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辱观百题问答》61.62.


 
《荣辱观百题问答》
 
 
 
61、家长发现孩子有好逸恶劳倾向该怎么办?
【答】有的家长出于对孩子的疼爱和关心,包揽了全部或大部分孩子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有的家长怕影响孩子学习,还阻止孩子参加学校里的公益劳动。久而久之,在家庭内给孩子营造了一个“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环境,使孩子滋生不劳而获和好逸恶劳。出现这种倾向后,要立即采取措施。首先,要帮助孩子正确地认识劳动对整个社会发展的作用和劳动对每个人的作用。人类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都是劳动的结果。对青少年的成长来说,培养热爱劳动的品质是极其重要的。青少年学生容易崇拜英雄人物,家长们可以推荐一些人物传记给他们看,让他们从具体事例中认识到通过艰苦的劳动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第二,通过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使孩子自觉地抵制不劳而获和好逸恶劳的思想。家长可以经常交给孩子一些力所能及的任务,并巧妙安排,使他有兴趣愿意干。应鼓励孩子多参加社会公益劳动。心理学研究表明:人都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创造者。这是人的心灵深处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而劳动正可以满足这种需要。在劳动过程中,孩子会逐步认识劳动的意义,有了良好的劳动习惯,劳动观念的树立就比较容易了。第三,家长要以自身的行动教育孩子抵制不劳而获和好逸恶劳的思想。家庭生活的乐趣是抵抗坏风气毒害的最好药剂。如果家长能合理安排家务劳动,热心参加公益劳动,在共同的家务劳动中引导孩子发现劳动的乐趣与价值,就会给孩子良好的教育影响。第四,坚决不让孩子成为“吃老族”或“啃老族”。留给孩子家产万贯,不如帮助孩子养成爱劳动的良好习惯。
62、怎样理解“以团结互助为荣”
【答】“以团结互助为荣”的核心是大力倡导“团结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团结是为了集中力量实现共同理想或完成共同任务而形成的联合或结合。团结的最根本作用就是集中力量。团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定胜利的基本保证,只有团结才能办成大事;互助是人与人之间在生产劳动、日常生活中的相互帮助。互助可以增强凝聚力,增强向心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是我党一贯的优良作风和胜利法宝。我们高唱着“团结就是力量”从胜利走向胜利。党带领广大工农群众推翻旧社会,建立新中国,靠的是团结;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家综合国力日益增强,靠的还是团结;当洪水袭来,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忍不拔、敢于胜利,伟大的抗洪精神最深刻的内涵是团结;在抗击非典的伟大战役中,全国人民同心协力,奉献着真诚和爱心危难之中见真情,最终取得战胜病毒疫情袭扰的胜利,靠的仍然是团结。经验证明,无论是一个家庭,还是一个团体,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只有大家都重视团结,珍惜团结,维护团结,以实际行动搞好团结,才能有力量,才能使人心情舒畅,才能和睦相处,兴旺发达。一个单位如从上到下能团结一心,那么这个单位的工作就一定有成效、有创新。因为一个团结的集体能克服任何困难,一个团结的集体能让集体中每一位成员的才能和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在“团结”之后增加和强调了“互助”二字,这既具有新意,又赋予了团结以新的内容,是一种全新的思想理念。“团结互助”更加符合社会文明进步发展的潮流,使团结问题更加人性化,让人倍感亲切,无形之中就增加了感染力、亲和力、吸引力和凝聚力。团结是力量,团结是目标;互助是基础,互助是动力,二者缺一不可。团结互助,就是要培育和形成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的道德观,培育和形成新型的人际关系,使人与人之间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从而把各种积极的、向上的因素调动起来,把各种力量组织起来,拧成一股绳;团结互助、和衷共济,就是全社会广泛动员起来,团结一致、共同行动,互相帮助、互相关心,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使广大人民群众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构建社会和谐,促进社会安定,推动改革和建设事业的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