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长长的走道,校内网、猫扑网、开心网、DONEWS的办公间就分布在走道的两边,每个工作间如同一个小公司,办公桌有致地隔开,所有的员工都在忙碌地工作着。走道的墙上贴着各种带点DIY的资讯、活动照片、团队荣誉以及公司通知,让人一看便能感觉到这是一家朝气蓬勃富有活力的公司。
走道的尽头,在角落一间屋子的门上贴着巴掌大的一张白纸,纸上歪歪斜斜地写着六个还比较方正的大字:“活雷锋”“纸老虎”,这便是千橡集团董事长兼CEO陈一舟的办公室.。他可能是千橡公司里最悠闲的一个人,没事的时候就待在办公室里换上拖鞋,在校内上写写日志,看看好友。顺便“视察工作”。
这样的日子得益于去年被媒体沸沸扬扬报道一番的从软银孙正义那里融到的4.3亿美元。2008年4月,千橡集团宣布完成4.3亿美元战略融资,除了来自日本软银4亿美元的投资外,还有Joho Capital和SBI的战略投资。交易完成后,软银持有千橡35%的股份。去年年底在软银资金到位1.3亿美元时,陈一舟就向媒体透露:“我们一辈子都不用再融资了”。
融到这笔钱之后,千橡集团迟迟没有动作,到现在为止陈一舟只做了两件事情,一是去年年底,买下了开心的域名做了一回“山寨主”;二是从二级市场上买下了艺龙网23.7%的流通股本。
结合着陈一舟悲观的互联网过冬论,这样的动作透露出的意思便是:在还将持续的经济危机中,千橡集团已经准备好了粮食,开始过冬了。因此,陈一舟也能经常悠闲地穿着拖鞋在办公室里待整整一下午。
在红海和泡沫中FOCUS
陈一舟的悠闲并不是真正的悠闲,充其量只能算是清闲。融资后的千橡集团没有再去并购其他的网络公司,陈一舟的过冬论确实很悲观。他说,现在的经济形式仅仅相当于冬天来临之前11月的天气。
经济危机袭来,整个互联网广告下降不少,而千橡今年第一个季度的广告额比去年同期有所增长,原因在于同样互联网广告,千橡给出的单价是大的门户网站的1/10。
尽管千橡的广告收入让陈一舟颇为欣慰,他也自称虽然赚的钱与上市公司无法比,但是也称得上小康水平。但一向论调悲观的陈一舟依然表现得有些忧心忡忡。他在校内网上经常更新的状态近期就两次提到“红海游泳”、“在红海和泡沫中艰难前行”。
目前国内SNS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而近期腾讯也开始频繁试水SNS市场,在腾讯最新推出的QQ2009beta版中,就特别强化了QQ“SNS”功能。这让陈一舟倍感压力:“腾讯有庞大的QQ群存在,此后国内其他SNS网站的日子也不会太好过”。回想起千橡并购校内网时SNS完全是一片蓝海,陈一舟有些无奈地调侃:“我们现在和大公司比起来还是一家小公司,稍不注意就会被人捏死。”
不过,陈一舟的悲观和担忧一直在战略层面,可谓生于忧患。现实中陈一舟经常爽朗地笑着。他说:“我已经把最不好的结局都想出来了,以后怎样也都会比最坏的结果好吧!呵呵。”其实,校内网已经占领了多数国内大学生市场,在开心网低调上线后,千橡完成了受众在大学生和白领人群的明确定位,完全有着专业的竞争优势。
陈一舟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只是怎样专注地去服务千橡的用户,怎样去为用户提供更为全面的服务,开发更多的市场盈利点。服务于年轻化的受众人群,千橡集团的员工也都是十分年轻的,陈一舟在他们中间也像一个大哥哥,拥有年轻的心态。他会经常在自己的校内账户上发表日志,回复留言,上传照片,更新状态。他的员工和朋友经常也会给他留言,对他的言论进行一番评论。前一段时间陈一舟校内上有个签名:“我的三字经:Focus, focus, focus.”
聚焦,专注,陈一舟解释自己的“三字经”:“我们不会再乱花钱了,现在最主要的就是在社区基础上打造我们的核心竞争力。”
社区概念上的扩张,陈一舟是个狠角色。校内网注重的是实际上的沟通与交流,而娱乐互动的功能略显的单薄。正逢程炳皓的开心网在SNS异军突起,在白领人群中异常火爆,这让陈一舟为千橡找到了新的功能增长点。于是他买下kaixin的域名并且低调上线,与开心网争锋相对。一时间千橡开心网对kaixin001的克隆成为了人们讨论的热点。陈一舟顿时也备受争议。有人说他是盗版之王,有人说他钱多的在浪费,有人说千橡是在SNS业务上发展遇到了瓶颈,盈利模式没有找到真正的增长点的一种尝试,甚至有很多人不屑地抵制千橡开心网,称其为山寨版开心网。陈一舟对此没有太多回应,只是用了一个类似的例子将自己从争议的漩涡中解脱出来,他略带调侃地说:“百度也是山寨搜索”。
两个开心网之间的对峙还没有结束,陈一舟又一次在互联网业界引出了大风波。今年年初,千橡互动宣布以1850万美元收购艺龙网23.7%的流通股本,这一担生意招来更多的猜测,陈一舟是想借壳上市?还是背后软银孙正义在打着自己的如意算盘?
其实在陈一舟看来这只是千橡很小的一笔操作,事情也远没有人们议论的那么复杂。他只是觉得千橡的用户已经到了需要一种在线旅游服务的时刻。“校内和开心的用户是一群大学生和年轻白领,教育程度比较高,收入也比较高,这个阶段正是他们形成出行和商旅习惯的关键时期,而我们在线旅游的服务还没有开始,我们正好可以向他们推出这种服务。”其实早在两年以前陈一舟就提出“社会化电子商务”,是指一群真实身份的人互相认识,他们之间相互推荐各种商品或者服务。
为用户提供更全面的服务,也能为千橡增加一个变现的渠道,陈一舟其实也不像业界所说的那样赚钱能力很差。相反,广告、增值服务、网络游戏和电子商务,他都已经开始了全面试水。
这次收购艺龙股票,是陈一舟颇为得意的一笔买卖。他觉得艺龙目前的股价被严重低估:“艺龙目前的市值只有携程的1/30,营业额却是携程的1/4,被低估10倍,所以千橡在去年二三季度的时候就决定收购艺龙的股票。再者在7块钱以下的价格收购艺龙的股票,我们要亏也亏不到哪去,这样尝试的成本我们是可以承受的。”虽然还是在为网站盈利做探索式的尝试,但陈一舟倒像是一个老谋深算的资本家:“我们在赚钱的方式上已经没有必要去创新了,只在细节上做好就对了。”
对艺龙股票的收购,业内也有很多人看好,有人说这是“赚钱能力不行的陈一舟要把融资能力很行的陈一舟融来的钱拿来赚钱了”。但陈一舟觉得自己并非赚钱能力不行:“互联网企业多数人都是不赚钱的。我们也积极的去尝试,但钱够花,所以心态不是很急,我们靠广告、增值业务等传统的的方式已经赚钱了。现在只想把产品做好一些,让用户的粘性更大一些。”
在WEB2.0网站的盈利模式还不够明晰的情况下,陈一舟被成为互联网界的资本玩家,因为他似乎总是很容易就从资本市场上得到风投的青睐,花着风投的钱,做着自己的事。但陈一舟却觉得自己并不是融资能力很强,他将这样的能力归结为五个原因,一是遇上猪都能飞上天的好时代,;二是经历过惨痛的教训,吃过苦;三是犯过错误,有过经验;四是自己曾经做过公司,让别人赚到过钱;五是现在千橡集团在国内2.0互联网中算是比较有规模的企业了。
手痒时代的惨痛教训
虽然电子商务与SNS的结合还处于尝试阶段,是陈一舟在电子商务领域的第一个尝试:“现在我们都不知道它是否是work的。”但陈一舟终于走上了“专业化”的道路,这样的道路归功于千橡过去一段痛苦的扩张经历,那段日子陈一舟归结为有钱就手痒的时代。
陈一舟在业界的名声不算十分如雷贯耳,但确实称的上是一代枭雄,陈一舟运作千橡互动的方式几乎全是通过资本手段得来的,从初创千橡时他东凑西借的30万美金,到如今千橡市值10亿,他也因此被称为“资本玩家”,“并购狂人”。
初创千橡之际,在美国创业失败的陈一舟凑了30万美金从美国回国创业,其中有8万美金是他在美国千辛万苦从一个投资人那里融来的。他约了这个投资人无数次,却总共换来8次吃早餐的机会。终于在第8顿早餐时,投资人同意给他8万美金,或许并不是被他的项目打动,而是被他的诚意所感动。
于是陈一舟带着30万美金回国创业,虽然经过了Chinaren和美国创业这两次大的挫折,但陈一舟依然保持着创业的激情与心态。正如他曾所说的,创业会让人上瘾。于是千橡互动在仅有30万美金启动资金的艰苦条件下启动了。他为公司起名“千橡”的原因是橡树生命比较强,扩展的力量比较强。“你可以把千橡看成是一只非常饥渴的哺乳类动物。”陈一舟说。
饥渴一词,成了陈一舟企业扩张欲望的代名词,千橡公司自推出DUDU之后,后续旗下一系列网站都是通过并购得来的。陈一舟曾经说过,前无古人的创造是非常难的,成功率很低。它只适合两种人,一种是非常年轻的人,青春还长,不怕失败。还有一种就是成功了N次的人,他有很多钱,无所谓再多成功或者失败一次。而他自己是还没有获得成功,却年纪又不小了,只能做风险可控的事情。而收购就是最好的办法。于是橡最初刚拿到投资时,陈一舟曾用“stay hungry,stay foolish(保持饥渴,保持执着)”作为电子邮件的签名档,
饥渴,同时也成了千橡公司最初状态的定义。拿到第一笔钱完成猫扑的收购之后,陈一舟并未裹足不前,开始了一系列令人咋舌的资本运作。魔兽世界中国网、UUme、5Q校园网、DoNews,有媒体说:“此时的千橡成了一个疯狂扩张的机器。”当时腰包鼓鼓的陈一舟接二连三地收购了一批Web2.0网站,试图搭建起一个集聚所有Web2.0精华的“千橡矩阵”,但这个矩阵却似乎显得没有规律,从2006年7月起,由于运营商突然收紧的政策,其中多以SP业务赚钱的2.0网站的利润像水蒸气一样快速蒸发。
陈一舟开始紧张起来,贪婪过后便是恐惧,他开始思考,千橡矩阵到底应该是怎么样的?1+1在好的职业经理人手里,会算出大于2的好成绩。但在陈一舟手中,所有的网站的同时运作似乎让他措手不及。这并不是简单的1+1=2的问题,而是摊子散乱无法凝聚的结果。
害怕重蹈覆辙当年做Chinaren时“钱烧完”被迫出售的那一幕,陈一舟决定“撤退”,尽管很多新业务才刚刚开始。留下的网站必须要能建立起竞争壁垒,并且能很快获得盈利。于是2006年下半年,陈一舟几乎每天一大早就去泳池游泳,他把自己浸泡在冰冷的水里,逼着自己想今天要关哪个业务明天要砍哪个成本。千橡高层几乎天天开会讨论哪块核心业务应该砍掉。“我游了整整半年,减肥减了20斤。”现在有些发福的陈一舟回忆道。
2006年年底,千橡把总部从位于北京CBD核心区的中国人寿大厦迁到了现在的静安中心,租金只有原先的1/3。在这场为期半年,陈自称“大伤元气”的结构性调整完成后,千橡的视频业务、renren.com\客户端软件部门整个裁掉,猫扑门户从100多人变成20多人的小规模。高峰时期1,400人的千橡减员过半。
陈一舟现在回忆起来那段忍痛裁员闭关业务的经历依然感觉心中纠结:“一个公司扩张的时候很爽,收缩的时候很负罪,砍成本、裁员的过程太痛苦了。我再也不想裁员了。这个痛苦是我这辈子最大的痛苦之一。”
也正是那段不堪回首的经历,现在有人想让陈一舟分享一下千橡运作之道的时候,陈一舟都心有余悸地表示自己不是企业运作方面的能手。
当时对于千橡的窘境,有人这样总结:“中国互联网历史上最大规模风投+资本市场上最热门概念=关于创业你所应知的一切教训”。
陈一舟也在日志里自问:“如何才能做个完人?”但最终的答案却是:“没有后悔药吃,做完人不可能。”这才是陈一舟,一个敢作敢为,不畏失败的CEO.
回想起那段岁月,陈一舟确实没有后悔,或者是比起后悔来说,更多的是心痛:“那时千橡的发展呈现非理性的扩张,我们在那段历史上有钱了就手痒,所以才犯下这样的大错。”但他认为一个企业家在成长的道路上,有很多错误是不可避免的,只有犯了错误,吃了亏,在以后的工作中才能尽可能少地犯错:“中国的企业家里面,基本上现在混得好的都吃过亏,甚至是生死存亡的大亏。”陈一舟扳着指头一个个数,张朝阳、丁磊、马化腾、陈天桥、史玉柱等等。
“有过濒死体验的公司,才会有大成就。”陈一舟感叹道:“我们有过这样的经验,chinaren当年如果没有卖掉,就会死掉。”
大胆的创业“瘾君子”
说到Chinaren, 这正是让陈一舟名镇四海的网站。在2000年9月4日搜狐以400万股股票收购Chinaren之前,这个初具规模的社区网站就是属于陈一舟和他的两位朋友的。
1990年,就读于武汉大学物理系三年级的陈一舟随全家移民去了美国,之后他进入了特拉华州纽瓦克市的特拉华大学,但不久就认为他从事已经体系化的物理并不完全符合自己的愿望,于是转学到麻省理工学院学机械工程。在那里他认识了当时已经小有名气的张朝阳:“张朝阳和我在麻省有过一年的重合……当时张朝阳在中国学生中很有名,很富有,开敞篷车。那时手机比较少,但他就有一部。我们见过两三面,算是认识。”
在获得硕士学位后,陈一舟进入美国阿尔泰工业公司工作,该公司创办于1929年,是一家为电力、通讯和建筑行业提供相关设备和服务的企业。陈一舟最初时主管呀走地区技术工作,后升任主管北亚区事务。在此期间,他获得了1997年阿尔泰克公司总裁将。
但陈一舟认为自己将遭遇到职业的天花板,于是1997年到斯坦福大学商学院攻读MBA及电机工程双硕士学位。我们知道斯坦福和硅谷密切相关,这一阶段正是“酋长”杨致远与雅虎吸引全球目光的时候,无疑对陈一舟也有了启发。但是更为重要的是,他结识了之后的合作伙伴,周云帆和杨宁。
周云帆、杨宁也是1997年进入斯坦福电机工程系的中国学生。周云帆在斯坦福发起了“中国希望工程——1998北美爱心行动”,联合美国各大高校的中国学生学生会,宣传中国的希望工程。陈一舟当时在帮忙,而杨宁负责建立活动的宣传网站。活动中,三人渐渐熟识了。
同时,陈一舟还在股票市场上操持着Healtheon.com的股票,在十几美元的时候买入的。起初看中的是这家医疗网站的发展前景与医疗行业在美国的地位。当时正赶上美国的网络股初显锋芒的时候,后来这支股票疯涨到了120美元。这也让轻松就从网络股赚了十万美金的陈一种看中了互联网迅速聚敛财富的巨大能量。
1999年初,陈一舟在斯坦福发起了一个“中国互联网研讨会”,每隔两三个星期把一些志同道合的中国留学生聚在一起,大家一边吃着比萨饼,一边畅谈对于国内因特网业务发展的看法,当然这其中少不了周云帆和杨宁。这样聚会了四五次以后三个人彼此都感觉不错,是一个团队的样子,就准备一起做一些事情。目标自然是能带来巨大财富的Internet。
于是在三人的商量分析之后,确定了做网站。对于网站的内容,当时他们面临几个选择。干过传统行业的陈一舟打算做个二手机械设备的拍卖网站,在美国这是个价值上百亿美元的市场,而在当时还没有网站具体做这件事。而精通技术与编程的杨宁的想法是做一个网络安全类的网站。周云帆则要做中国的Amazon.com(亚马逊书店)。 但Amazon模式和网络安全网站都先后被否决掉了,理由是中国的配送体系还很不完善,做网上书店投入太大,而网络安全网站则很难收费。至于拍卖网站最后也被放弃。就在陈一舟三人为网站的内容而迷惘的时候,一个叫GeoCities.com的网站引起了他们的注意。
GeoCities.com是当时美国最早的虚拟社区网站之一,它的赚钱方法是免费为电脑用户建立他们自己的网页,作为回报,用户必须同意在自己的站点显示GeoCities 卖给厂商的标题广告。仅此一项,GeoCities在1997年就收入了460万美元。1998年3月,GeoCities的访问人次达到1470万,名列全美排行榜第七位。同年8月GeoCities在Nasdaq上市,市值很快超过了10亿美元,震动了美国网络界。1999年,Yahoo!以数十亿美元收购了GeoCities及350万会员。
GeoCities的成功让陈一舟三人看到了希望。“在未来的中国增值最快的是Consumer(消费者)。只要能够牢牢控制住用户,实际上就控制住了卖家的Channel(渠道),就会成为广告商的过江之楫。”陈一舟如此分析:“在目前开展电子商务仍有许多障碍的时候,虚拟社区按兴趣爱好分好类的用户就是未来电子商务最坚实的基础。”
ChinaRen的项目创意就这样诞生了。三人完善了他们的商业计划书,然后延Sandhill街一家家拜访风险投资商,没有多久就拿到了风投,于是1999年5月的时候回国创办ChinaRen,公司的名字则叫沙岭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无疑,沙岭对应了Sandhill。
ChinaRen口号是“建造全球最大的华人虚拟社区”。陈一舟任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周云帆任首席运营官和首席财务官,杨宁则担任首席技术官。网站定位在18到24岁的在校大学生,理由也很简单,一方面这是当时网络用户最集中的群体,另一方面,虽然这一群体暂时还缺乏消费能力,但是今后却会成为消费的主力。
围绕虚拟社区,强调技术的ChinaRen随后推出了:主页、游戏、邮件、日志,并且用户只需要一次注册,即可以使用多种功能。更为突出的是校友录,这也是今天社交网络最初的应用。
一时间ChinaRen也做足了“烧钱”的功课,1999年11月包装轮回乐队,12月举办“高校旋风行动”,2000年1月赞助“东京攻略”上海首映式以标志进入上海市场,3月开始赞助中国大学生登山队攀登珠穆朗玛峰。终于到3月28日的时候注册用户突破了100万。
但花钱容易赚钱难,初具规模的ChinaRen在一系列大张旗鼓的挥霍后却面临着资金短缺的问题。一年多的时间,1000多万美元就被烧光了。此时ChinaRen以被搜狐觊觎已久,在剩下的资金只能维持一个月的时候,三人只好割爱将ChinaRen卖给了搜狐。于是 2000年9月14日搜狐在香港宣布,以400万股股票收购ChinaRen,当时的价值约3000万美元。和周云帆、杨宁一样,陈一舟也分到了搜狐的股份,约44万股,任资深副总裁。
虽然有着资深副总裁的名衔,。但当时的情形明显已如陈一舟后来所说的,那场赌局上他们三个没有任何互联网创业经验的年轻人输光了,都被清出了场。由于当时搜狐董事会对管理层限制很多,搜狐的业务发展也并不是很顺利,陈一舟也逐渐感到了一些失望。
于是在周云帆、杨宁卖光了搜狐的股份离开之后,陈一舟也卖了一些股份离开了搜狐,再次去美国寻找新的创业机会。
由于之前了解过美国当时很火的光通讯,并且在那里认识几个想创业的工程师朋友,在和他们交往的过程中,陈一舟认识到那是可以赚钱的大买卖,美国到处充满着机会。于是只去过三次达拉斯的陈一舟就信心满满地飞往美国达拉斯追赶光通讯的风潮。
但事实证明这次冲动的选择无疑是错误的。陈一舟风风火火地加入了光通讯的创业队伍,陈一舟邀了一帮同学、朋友,开起一家新公司,从美国得州大学一位教授手里,买回一项网络加速器的专利,做IP电话产品。眼看要做起市场,“9·11”事件却不期而至,美国经济很快出现连锁反应,企业不敢投资,工业设备根本卖不出去,再次经历了全球“泡沫经济”,陈一舟的此次短平快的创业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后来提到这段经历,陈一舟总是有些后悔地说:“一个我一点也不了解的行业,一个我完全陌生的城市,只是一时冲动就杀过去了,失败是必然的。我后来觉得这是一个现象,就是当人情绪比较激动的时候,往往会做一些不太理性的事情。我想这种事情我以后再也不会干了。这种事情我一辈子都不会再做了。”
2.0江湖中的极客一族
第一次创业以经验不足导致资金短缺而被迫退出,第二次创业因为冲动大胆而做了不了解的事情最终导致失败,创业的江湖让陈一舟饱受教训,也给了陈一舟充足的经验。陈一舟从喜欢冲动的情绪中解脱出来,变得更加沉稳,更加理性。陈一舟从来没有抱怨过什么,反而,他非常感谢创业带给他的这一切,他说:“创业过程中人总是要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才会变得理性,总是要跌倒好几次才能走得更加稳健,我要感谢我的那些失败的经历,还趁我在年轻的时候都经历过,所以以后的道路可能会走的比较平坦一些,犯过的错误会经常提醒着我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而且失败对于陈一舟来说,似乎使他越挫越勇,不服输与乐观的生活态度让陈一舟又重新开始,踏上了第三次创业的道路。也正是不畏失败,今年正好不惑之年的陈一舟拥有了估值十亿多的千橡互动。
如今,在全国各所大学校园里,大学生们有个必备的交流网站,就是校内网;有个广为流传的网游,就是魔兽中国。国内时尚前卫的年轻人有个必上的网站,就是猫扑网。都市白领工作闲暇之余有个固定的乐趣就是去开心网上去买卖好友、抢车位……
陈一舟将千橡互动做成了中国WEB2.0网站的一面旗帜。而此时的千橡,才真正在一定意义完成了“千橡矩阵”。
有人觉得陈一舟有些笨,吃过这么多亏。最先进入国内SNS领域却到如今此领域已经成了红海还未为千橡摸索出一条明晰的盈利道路。但千橡效仿的美国FACEBOOK如今也未能明确其盈利点与行之有效的盈利道路。
陈一舟的探索却走在WEB2.0的前列,靠传统的广告与增值业务实现盈利,互动游戏的市场也在争议中铺开,即将引入电子商务在SNS的尝试,其实经验丰富的陈一舟已经找到了在社区基础上的各种盈利方式,并开始专注地将它们聚合在千橡矩阵图中。之前所有失败的经验成就了一个聪明的陈一舟。“我们惟一的优势不是钱,也不是人,而是身上的伤疤比别人多几个”,陈一舟曾这样说过。
或许可以这么说:千橡的成功是陈一舟用惨痛的失败经历换来的。自1999年第一次创业起,他经历了4次规模不等的市场泡沫:2000年互联网泡沫、2002年美国光通讯泡沫、2006年中国SP泡沫和近期的Web2.0泡沫。
最近陈一舟有些焦虑,因为近期的WEB2.0泡沫已经使SNS成为一片红海。无数类似校内网的交友网站和类似开心网的小游戏网站瞬间崛起,让陈一舟最为担心的就是马化腾在腾讯上也推出了各种社区化的功能,庞大的QQ群基础为腾讯在社区网站的发展上提供了一种强势力量。要不是陈一舟去年用抄袭kaixin001.com的手段推出kaixin.com闹得满城风雨,让所有人注意到这块肥肉,或许娱乐社区功能在互联网上的发展速度远没有这么快。
不过,陈一舟坚信十年的社区经验让千橡具备无法比拟的专业优势,他将专注、聚焦变为自己的座右铭写在校内的签名上。时刻提醒自己要做个聪明人,走每一步都要谨慎小心,不再犯错误。他的聪明之处还在于他的用人标准——他定义下的聪明人——极客。
因此一时间“极客”一词成了千橡公司最时髦的流行语。有员工在陈一舟的博客上留言:“全民皆极客”。极客在我们的概念中不多见,应该是喜欢制造和挑战极限的人。陈一舟的定义中,极客是一种聪明人。他在自己的日志中写道:“要想成为极客,所面对的系统必须足够复杂,否则那个工作就不需要极客了。心理学, 成功学, 市场学, 历史, 文化, 社会学,人类学,都要精通,才有可能建立复杂而有效的模型,才有可能做好这个工作。所以好的人事和销售一定也是极客。我们把这种叫极客文化。要想成为极客,首先要求能够在脑子里给事物建立模型。所以我们要招聪明人。同时要有足够的上进心,不断的学习相关知识, 把客观世界的模型建立得更加精准和可靠。学习是向老同志学习,向书本学习,同时自己钻研。”
陈一舟无疑是千橡互动的极客大哥。他校内网上的日志关注面极广,从物理学家最新发现到美国经济走势与失业率,从迪拜建筑到生活娱乐与人类进化图……他在校内网上与同事进行沟通,并将同事称为同学,意思就是一起学习,一起进步,一起打造着千橡的极客文化。
在他的校内账户上,陈一舟将千橡几名“骨干同学”加为特别好友,并为这几个人添加了简短的英文说明:许朝军“think the hardest problem”,刘韧“write the best 文章”,刘健“creat and tell the best jokes”……其中最诙谐说明下的刘健是陈一舟在斯坦福时候的师弟,陈一舟曾经把自己的车以6000美元卖给刘健,结果在随后的半年里,刘健花了不止6000美元用来修理那辆破车。如今,又被陈一舟忽悠来成了千橡的副总裁兼COO。
千橡公司文化氛围就像WEB2.0一样活跃、互动,陈一舟想打造的极客文化让整个千橡上下无不热血沸腾,学习、思考、敏锐、专注、做聪明人的风气在一群年轻人之间流传开来,这种公司文化,正是聪明人陈一舟的风格的体现。
极客并不是指走极端,他们会以另外的方式挑战极限,以一种聪明的方法制造极限。当时校内进行推广的时候,陈一舟就以一种“鸡腿诱惑”的方式打开了大学生市场:“当时我们的推广团队去大学生中间做调查,大学生一致认为鸡腿好。”于是,千橡给每一个喜欢鸡腿的大学生送了一个大约5块钱的鸡腿,交换条件就是拿到鸡腿的大学生要先免费注册一个校内网的账户。5块钱买一个用户,成本之低,效果之好,一时间成了优秀的营销案例。但此次推广并没有让陈一舟显得十分兴奋:“互联网主要靠产品,推广是其次。我们现在很少推广。口碑传播比较重要,如果每个用户都花钱去做推广的话,我们会花掉很多钱。”
或许吃亏会让人变得聪明,现在的陈一舟是个当之无愧的极客。他时刻保持着敏锐的进取心与判断力:“一个公司的价值如果有极限的话往往在它的创始人身上,千橡有一些能够成为大公司的DNA,我们对互联网新的东西比较敏感,员工都很优秀,需要钱的时候也及时能够找到钱。但现在我们这个行当全是红海,2.0全是红海,所以你有潜力也得去奋斗。所以对我们来说,我们需要好的运气,更需要保持专注,把我们有限的管理的带宽放到适合我们做的事情上面去。”在红海和泡沫中前进,陈一舟说虽然短期来说自己有些悲观,但是长期来讲是非常乐观的。
保持着艰苦奋斗的精神,保持着对竞争对手的警觉,正如陈一舟鼓励千橡的管理层,放松的时候多玩玩一种名为德州扑克的游戏,德州扑克又名得克萨斯扑克,游戏基本规则是从底牌和公共牌中选出最大的5张,组成“成手牌”,与其他玩家比较,牌型最大的玩家胜出。现在在开心网上德州扑克已经成为一个比较热门的小游戏。
陈一舟闲暇的时候经常玩这个游戏,在他看来德州扑克精神是“斯巴达精神+巴菲特精神”,既有以小搏大的勇猛,又有审时度势的精明:“这种游戏要玩得好,除了手气之外,技术更重要。 因为不光要看自己的牌,还要猜别人的牌好不好,有些老手会装有好牌,使这个游戏很复杂。游戏到最后,赌注会自动提高,和商业竞争一样。没有足够资金的将被自动洗掉。”陈一舟有一篇日志名为《CEO最重要的三个任务》,第一条就是:“持续打德州扑克,看市场每年给我们发的牌。 牌不好,过; 牌较好,看牌;牌很好,all-in。”
其实,极客也存在着狡猾的一面。陈一舟就曾被人指说“不厚道”。除了推出“山寨版”开心网和卖给刘健一辆需要花费与比买假还高很多的维修费的破车之外,这里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关于搜狐股票的故事。
搜狐收购ChinaRen时,给陈一舟、周云帆和杨宁每人大约四五十万的搜狐股份,当时每股市值为1美元/股。在周云帆和杨宁离开搜狐之前,曾电话通知陈一舟准备出手所持搜狐股票。“我当时就说,行啊,我跟你们一块卖吧。”陈一舟回忆道:“我们在一起卖掉很多,记得我自己一天就卖掉了十几万股。”于是周云帆和杨宁将所持股票全部抛出,出手时仍为1美元/股,而陈一舟却特意保留了一部分,在后来涨到每股30美元的时候才出手。对于“留后手”这一问题,陈半开玩笑地解释道:“我在当时对搜狐的判断和他俩不太一样。”他说,“在打算离开一个地方的时候,人们对它的判断比较容易偏向负面。我离开搜狐时候判断相对来说比较客观。”
说陈一舟“留后手”,不如说陈一舟确实有着慧眼识股票的能力,并能坚持自己的判断。这从他早年读书时候买的那只医疗网站Healtheon.com的股票就可略窥一斑。
2004年6月,陈一舟曾经投资购买过腾讯母公司MIH的股票,“在他们上市前,我给曾李青打电话,希望能够认购一些腾讯的股票。”陈一舟回忆:“但他告诉我,投资人太多了,小股东轮不上。于是我就购买腾讯母公司MIH的股票。”随着腾讯的成功上市,陈一舟手中的这些股票也水涨船高,“翻了10倍”。
而在昔日伙伴周云帆和杨宁创建的空中网2004年8、9月间跌破6美元的时候,陈一舟又“趁火打劫”,并在9美元多的时候全部卖出,小赚一笔。
建造最好的SNS
“不厚道”的陈一舟以各种方式阐释着自己的“极客”文化,他在公司里和蔼亲切,经常穿着拖鞋在办公室里与员工在校内上开开玩笑、分享好的文章;经常穿着肚子部位有点紧的衬衣在公司里晃悠晃悠,与他的“同学们”交流交流。陈一舟在千橡更像是一个大哥哥,可敬,可爱,带领着一群有梦想的年轻人去追梦。
校内网上,陈一舟的页面上流淌着“love is blue”这首歌,个人资料兴趣爱好那一栏由:”Build the best SNS service in China。”变为“Build the best SNS service on the earth.”。还养着一只名叫“james”的小公狗。看着他的校内页面,无法让人联想到它的主人会是一个经历过许多磨难与挫折,有着巨大财富与复杂商业关系,已到不惑之年的CEO,而是让人感觉到这是一个怀揣梦想的大男孩,会因自己喜欢的网站一时无法正常登录而留言“遇到问题请解决”,会在自己的网站上与好友分享最喜欢的书籍与电影……
这就是陈一舟,价值10亿的千橡互动的董事长。他正在朝着他的梦想前进着:做全世界最好的SNS。创业的路还没有走完,他依然在努力:“成功真的不容易。心态一定要好!一旦认为成功很容易了,那肯定不会成功。相反如果你认为做成功一件事情很难了,你就会反思,到底我该做什么。你会以一种姿态比较低的方式去努力,那么你才有可能会成功。”
可能这些体验在陈一舟做ChianRen和光通讯的时候是不曾有过的。它来自于经验与挫折。千橡终于向着专业化的道路发展了,有了迅速扩张那次教训,陈一舟以低姿态运作着整个“千橡矩阵”。但他的运作方式依然不排除“收购”:“ 收购只是让我们做些和谐事情更快一些。收购是个战术问题,而不是个战略问题。最重要的决定是那些事情可以做,那些事情不能做。”
对于千橡以后的路子,陈一舟给自己办公室的门上贴下了两道禁令:“活雷锋、纸老虎”意思在于时刻提醒着自己:不要像活雷锋一样收购了与自己核心业务不相匹配的网站而导致千橡的亏损。不要像纸老虎一样只有雄伟的计划而缺少行动和执行力,不做纸上谈兵的事情。
近些日子,陈一舟将这两个词后,多加了一个“老好人”。估计是自从他融了4.3亿之后,很多人因想帮他一起花钱而给他卖项目,所以他才给自己定下一条新规则。陈一舟之前曾向媒体透露,自己对于互联网的判断是短期很悲观,对于全球经济的判断也是刚刚进入了11月,真正的冬天两年之后才会到来。因此为了千橡今后有充足的资金过冬,有能力发展地更好,他不能当谁要钱都给的“老好人”。
千橡的下一步:将旅游引入SNS。陈一舟的下一步:“Build the best SNS service on the ear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