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轮经济危机可能是全球化逆转的开端
王家春
全球化的本质是什么?马克思和列宁的学说中包含了答案的线索。
全球化的本质,其实就是资本家充分利用全球的资源(尤其是劳动力资源)、全球的市场,在全球范围内获取最多的价值。
在这里,我使用的词汇是“获取”而不是“剥削”,因为“剥削”这个词带有较强的伦理色彩,而且“压迫”和“剥削”似乎都是自然界生物链条在人类社会的自然投射。
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是殖民制度的延续。就剥削的广度和深度而言,它超过了殖民制度。与殖民制度不同的是,全球化是在“市场法则”的形式下,在穷国政府和民众心甘情愿的基础上进行的,人们看到的只有无数张合同和无数滴汗水,看不到炮舰和杀戮。
列宁曾经分析过资本主义必然走向帝国主义。我觉得,全球化是“资本帝国主义”的最高表现形式。之所以这样看,是因为全球化包含了“资本利益”对“国家利益”的超越和凌驾。
对一个国家来说,税收、民众就业、金融体系的稳定都十分重要,而全球化不仅侵蚀了资本输出国的税基,导致其产业“真空化”和普通民众就业机会减少,也削弱了每一个国家对金融体系进行有效监管的能力。
在产业“真空化”趋势下,富国的百姓如果要继续维持其富足的生活,就不能不走上“借钱消费”的道路。这条道路自然地通向了家庭债务危机。次贷危机只是这种危机的一个局部。
在税基已被侵蚀的情况下,富国的政府也就只能用不断发债的办法来支撑其财政支出。富国各种财政支出中的军费开支和对居民的各种转移支付,在某种程度上都是靠发债来维持的。就发行外债而言,主要的买主是商品出口国和资源出口国。在国际舞台上,这些国家没有尊贵的身份。有尊贵身份的人向低自己一等的人借钱度日,这只能意味者尊贵者的没落。
从穷国方面看,尽管外资流入和出口增长能够带来一时的繁荣,但是,给那些靠借钱度日的人当“长工”注定是个惨剧。一旦富国借钱的链条断裂,并且被迫压缩其消费,穷国的经济就必然从繁荣转向衰退。富国消费萎缩和低迷的时间有多长,穷国经济衰退和低迷的时间就有多长。
更可悲的是,尽管穷国给富国“打工”积累了不少外汇资产,但这些外汇资产在本质上早已虚拟化──与这些资产相对应的,当然也是由穷国生产出来的各种物品,早已被富国挥霍一空。这些外汇资产与其说是资产,不如说是穷国为富国廉价打工的一张张“证明”。这些“证明”当然不能看作奖状──奖状代表的是荣耀,而这些“证明”给它的持有者带来的只是忧心忡忡和最终的欲哭无泪。
全球化的真正的受益者只有跨国资本。跨国资本不仅占有了穷国的“低劳动力成本红利”、“低资源成本红利”、“低环境成本红利”和“低税负红利”,而且在相当程度上逃避了母国的税收和监管。从更深的层次看,富可敌国的跨国资本拥有对相关国家政治和政策进行操控和绑架的能力。
可以说,全球化不仅改变了全球的生产力布局,也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相关国家的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这轮全球经济危机既是“全球化过度”的必然结果,也是世界经济体系对过度全球化的报复性回应。
从未来趋势看,那些因为资本大量流出而出现产业“真空化”的国家,很可能努力把自己的经济做“实”。为实现这一目标,这些国家很可能走向贸易保护主义,也可能对本国企业的境外投资进行某种程度的限制。这些转变将意味着全球化的停滞乃至逆转,对亚洲制造品出口国将产生深远的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