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鹄奔亭》豆瓣推理爱好者评测


评测员:天蝎小猪
  
出版社工作【15/20】
  
装帧(7/10)

和台版的封面比起来,尽管大陆版的封面失之素雅,但“夜色下的古代城池”这一意象还是比较能说明该书的历史感的(如果直接绘以“驿亭”,可能效果更好吧)。封面以黑色为主,深符作品的惊悚基调,只是配以“沾满血渍”的红色大标题,有些刺激观感的意味,虽然烘托了命案的主题,却同时降低了整部作品的格调(毕竟小说本身的水平是高出一般的恐怖悬疑小说的)。封底采用了一些人士的点评或推荐语,可惜的是几乎没有推理读者所熟悉的人物)。该书的纸质较轻,比较适合捧着阅读;只是开本稍大(与群众版的欧美推理小说一样),手感欠佳。
  
宣传(8/10)
宣传方面,请得冬阳、杜鹃窝人等台湾推理界的重量级人物来联名助阵推荐,可以想见出版方很刻意突出作品的推理属性。而标明作者曾经写过《亭长小武》这部著名历史小说,也能吸引不少非推理读者的眼球。(我就是因为这两方面的宣传造势,才开始重视这部作品的,因为我也只知道《亭长小武》而不记得史先生这个人)虽然这本书的出版早先并没有在推理圈进行广泛宣传,但还是经由欧阳杼、苇间风等推理爱好者的推荐得到了比较多的关注,算是比较到位啦。
  
  
文字内容【26/30】
由于作者最擅长处理历史题材(尤其是汉朝),自然在文笔上表现出较高的史学造诣,本作的文字颇具古风,在人物对话和风物描绘方面都能体现出一定的古文功底,读者通过这些内容(尤其是作者自己加上的注释),可以对当时的历史现状、典章制度、风俗习惯等各种古典的两汉文化图景有一个最基本的了解。稍通传统文史的人在阅读过程中自能体味到那种现今通俗作品中所鲜见的古色古韵古香(相对的,不喜欢古文和书面语的读者则会觉得本书的文笔比较晦涩枯燥吧)。特别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在细节处理方面很是用心,本书记叙的汉朝故事虽属虚构,但在行文中却能避免同类作品最容易犯下的Bug,即出现小说舞台的时序之后的典故和成语,因此我们看到的一些传奇故事、执政经验、掌故钩沉和成语方言,秦皇、汉武、韩非、越国、蛮族,诸如此类,皆为东汉(梁冀专政)同时或之前的人和物,仅这一点便十分可贵。此外,作品在对主人公何敞的往事进行插叙的时候,则往往采取意识流的写法,且较多现代文学之笔法,与那些古文色调颇不相同,却相得益彰。只是在两种文字之间的衔接和协调方面,作者有失气顺,不够畅达,略显滞阂,这是作者欠缺的地方。个别读者认为本作文白夹杂、纷乱无章,其故在此。
  
  
诡计布局【28/30】
小说精妙地化用了古代志怪小说的母题,从其中的惊悚场景和故事构成,我们会感到十分熟悉,颇多《搜神记》、《阅微草堂笔记》等古典文学作品的影子,比如楔子部分就有与《聊斋志异·青凤》类似的情节,而故事中的苏娥一家失踪案则直接源于《太平广记·苏娥》。当然,尽管多有相似处,但好在其主旨不在志怪而在志人,通过这些离奇诡异事件的真相揭露,以及主人公何敞的追忆式独白,官场上的尔虞我诈、历史的残酷气质、人性的黑暗心理都被展示出来。不管是主人公何敞,还是耿夔、李直等次要人物,都是那个时代那种人性的牺牲品。本作的主线是盗墓案,但随着故事的演进,引出了失踪、奸杀、酷刑、绑架、暴敛、战争等非人道内容,可谓步步惊心,而那些表面看来十分诡异荒谬的事件背后,却是一个令人难以言说的逆转式的崩坏真相,从灵异的气质在结尾处突然走向本格的精神,这恐怕是大多数读者难以预料的吧。
  
  
评测员感想【17/20】
从上面的分析来看,该书确乎可以誉为“大陆原创小说中难得一见的历史推理杰作”,其质量丝毫不低于水天一色的《蝶梦》。当然,历史推理的题材在国内的小说创作中并不多见,也是不争的事实,可这不更能说明本作的价值吗?作为读者来说,如果仅仅因为那些看似荒诞不经的灵异内容和大量的历史小说笔法而放弃阅读、中途掩卷的话,还真是愧对作者作品了。尤其是推理作品,还是在阅毕全书之后再作评价吧,可能这时才能感觉到作者的厉害和作品的强大哦...
  
总分:15+26+28+17=86
  
  
  
==============================================
附錄:
  
貼一下《太平广记·苏娥》——
  
汉何敞为交趾刺史,行部苍梧郡高要县。暮宿鹊奔亭,夜犹未半,有一女从楼下出,自云:“妾姓苏名娥,字始珠,本广信县修里(“广”信原作“信广”,据下文及明抄本改。“理”明抄本作“里”。)人。早失父母,又无兄弟,夫亦久亡。有杂缯帛百二十疋,及婢一人,名致富,孤穷羸弱,不能自振,欲往傍县卖缯,就同县人王伯赁车牛一乘,直钱万二千,载妾并缯,令致富执辔。以前年四月十日,到此亭外,于时已暮,行人既绝,不敢前行,因即留止。致富暴得腹痛,妾往亭长舍乞浆取火,亭长龚寿操刀持戟,来至车傍,问妾曰:‘夫人从何所来?车上何载?丈夫安在?何故独行?’妾应之曰:‘何劳问之。’寿因捉臂欲?妾。不从,寿即以刀刺胁,妾立死,又杀致富。寿掘楼下,埋妾并婢,取财物去,杀牛烧车,杠及牛骨,投亭东空井中。妾死痛酷,无所告诉,故来告于明使君。”敞曰:“今欲发汝尸骸,以何为验?”女子曰:“妾上下皆著白衣,青丝履,犹未朽也。”掘之果然。敞乃遣吏捕寿,拷问具服,下广信县验问,与娥语同,收寿父母兄弟皆系狱。敞表寿杀人,于常律不至族诛。但寿为恶,隐密经年,王法所不能得。鬼神自诉,千载无一,请皆斩之,以助阴诛,上报听之。
  
另据《後漢書》,查何敞畢生未嘗涉足交州,也没做過交州刺史。作品内容蓋小説家言,不可盡信。
  
而《聊斋志异·青凤》内容如下(選摘)——
  
太原耿氏,故大家,第宅弘阔。后凌夷,楼舍连亘,半旷废之,因生怪异,堂门辄自开掩,家人恒中夜骇哗。耿患之,移居别墅,留一老翁门焉。由此荒落益甚,或闻笑语歌吹声。耿有从子去病,狂放不羁,嘱翁有所闻见,奔告之。至夜,见楼上灯光明灭,走报生。生欲入觇其异,止之不听。门户素所习识,竟拨蒿蓬,曲折而入。登楼,初无少异。穿楼而过,闻人语切切。潜窥之,见巨烛双烧,其明如昼。……至夜复往,则兰麝犹芳,凝待终宵,寂无声咳。归与妻谋,欲携家而居之,冀得一遇。妻不从。生乃自往,读于楼下。夜方凭几,一鬼披发入,面黑如漆,张目视生。生笑,拈指研墨自涂,灼灼然相与对视,鬼惭而去。……
  
關於本書楔子的第二個故事,似乎隱有深意(或可謂暗示),這一點讀完全書的朋友稍加辨析自然明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