技能训练、熟练方式,(7)技能标准,(8)职业文化与道德课程,(9)考试、考核、成绩检测方法,(10)交叉通识(素质)课,(11)指导性教学实施方案,(12)需要说明的事项与附录。需要说明的事项包括:①专有名词解释;②参考文献与资料;③课程设计思想;④专业实验室说明;⑤表格说明;⑥教学实施方案说明;⑦国际技术标准与国家技术标准附录;⑧技术专利说明;⑨外文术语与专有名词附录;⑩课程标准制定的作者与参与的专家、教师、企业优秀工作者名单等。
在许多高职院校里,这样具体的、系统的专业标准文件,基本上没有。虽然国家没有统一制订出来,但高职院校教学不可或缺。
3、技能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规定:国家确定职业分类,对规定的职业制定职业技能标准,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我国1999年国家组织编制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它是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国家统计局联合组织编制的。使得我国的职业分类实践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也为高职教育内分类和专业分类奠定了分类基础。其核心还是给职业教育提供了技能标准。
职业标准,本应由国家统一制订,但国家没有标准的高职教育专业,高职院校就必须制定可行的高职标准。
我们的高职院校,一方面,没有按职业教育规范要求,实地调查出专业技能项目,而是仍然按学科体系列出学科课程名单,另一方面,没有给每一项专业技术与能力找到国家标准,更没有对没有国家标准的技能项目,制订出标准。
4、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国家规定课程设置、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时间安排的教育指导性文件。它是编写教材、实施教学与教学评价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1921年,当时的南京政府教育部颁发过《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此后,“课程标准”这一概念一直沿用至今,直到1952年,我国教育参照苏联模式,才改用“教学大纲”这一称谓。从性质来看,课程标准是国家教育基本的共同标准,它是面向所有同类学生的。因此,它的标准应当是所有同类学生无须经过特殊帮助、通过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就能达到的。它不仅是指课程内容标准,还涉及学生层面、教师层面以及教育政策三个层面的相关内容。
高职教育课程,是我国高等教育最新课程类别(行动导向课程),它是一种全新的课程体系。各类课程标准,制定成为普遍范式,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各优质高职院校,正在加大投入,开发适应高职教育、教学规律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它将为我国高职教育建立一个全新的课程模式。
5、教师队伍。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素质,决定一所学校的品质,教师的学识起点的高低,基本上决定了学校品质提升可能达到的高度。只有提高教师的职业能力,才能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而且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
在高职院校里,具有两种“职业能力”素质的教师,称为“双师型”素质教师。职业教育的职业导向、能力本位、情境教学,决定其把“职业能力”作为教师素质的必备要素之一。
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是既有大学教师职业能力,又有较强社会职业能力的教师。更具体地表述就是:大学本科以上毕业,具有大学教师资格和对应专业(指从事的社会职业实践和教学专业相对应)的“双职业能力”的人。高职院校要把所有教师培养成“双师型”教师,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只能一边培养,一边在企业和单位,选调这种具有“双职业能力”的人充当高职教师,而这种“复合型、双素质”人才十分难得,高职院校的社会吸引力与财力,一般不具备这样的实力。
目前,一个专业,只可能少数教学策划、指导教师是“双师型”素质教师,骨干教师是培养出来的具备一定“双职业能力”教师,其他教师是培养中的“双师结构”教师。
事实上,高职院校真正具有“双职业能力”的教师,并能策划、指导“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教师,极度缺乏。
我国的高职院校,若能靠自己的实力,实现人的思想意识现代化、行为职业化、教学软件标准化,踏踏实实地完成三个软的方面建设与升级,并达到一个相当的高度,着力中国的高职教育的能力,必将立于世界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强国之林。
2009-5-26
参考文献:
[1]解思忠,观念枷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9月.
[2][3]何传启等,中国现代化报告概要(2001~2007)[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
[4]梅贻琦,大学一解,《清华学报》第十三卷第一期(1941年4月).
[5]尤小立,大学面临“职业化”的时代挑战[N],科学时报·大学周刊,2008年7月8日.
[7][8][9]郭建荣,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图史,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7年1月.
作者简介:柴福洪, 男, (1957年5月-- ), 湖北蕲春人,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高教研究所研究员、所长。
研究方向:高职教育、公共经济。
联系方式:电话:0713-8348688 传真:0713-8345265
地 址:湖北省黄冈市黄州区南湖桃园街109号 邮编:438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