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党国际


 

柴福洪
 
中新社北京五月十五日电 (记者 孙宇挺)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五月十五日下午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来华出席可持续发展问题研讨会的社会党国际主席帕潘德里欧等外方代表。
“社会党国际”是一个国际组织,他是第二国际分裂后成立的,中国共产党是在第三国际帮助下建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社会党国际自称是民主社会主义联盟组织。
“社会党国际”,于1951年6月30日至7月3日在联邦德国法兰克福召开的国际社会党会议上宣告成立。为成员党加强联系,交换情报和经验,表明共同立场的组织,其决议对成员党无约束力。纲领为民主社会主义,宣称既反对共产主义也反对资本主义,主张多党制和分权主义,提出以民主方法建立“人人平等的福利国家”,实现民主、自由、人权和“民有、民治、民享”的目标。成员分四种,正式成员党和兄弟党组织享有发言权和表决权,咨询党和联系组织有发言权,无表决权。至1983年4月,共有49个正式成员党,17个咨询党,3个兄弟党组织和8个联系组织,欧洲党居多。一些成员党曾为国内执政党。
 
一、他的渊源
社会党国际(Socialist International -- SI)起源于1864年,1951年7月在联邦德国法兰克福召开的国际社会党代表大会上重新成立。总部设在英国伦敦。
社会党国际是各国社会党、社会民主党和工党的国际联合组织。前身是1923年在汉堡成立的社会主义工人国际。而社会主义工人国际则是原先的第二国际,社会党国际自称起源于1864年则是追溯到第一国际的建立时期。
  第二国际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第二国际27个政党中就有24个党的领导集团站到了资产阶级政府的立场上,支持本国的帝国主义战争,第二国际正式分裂。其中坚持1912年巴塞尔决议(包括著名的《巴塞尔发战宣言》)的三个政党宣布脱离第二国际,认为第二国际已经死亡同样这也标志着主张修正主义的社会党(包括社会民主党)与坚持暴力斗争和阶级专政的共产党之间的正式分裂。其中列宁领导布尔什维克最终建立的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之后苏联又建立了第三国际,与此同时第二国际只是在1923年更名为社会主义工人国际,并未宣布解散,并且,第二国际在世界其他共产党眼中已经是一个修正主义的国际联盟,已经背叛了马克思主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社会主义工人国际停止活动。1944年英国工党发起恢复该组织。1947年欧洲各国社会党和社会民主党在比利时安特卫普召开会议,成立国际社会党会议委员会。经4年筹备,于1951年6月30日至7月3日在联邦德国法兰克福召开国际社会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宣告成立社会党国际。大会通过纲领性宣言《民主社会主义的目标与任务》(又称《法兰克福宣言》)。自称其历史始于1864年第一国际成立之时,是第二国际和社会主义工人国际的继承者。会上宣布原则纲领,决定章程。1989年通过的《斯德哥尔摩宣言》经1992年的调整后成为其原则纲领。
 
二、现在的主张
社会党国际是主张民主社会主义的政党和组织的联合体,截至2004年2月,有各类成员党和组织168个,其中有50多个成员党在约50个国家执政或参政,是当今世界上规模和影响最大的国际性政党联盟。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前,社会党国际基本上是欧洲社会党人的组织,有“白人国际”之称。70年代中期,这个国际组织开始向亚非拉地区发展,到1980年,非欧洲成员党超过半数,其中在拉美的发展尤其迅速,近年它把亚太地区作为发展方向。
在1989年召开的第18次代表大会上通过的《斯德哥尔摩宣言》,是该组织最新的原则纲领,主张实行民主社会主义,即在政治、经济、社会和国际层次上实行民主,认为多元化与人权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反对权力集中和阶级专政,宣称在宏观调节下通过市场才能使社会创新,要求对国有制进行限制并实行民主控制。社会党国际对和平与发展问题极为关注,认为维护世界和平是“当前时代的最高任务”,积极主张裁军,赞成南北对话,倡议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社会党国际的机构有:代表大会,最高权力机构,每三年举行一次,宣布社会党国际的原则,决定其章程,并由占2/3多数通过的决定来吸收或开除成员党以及确定它们的成员地位。理事会,最高执行机构,由正式成员党和兄弟组织组成,每年召开两次会议。在代表大会闭幕期间代表社会党国际决定政策与原则,下设专门委员会和研究小组,负责批准年度预算。财务与行政委员会,由理事会选出的九个正式成员党或兄弟组织组成,每年至少召开两次会议。秘书处,是常设机构。
社会党国际的主席团和各党派领袖定期举行会议。社会党国际还经常召开专题会议,并设有和平、安全和裁军、经济政策、发展和环境、人权、中、东欧、拉美和加勒比、地中海、中东、非洲、亚太地区、财政及管理等方面的委员会、理事会及研究小组。
社会党国际积极与世界其他机构合作,经常向世界各国派出代表团。出版物:《社会党事务》季刊(英文)。
2004年2月,社会党国际主席古特雷斯率领社会党国际代表团来华访问。
2009年5月,其主席帕潘德里欧来华出席可持续发展问题研讨会。
 
三、第一、二、三国际
(一)、第一国际。
社会主义先觉者很早就主张各国工人运动有国际的联络和国际的组织之必要了。把这个必要说得最明白,最不含糊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远在1847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们起草的《共产党宣言》中就断言“无产阶级无祖国”,就喊出“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口号。自此以后,他们的思想和斗争就浸透这种国际主义精神。
到了1864年,这种国际主义精神第一次表现为组织形式。这年,英法德意四国工人代表在伦敦开会,决议创立一个“International Working Men's Association”,为诸国工人团体联络机关。这个新团体的名称直译应为“国际工人协会”,这里“国际”二字是作形容词用的。即“英法德意诸国工人联合会”之意。马克思当时代表德国工人参加这个新团体工作,渐渐以科学的社会主义思想指导整个组织了。不久,会务大大开展,小国工人也来参加这个组织,遂成为世界上一种势力,为诸国政府所畏惧。会名太长,有时人们取它的第一个字,简称为“International”(“国际的”)以后成了习惯,整个团体就叫做“第一国际”了。这是第一次,这个形容词变成了名词。
1866年9月3日 第一国际的日内瓦会议召开。第一国际从1864年成立以来,在马克思的领导下,和各种机会主义进行坚决的斗争。其中与无政府主义蒲鲁东主义者的斗争是一次规模较大、影响深远的斗争。
1866年9月3日,第一国际在日内瓦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参加这次大会的有第一国际的22个支部和11个其他工人团体的代表,共60人。法国蒲鲁东主义者为了与国际总委员会对抗,派出一个拥有17人组成的庞大的代表团。企图依靠人多势众,把蒲鲁东主义的观点强加给大会,从而实现其篡改国际的性质和任务的阴谋。为此,他们狂妄地向大会提出了共有十项原则的《备忘录》。在《备忘录》中,他们公开兜售蒲鲁东反对罢工、反对妇女解放、反对无产阶级革命、反对民族解放运动的谬论,竭力鼓吹通过建立合作社等和平方式使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这一蒲鲁东主义的教条。
马克思由于从事《资本论》第一卷的最后定稿工作,无法分身参加日内瓦大会,但是,马克思预见到大会将有激烈的斗争,所以在会前写好了《临时中央委员会就若干问题给代表的指示》,作为大会主要议程的正确决议的基础。在《指示》中规定了各国工人在罢工斗争中应该互相支持:提出了8小时工作制的口号;确定了工会和合作社的发展方向和革命任务;主张吸收妇女和少年儿童参加社会生产劳动;支持民族解放斗争等重要内容。马克思在《指示》中明确指出合作制度“决不能改造资本主义社会”,必须依靠无产阶级掌握武装,进行暴力革命。因此,马克思认为:“代表大会不应该宣布任何特殊的合作制度”。在日内瓦代表大会上,拥护国际路线的代表以马克思《指示》为武器,与蒲鲁东主义者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通过了各项正确的决议,马克思主义取得重大胜利。
1871年,巴黎工人暴动,“国际”的法国支部不仅参加,而且占据领导地位。可是这次有名的“巴黎公社”失败了,“国际”受了极大打击,外面资产阶级政府底取缔,里面小资产阶级思想底进攻,遂使组织力量一天比一天衰弱,终于在1876年正式宣布解散。马克思领导的这个“国际工人协会”在工人运动历史上被称为“第一国际”,以别于后来的几个工人国际组织。
 
(二)、第二国际。
1889~1914年各国社会主义政党的国际联合组织。其名称起自20世纪初,是相对于第一国际(国际工人协会)而言。
1876年第一国际解散后,随着科学社会主义在欧美的广泛传播,到80年代末欧美已有16个国家先后建立社会主义政党。各国工人和社会主义者要求加强国际联系。恩格斯为了击败可能派夺取新国际组织领导权的企图,做了大量工作,促使德、法等国社会主义政党的代表于18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克巴士底狱100周年纪念日,在巴黎召开“国际社会主义者代表大会”。有22个国家的393名代表参加,李卜克内西、倍倍尔、瓦扬、拉法格 等27人组成大会主席团。巴黎大会主要讨论国际劳工立法和工人阶级的政治、经济斗争任务,通过了关于每年庆祝五一劳动节等决议。这次大会标志着第二国际的建立。
第二国际是在资本主义相对稳定发展时期进行活动的。这时欧美工人运动在向横广方面扩展,各国处于建立民族国家范围内独立的无产阶级政党并开展以合法斗争为主的时期。适应这个历史时期的特点,第二国际不是各国党的上级组织,各国党是独立自主的。它没有发表过成立宣言或纲领性文献,而是通过历次代表大会的决议给各国党指出行动方向。在很长时间内没有常设领导机构和共同规章,没有机关报。直到1900年巴黎大会上才决定成立常务委员会,名为社会党国际局(1905年后改称社会党国际局执行委员会),由每个国家的党选派代表一名(后增为两名)组成。
1.阶级条件:19世纪70年代后期,随着经济发展,欧美各国工人人数猛增。
2.思想条件:随着欧美工人运动广泛兴起,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
3.组织条件:各国工人阶级政党和组织建立起来。
4.领导条件:马克思、恩格斯晚年的时间与理论研究。
主要活动:第二国际存在的25年间,共召开9次代表大会。其活动大体上以1900年为界,分为前期和后期。前期先后召开4次代表大会,通过关于工资工时和劳动保护、关于政治斗争和经济斗争、关于废除常备军和实行全民武装、关于反对战争和军国主义、关于反对殖民主义和实行民族自决、关于工会、土地和妇女等问题的决议。第二国际从开始建立起,内部就有马克思主义、无政府主义和改良主义3个派别。在前期活动中,马克思主义派坚决同无政府主义派进行斗争,在前3次代表大会上,批驳了无政府主义者否定议会斗争和争取社会改良、主张进行个人恐怖活动、用总罢工来反对战争等错误观点。第二国际后期召开过5次代表大会。通过关于夺取政权、党的统一、党与工会的关系、党与合作社的关系、反对殖民政策、反对军国主义、反对帝国主义战争等决议。尤其是巴塞尔大会的反战宣言,对于欧美工人阶级的斗争起了很大的动员作用。
第二国际前期活动中,由于对改良主义派批判不力,以致这种思潮日益滋长,进而发展为从理论上系统修改马克思主义革命原理的修正主义派。在第二国际内部,因对时代和无产阶级革命的认识分歧而形成3派 :右派,即修正主义派,以伯恩施坦为代表;左派,即坚决反对修正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派,以列宁、卢森堡和李卜克内西为代表;中派,即对修正主义采取调和折衷态度的中间派,以考茨基为代表。修正主义派在第二国际几个主要政党领导机构中日益占居上风。第二国际使社会主义运动由西欧、北美扩展到东欧、拉美和东亚。在第二国际中最强有力、最有影响的是德国社会民主党。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党的议会党团在议会中投票赞成战争拨款,支持政府“保卫祖国”,促使各交战国无产阶级互相残杀,从而背叛了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原则。在德国社会民主党带头之下,第二国际大多数政党纷纷表态支持本国帝国主义政府,这标志着第二国际瓦解。战争期间第二国际在组织上停止活动。战后,1919年恢复活动的第二国际已经完全蜕变为主张改良主义并与革命的第三国际相对抗的组织。
第二国际在国际工人运动历史上起了重大作用,促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使社会主义运动由西欧、北美扩展到东欧、拉美和东亚。在1889年第二国际建立时,只有西欧、北美的16个社会主义工人党。到1914年,世界已有近30个社会党,党员总数达340万人。在第二国际影响下各国建立大批工会组织和合作社组织。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工会会员达1000万人以上,合作社社员达 700万人以上。各国党在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开展合法斗争、维护工人切身利益、反对内部“左”的和右的倾向等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取得重大成就。列宁指出:第二国际在自己存在的25年间“完成了广泛传播社会主义,预先地、初步地、极简单地组织社会主义力量这样非常重要而有益的工作”(《列宁全集》第21卷,第79页)。
在第二国际中最强有力、最有影响的德国社会民主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拥有 108.5万名党员,在议会中拥有111个席位,成为议会中最大的党团。但伯恩施坦修正主义也出在这个党内。1913年 8月党的主席之一倍倍尔逝世,党的领导权落入右派艾伯特手中。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党的议会党团在议会中投票赞成战争拨款,支持政府“保卫祖国”,促使各交战国无产阶级互相残杀,从而背叛了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原则。在德国社会民主党带头之下,第二国际大多数政党纷纷表态支持本国帝国主义政府。这标志着第二国际瓦解。战争期间第二国际在组织上停止活动。战后,1919年恢复活动的第二国际已经完全蜕变为主张改良主义并与革命的第三国际相对抗的组织。
到了1923年,社会党国际以工党及社会党国际为名成立。现今的社会党国际则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成形,成员主要是欧洲地区受纳粹压迫的社会民主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政党。当葡萄牙与西班牙于1974年及1975年正从独裁转为民主政体时,社会党国际曾经支援这两国的社会民主党重新建立。另外直到1976年的日内瓦大会之前,社会党国际仍只有少数位于欧洲以外的成员,且于拉丁美洲仍无正式影响。到了1980年代,尼加拉瓜的左翼政党桑地诺民族解放阵线加入了社会党国际,之后社会党国际又准许了中间偏左的波多黎各独立党、原为共产党的意大利左派民主党,以及莫桑比克解放阵线加入。截至2007年6月,有各类成员党和组织约161个,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国际性政党组织。此外,活动于欧洲议会的欧洲社会党,为社会党国际的联盟组织之一。
第二国际的修正主义从产生到破产
①第二国际在其前期活动中,基本上保持了革命的立场。在指引无产阶级进行合法斗争、促进欧美各国无产阶级政党的成长、传播马克思主义、反对无政府主义等方面,起过相当大的作用。但是,合法斗争的成就也使右倾机会主义在各国党内显著抬头。1895年恩格斯逝世后,机会主义大肆泛滥。伯恩施坦主义出现后,立即得到机会主义者广泛而狂热的支持,成为国际现象。主要原因,一是在长期相对和平发展时期中,各国党在合法斗争中取得较大成就,这就滋长了和平观念以及对合法斗争的幻想;二是帝国主义资产阶级在许多国家普遍以高官厚禄培植了“工人贵族”阶层;三是大批破产的小资产阶级分子涌入无产阶级队伍,给传播修正主义提供了肥沃土壤;四是资产阶级更多地从暴力政策转向“和平”政策,表面上采取了一些改良措施。
②如果说1896—1899年是第二国际修正主义理论的形成时期,那么1900—1914年则是修正主义进一步发展、修正主义者逐步篡夺第二国际大多数政党的领导权的时期。德国社会民主党的蜕化就是反映这种情况的典型。德国党曾对伯恩施坦修正主义进行过斗争,但不彻底,既没有在理论上与伯恩施坦主义划清界限,又没有给予修正主义首要分子以纪律制裁。1913年8月党的领袖倍倍尔逝世后,党的领导权正式落入右派艾伯特等人之手。第二国际的其它大多数政党也与德国党的情况大体相似。这就注定了战争爆发后第二国际的公开背叛。
③在1914年8月至1918年第一次帝国主义世界大战期间,第二国际大多数政党都公开撕毁了巴塞尔宣言所规定的革命原则。堕落成为社会沙文主义者。第二国际的破产是由于各国党内长期滋长的修正主义公开转向沙文主义所造成的。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彻底批判了社会沙文主义和社会和平主义,提高了广大群众的觉悟,特别是1917年10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更明显地暴露了第二国际修正主义的反动本质。
④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十月革命的推动下,欧洲许多国家出现了革命高潮,建立了共产党,并且在此基础上于1919年3月成立了第三国际。资产阶级为了更有效更顺利地镇压革命,遂把社会民主党推上政权的“宝座”。这些叛徒执政后,采取了一些改良办法欺骗群众,极力阻止、镇压无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仇视、屠杀共产党人,敌视苏维埃俄国,甚至参与对苏俄的武装干涉和颠覆活动。修正主义者除了在实践上已堕落为屠杀革命者的刽子手之外,在理论上还鼓吹“纯粹民主”和“有组织的资本主义”等,在组织上于1919年2月在伯尔尼正式恢复了第二国际,以与第三国际相抗衡。一部分“中派”分子于1921年2月在维也纳成立了所谓“第二半国际”。1923年5月又与第二国际合并,最终“中派”和右派完全合为一体了。由于列宁和各国共产党人继续斗争,因此原先受修正主义迷惑的千百万群众和普通党员,这时都猛然觉醒,纷纷归向共产党和马克思主义。这样,20年代以后第二国际修正主义就在广大有觉悟的工人心目中彻底破产了。
第二国际所处时代的基本特点带有自由资本主义正向垄断阶段转变、随后刚刚进入帝国主义时代的深刻印记。具体表现在:
第一,在19世纪最后30年,即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转变、帝国主义逐渐形成的时期,资本主义各国的经济发展仍相当迅速;
第二,在第二国际存在时期,即使在进入帝国主义时代以后,出现了少数金融寡头的专政,而政治上的反动并不是在不断地普遍加强;
第三,至少到1904年,这是一个较长的和平发展时期,几乎在世界各国都没有发生重大政治动荡;
第四,在较长的和平时期中,战争危险由隐而显,到20世纪初则急剧增加;
第五,资本主义远没有进入全面危机,无产阶级革命在战前还没有成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直接任务。
时代的特点和当时工人运动的发展向第二国际提出的历史任务是:
第一,向横广发展,把工人群众广泛地组织起来,对他们进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组织经济斗争和政治斗争,引导他们投入实现社会主义的斗争;
第二,由于第二国际存在的大部分时间是相对和平的时期,因而开展日常的经济和政治罢工、进行议会斗争和议会外的群众斗争,是第二国际的日常任务;
第三,随着资本主义国家对殖民地加紧争夺和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激化,帝国主义世界大战的危险在20世纪初日益加剧,摆在第二国际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就是要以国际主义精神教育本国工人群众,支持民族独立运动进行反对军国主义的斗争。
第二国际的功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第二国际通过广泛的组织工作,使国际工人运动扩展到前所未有的规模;
二是第二国际许多党已广泛展开议会斗争,并成为工人政党的常用武器;
三是使社会主义思想大普及;
四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开始对帝国主义阶段的新现象、新问题进行新探讨;
五是第二国际进行了反对帝国主义战争的长期宣传。
另外,革命派还同国际内部的机会主义派进行过不妥协的斗争。因此,第二国际是富有成果、有所建树的前进、发展时期,不能因它最终破产,而不敢承认曾有过的巨大功绩。应当否定第二国际只留下机会主义传统的说法,事实上,第二国际留下来两种传统,一是机会主义传统,一是革命左派的传统;共产国际和各国共产党无疑是第二国际左派革命事业和革命传统的继承者;社会主义工人国际则是第二国际机会主义传统的继承者。
 
(三)第三国际。
1919 ~ 1943年各国共产党的国际联合组织。又称共产国际。1919年3月在列宁领导下成立,总部设于苏联莫斯科。1943年5月15日,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主席团作出《关于提议解散共产国际的决定》。
共产国际为自己规定的任务是团结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推翻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统治,确立世界范围的无产阶级专政,建立世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彻底消灭阶级,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共产国际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成员最多时包括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共产党组织、400多万党员。
成立过程: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第二国际陷于分裂。十月革命胜利后,世界各地掀起革命浪潮,一些国家相继建立了共产党或共产主义小组,有些国家的社会民主党改变了社会沙文主义的立场,在这一新的形势下,1918 年11月1日布尔什维克发起召开欧美各国左派社会党人代表会议,决定筹建第三国际。
1919 年3月2日~6日,在莫斯科召开国际共产主义者代表会议,即第三国际第一次代表大会,有来自21个国家的35个政党和团体的52名代表参加。V.I.列宁作了《关于资产阶级民主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提纲和报告》。会议通过列宁的报告作为共产国际的政治纲领,还通过列宁起草的《共产国际宣言》、《共产国际行动纲领》等文件。共产国际宣告成立,总部设在莫斯科。大会选出由K.G.拉科夫斯基 、V.I.列宁、G.E.季诺维也夫、L.D.托洛茨基和F.普拉廷组成 5人执行局,季诺维也夫任主席。
共产国际是统一的世界共产党,各国共产党都作为它的支部,直接受它领导。它是高度集中的领导中心,统一领导各国革命运动,各国党必须执行它的决定。它有权决定各国党的路线、策略和各国党的领导人,可以否定或修改各国党的决定,开除和解散任何一个支部,向各国党派出常驻代表。唯独联共(布)在国际中占有与众不同的地位,号称是共产国际最强有力的领导支部。
第三国际的活动分三个时期:
①1919 年 3月~1924年1月列宁逝世,是共产国际活动前期,也是在列宁领导下成就显著时期。1920 年7月19日~8月7日 ,共产国际举行第二次代表大会 。会前列宁发表了《 共产主义运动中的“ 左派 ”幼稚病 》。会上,列宁作了《关于国际形势和共产国际基本任务的报告》以及《民族和殖民地问题委员会的报告》。大会通过《加入共产国际的21个条件》。1920 年9月1~8日共产国际在巴库召开东方各民族代表大会,1922年1月21日~2 月2日在莫斯科和彼得格勒召开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推动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革命斗争和建立共产党的进程 。1921年6月22日 ~ 7月12日,共产国际在莫斯科举行第三次代表大会。列宁作了《捍卫共产国际的策略的演说》和《关于俄共的策略报告》。大会认为,在国际阶级力量对比暂时处于均势的情况下,共产党应从直接进攻转而采取迂回的策略,向各国共产党提出争取工人阶级大多数的任务和“到群众中去”的口号。1922年11月5日 ~ 12月5日,共产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在彼得格勒开幕。大会着重讨论工人统一战线的方针,批评“左”、右两种倾向,通过关于策略问题的提纲,肯定了“到群众中去”的口号。还讨论东方民族殖民地问题,要求东方各国共产党积极参加并领导民族民主革命。
②从1924年6月第五次代表大会到1934年为共产国际活动中期。1924年6月17日~7月8日,在莫斯科举行第五次代表大会。大会指出,资本主义已进入局部的、相对的、暂时的稳定时期,各国共产党面临新的任务。大会提出使各国党真正布尔什维克化以及进一步发展和整顿统一战线的号召 。在这次大会上第一次使用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提法。布尔什维克化的口号对各国党学习联共(布)的经验、加强思想和组织建设起了一定作用,但滋长了把一国党的经验绝对化的倾向 ,以致认为布尔什维克党的一切经验都具有普遍意义,甚至把联共(布)党内斗争国际化,要求各国党照搬,产生不良后果。在共产国际执委会第四次(1924 年7月)到第九次(1928 年2月)全会上,讨论了各国党内反对托洛茨基主义和托洛茨基反对派的问题,并作出相应的决议。1926年11月 2日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第七次扩大全会通过决议解除季诺维也夫共产国际执委会主席职务。1928 年7月17日~9月1日,共产国际在莫斯科举行第六次代表大会。大会着重讨论国际形势、战争危险以及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革命运动等问题,批准《共产国际纲领》和《共产国际章程》。大会错误地将社会民主党同法西斯主义相提并论,并作为主要打击目标,影响了30年代的反法西斯斗争。大会选举N.I.布哈林负责主持政治书记处的全部工作。1929 年4月,他被解除在共产国际的全部领导工作。后由V.M.莫洛托夫、O.V.库西宁和I.A.皮亚特尼茨基组成的三人委员会负责共产国际的领导工作。
③1935年第七次代表大会到1943年解散是共产国际活动后期。1935年7月25日~8月20日,共产国际在莫斯科举行第七次代表大会 。大会的中心任务是制定共产国际和各国党在反法西斯斗争中的策略方针。共产国际总书记G.季米特洛夫作了《法西斯主义的进攻和共产国际为工人阶级反法西斯统一战线而斗争中的任务》的报告。报告指出反对法西斯主义和战争的关键是建立在工人阶级统一战线基础上的广泛的人民阵线,而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必须保持无产阶级政党的特色。大会还通过《关于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工作的决议》,指出执委会应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制定国际工人运动的根本政治和策略方针上来,在解决各种问题时应从每个国家的具体条件和特点出发,一般应避免在各党的内部组织问题上进行干预。这一决议有利于各国共产党的独立发展,有利于确定各党之间的平等关系,但未得到全面贯彻执行。1938年,共产国际执委会无根据地指控波兰共产党领导机构内潜入大批间谍,解散波兰共产党,给波兰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造成严重损害。1939年9月1日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共产国际号召各国共产党动员一切力量反对法西斯侵略,支援苏联人民的卫国战争。这次世界大战中遭受侵略各国的共产党,是抗击德日意法西斯侵略势力的重要领导力量。
第三国际的解散和它的历史功绩 随着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各国内部情况和国际形势变得更加复杂,原有的组织形式越来越不适应形势的发展。由一个国际中心来领导和解决每个国家共产党遇到的问题不仅不可能,而且往往有害。为了有效地组织一切国家的反法西斯斗争,1943年6月10日,共产国际正式宣告解散。
共产国际存在的24年间,作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对许多国家建立共产党,对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和培养革命干部,对各国无产阶级和被压迫人民的解放事业,对世界人民反对法西斯主义的斗争,起了重大的历史作用。相当一段时间内,共产国际过分强调集中统一领导,不同程度地抑制各国党独立自主地解决本国实际问题的创造精神;忽视各国革命斗争的民族特点,将一国经验和国际领导机构的决议教条化、神圣化,作出一些不符合各国国情的决定,等等,是它比较突出的缺点和错误。
共产国际许多重要会议都曾专门讨论过中国革命问题并作出相应的决议。一方面,共产国际在帮助建立中国共产党,阐明中国革命的性质和武装斗争的意义等重大理论问题,帮助和声援中国的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等方面起过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主要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前期,共产国际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曾使中国革命几乎陷于绝境。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内几次重大的“左”、右倾机会主义路线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同危害最大的王明机会主义路线则有直接关系。
 
 

                                               2009-5-15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