衰退未结束 滞涨已可期


 

 

衰退未结束 滞涨已可期

 

王家春

 

 

本轮全球经济危机是各类经济体内部严重结构性失衡、世界经济严重结构性失衡、全球产能与可持续的有效需求严重失衡、全球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严重失衡、国际货币体系严重失衡等一系列长期积累的深层矛盾从量变到激化的结果(见表1),美国次贷危机只是这场危机的导火索而已。至于华尔街贪婪之类的说法,其实没有什么意义──华尔街从来都是贪婪的,甚至人性也是如此。

不仅各种失衡是一个个彼此牵扯的难题,这些失衡的修复过程也将给世界经济带来很多难料痛苦(见表1)。就像得了癌症的病人一样,不仅癌症本身给他带来痛苦;治疗癌症,尤其是动手术切除肿瘤,以及手术后的伤口愈合过程,也会给他带来另一种折磨。

目前,世界经济尚处于被自身多种“病症”折磨的阶段,政府也只是不停地给其“注射吗啡”,真正的“手术”过程才刚刚开始。当然,这个“手术”过程在很大程度上不是由政府来操刀,而是靠经济体系内在的调节机能。或者说,经济体系用其身上“看不见的手”,自己给自己做手术。而政府,不仅难以充当合格的“医生”,它本身往往也是“病因”和“病情”的一部分。

向更深的层次看,政府对经济过度地刺激会严重阻碍经济体系发挥其内在的优胜劣汰机能,从而使全球产能过剩问题长期化、产业创新迟钝化。

很多人乐观地认为,本轮全球经济危机不会比1929-1933年的大萧条更加严重。这种判断实际上包含了两个假设:一是当今世界经济的基本面没有1920年代末期那么坏;二是今天各国政府比那时更善于搞“宏观调控”。对于这两点,我都不敢苟同。 

 

1 当前世界经济存在的重大失衡及其未来修复

具有全球性影响的重大失衡

想像力范围之内的修复方式

加速膨胀的货币(以美元为“领头羊”)与日益减少的资源(以石油为代表)之间的失衡

资源和商品价格大幅度上涨

(暂时遇阻,但阻力终将被突破)

停滞不前的实体经济与泡沫化的虚拟经济(以股市和各种衍生品市场为代表)之间的失衡

股票市场和衍生品市场全面萎缩

石油等矿产资源可开采年限不断减少与工业文明不断膨胀之间的失衡

方式1:新能源和新材料革命取得实质性突破

方式2:工业文明倒退

美元过高的、难以被取代的国际地位与其损失殆尽的信用基础以及价值基础之间的失衡

方式1:以美元为核心的国际货币体系解体

方式2:美国通过战争掠夺更多的资源并将美元和资源挂钩(相当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复归与翻版)

欧元在欧洲和全球的重要地位与其脆弱的政治基础和经济基础之间的失衡

欧元衰落并最终解体

具有全球性影响

的重大失衡

想像力范围之内的修复方式

美国实体经济“真空化”、家庭“负资产化” 与美国人长期膨胀起来的消费欲望之间的失衡

方式1:掠夺资源并以其支撑美元霸权(这将给全世界带来灾难)

方式2:占领下一轮产业革命制高点,再度打造全球最强的实体经济体系

方式3:美国人降低生活标准

方式4:美国富人和百姓之间进行一场“革命式”的财富再分配

方式5:打破现有法律和制度约束,以大量印钞票、给老百姓发钞票等方式暂时弥补美国家庭的偿付能力缺口

西方国家老龄化加速、过高的养老标准与养老金缩水之间的失衡

对于美国来说,修复方式如上

对于欧洲来说:

方式1:降低生活标准。

方式2:占领下一轮产业革命高点,再度打造全球领先的实体经济体系

方式3:依附于美国,对外发动战争并参与瓜分掠夺的财富

方式4:在欧元解体的基础上,各成员国政府以大量印钞票、给老百姓发钞票的方式暂时弥补家庭支付能力缺口(这将导致政府财政危机和恶性通胀)

亚洲制造业产能过剩与内部消费能力不足、外部消费能力下降之间的失衡

方式1:淘汰过剩产能

方式2:与上一点相反,政府直接和间接地以财政手段支持本国企业在国内外市场进行“降价促销”(这会使修复过程更加漫长)

方式3:彻底改革国内收入和财富分配,甚至在政府向央行大量透支的前提下,用发钞票的方式大幅度提高普通居民支付能力(这可能导致政府财政危机和恶性通胀)

亚洲新兴经济体受到管制的基础价格与要素稀缺性之间的失衡

由竭力维持现行工资和价格体制转变为放开基础价格和大幅度提高工资

(其代价是全局性、大幅度物价上涨)

亚洲新兴经济体住宅价格与居民购买力之间的失衡

方式1:房价大跌

方式2:在房价下跌的同时,政府以转移支付等方式大幅度提高居民购买力

(在财政能力和政治层面都不允许这样做)

     

我认为,当今世界经济的基本面比那时带有更严重的系统性风险(详见表2);而且扩张性调控政策最终并不能带来好结果──如果刺激力度不够大,经济会继续衰退;如果刺激力度很大,则只能导致一两年之后出现“滞涨”。在产业动力青黄不接和资源供给不再宽松的大背景下,无论你怎样“调控”,也难使经济重回原来的速度;而且,为刺激经济而增加的货币供应在很大程度上只能转化为又一轮通胀的动力。

2 世界经济跨世纪比较

 

资源供给环境

国际货币环境

主导产业环境

1920年代末期

非常宽松

金本位制(对纸币发行和汇率波动构成较强制约)

动力革命(包括蒸汽动力革命和电动力革命两个阶段)全面完成,等待下一轮产业革命

1970年代

宽松(中东局势动荡、OPEC“发威”等人为因素造成油价飙升)

美元本位制(美元于1971年脱离黄金的约束后,步入加速泛滥的旅程)

电子技术革命方兴未艾

1990年代

宽松

美元本位制(尽管美元泛滥带动全球货币泛滥,但美元未完全丧失其信用与价值基础)

信息处理与传输革命由电子技术革命向信息网络革命纵深发展(电子产品制造和信息产业阶段性见顶)

今日

空前紧张(石油等资源供给能力对全球经济增长构成硬制约)

走向新体系过程中的货币博弈与汇率动荡(美元丧失其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信用和价值基础,诞生不久的欧元也缺乏稳固的政治基础和经济基础)

等待和探索下一场产业革命,被人们寄予厚望的新能源与新材料革命尚未取得明显突破

 

一体化程度

股市泡沫

房价泡沫

衍生金融工具

1920年代末期

仅在美国和西欧部分国家出现股市泡沫,绝大多数国家还没有股市

仅美国和西欧部分国家的部分地区存在房价泡沫

1970年代

不高(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彼此隔离,两大阵营各自的一体化程度也不高)

资本主义阵营股市泡沫不明显,社会主义阵营没有股市

资本主义阵营存在房价泡沫,社会主义阵营不存在房市

不多(社会主义阵营没有衍生金融工具)

1990年代

较高(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产生了明显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日本、亚洲“四小龙”、“四小虎”股市泡沫先后达到顶峰并破裂

日本、亚洲“四小龙”、“四小虎”房价泡沫先后达到巅峰并破裂

较多

今日

顶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容易出现“多米诺骨牌”效应)

全球性股市泡沫

全球性房价泡沫(亚洲新兴经济体尤为严重)

泛滥

               

目前,很多国家都在用财政扩张救经济。这是危机的第一阶段。下一个阶段很可能就是政府拯救自身的财政。救不了财政等于政府崩溃,所以政府一定会千方百计地拯救财政。怎样才能拯救财政?直接增加税负当然是不可行的,那就只能变相地增加税负。直接向央行透支(因为那时政府向公众发债的潜力已经枯竭)和提高政府掌控的各种资源价格将是必然的选项。到那时,政府就不再是控制通胀,而将是被迫制造通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