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却是一种情感的怀念和意识的升华,记忆是一种往事的回味和思维的留恋。怀念不是目的,而是让我们在怀念中去抚平心灵的创伤。
我们祭奠5.12,为了体现我们对死的尊重;我们纪念5.12,为了呼唤对生命的珍惜。
灾难是支点,它凝聚了我们民族不朽的力量。希望是起点,它升腾了我们民族不屈服的精神。
5.12大地震,已渐渐离我们远去,重建家园还在继续。
抗震救灾的胜利,重建家园的实践,再次体会:中华民族在坚强,在成熟,《地震,震不垮我们民族的脊梁》。安慰、关爱、援助,就能让灾区人民忘却该忘却的,悟出该坚守的,这就是我们的文明和进步,也是我们对死去者的最大尊重,更是对灾区人民最大的精神力量和安慰。
抚平伤痛留给记忆
--汶川5·12地震周年祭
艾君/文
我常想,在没有硝烟的岁月,人就像一粒尘沙不知落脚在何方。
有时会随风飘曳而迷失方向迷茫,有时会随风远去落脚在山川河流洒脱,有时会随风而止挂在被遗忘的角落偷生,有时会成为筑就高楼的材料找到位置坦然……
人,有时很渺小,有时又很高大。在动物世界里有时的确很威严,在自然界里有时的确又很脆弱。如果知道人的生与死是必然的过程,无论你是何处而生,也无论你是何因而死,在对待生与死的问题上我的态度就是:生是尊严,死是尊重。
拾笔凝重
春,本是个耕耘忙碌的季节。
有一天朋友问我“好久没见到你的东西了”。是的,两会后,许久没有写一点文字了,自己常有托词“忙”。但又一想,文字上说懒惰是不存在的,懒惰的借口是因为缺少心灵的碰撞,情感河流就难以激起火花。碰撞才有思绪,才动力。
眨眼到了春与夏交织的季节,我情感的思绪思索的很多。
想到了大自然,想到了人类,想到了走来酷暑的炎热,想到了人与人的和谐,人与动物的共生,想到了死和活的意义,想到了生存与拚搏的价值,想到了雷电和风雨,想到了尊严和力量。
造物神把人降临世间,操劳奔忙,劳作耕耘,价值和目的呢?
轰轰烈烈一番壮举?平平淡淡从容度日?
在追求与信仰,虚伪与真实;发展与文明,战争与和平;伦理与道德,天灾与人祸……这无数的人世间的矛盾与和谐,我们如何去体会?如何去感受?又如何去认识和思考呢?
唉!常想,假如有一天,世界没有了矛盾,世界没有了战争,世界没有利益,大自然也不再去惩罚人类,人还会有目标和追求吗?人类又会走向何方呢?
收住自己遐思的翅膀,让我们平静地面对人生:生为死去者活着,死为生存者离去。
打开记忆
打开我尘封的记忆,回思去年的今日。真的不愿回首,也不堪回首。
我心灵的深处总有那么抚不平的伤痛,大脑的记忆又总会浮现出悲壮惨烈的画面。
座座城镇轰然间倒塌,个个村庄陡然间消失,无数生命旋即间被推到死的边缘。
悲壮啊,真的很惨烈,我怎堪回首?
辛劳一生的百姓刚盖起的房子还没入住被夷为平地,家没了;
在死的刹那间那只小手还紧紧握着爸爸刚给买来的心爱的钢笔,学校没了;
废墟上总理的手中捡起了孩子丢下的书包还有那走路的小鞋子,亲人没了……
怎堪回首啊,那一幕幕失去亲人的声声心碎的哭喊场面。
大自然啊,对人类就是这样无情,然而人类也正是在与大自然的对弈中变得成熟,变得坚强,变得聪明,也获得了进化。
总书记的焦虑和牵挂,总理的指挥和奔忙,百万抗震大军到了,众志成城,抗震救灾。
灾区人民在失望中,脸上透露出生存的希望;中华民族在危难中,变得更加地坚强。
天灾,可以移山填海,堵塞河流,可以摧毁我们美好的家园,让我们失去善良的家亲。
天灾,却摧毁不了民族的坚强和团结,动摇不了人民的意志,压不垮中华民族的脊梁。
还有人民在,就肯定能战胜苦难,就必定能渡过难关重建家园。
人在民族就在,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敢于天下先的财富源泉。
汶川地震,我们看到了祖国的成熟,看到了祖国的坚强,看到了我们在应对突发灾难能力的增强。
生死思索
如果知道生与死是必然的过程,生命的本身就是尊严。
生和死是一对孪生,人之生来就面临着死。
死,不可怕,大自然任何物种有生必有一死,有死必有再生。
生,是一种造化,也是对死的一种升华;死,是一种解脱,也是对生的最后解释。
人在有“生”之年,多一点修行,少一点邪念;多一点责任,少一点贪婪;多一点善良,少一点阴险,就会获得死的安逸来生的升华。
“朝闻道,夕死可矣”,“不嘲笑,不悲哀,不怨天尤人”这些对死的意义和活着的价值的人生信条告知我们,人活的就要活得明白,明白了道理就死而无憾。
我常常祈愿,让世间的人们在来生时都会获得升华,升华生存,升华思维,升华道理。
我常常思索,对待生与死。生,不必荣耀但需珍惜,死,不必悲伤但需尊重。
人世间的“赖活着”真正的道理就是对生命的珍惜,人世间“死安息”的真正含义就是对死亡的尊重。
对生及死的态度我们需要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一旦获得了理解,得到了感悟,便是自己对生的气度和死的尊严。
留给希望
每个人,记忆的深处都会有苦痛,有道者则会从苦痛中去思索着生存的珍贵。
“看天空飘的云还有梦,看生命回家路路长漫漫”,“天黑路茫茫,心中的彷徨,犹豫的方向,希望的翅膀一天终张开”。这就是我们对希望的渴望和感悟。
在灾难中生存下来的人,最大的安慰和寄托就是看到希望的曙光。抚平灾区人民的痛苦看到希望也就是对死难者的最大祭奠。
一个民族只要能对破坏的家园重建,对幸存者给予关爱,也就是我们对死的最好寄托和极大尊重。
一年后的今天,多少善良的人们在关心着,灾区现在的生活如何?有哪些需要解决的困难?居住环境和就业如何?
一年后的今天,人们高兴地看到,重建家园、恢复生产、抚平创伤的战斗在有条不紊地继续。
一年后的今天,人们欣慰地看到,灾区人民生活的脚步开始变得从容,生活的信心日益变得坚定。
一年来后的今天,人们欣慰地看到,灾区人民的泪水被笑容渐渐取代,希望的曙光慢慢抚平了暗淡的悲伤。
灾区重建征途还有许多路要走。我们期待,重建后的工作能更多地体现出科学发展的理念。抢时间不忘记重质量,安居乐业不忘记科学规划。这是对死难者的最大的心理祭奠。
大灾,让我们的民族变得更加成熟,变得更加坚强,变得更加团结。这就是中华民族永存发展的力量!
忘却记忆
记忆的本身没有忘却,但人生在世忘却的记忆本身就是怀念。为了忘却的是那些伤心的往事,为了记住的是那些不屈的精神和对未来的憧憬。
记忆是什么?我说不清。但我更愿意留住的形象的记忆,忘却的是感觉的记忆。在我的长时记忆里回味的都是美丽和真诚;在我的短时记忆力,闪现的都是丑恶和虚伪。
无论是长记忆还是短记忆,记忆的本身,是让我们去感知人生的美丽,去感悟生存的价值,去呼唤世界的尊严,去唤起社会的文明。
我常想,一个人记忆的忘却,不就是升华了记忆得到了经验的积累吗?一个人记忆的复生,不正是还在追寻着唤起爱心唤起生活的勇气吗?
忘却,是一种情感的怀念和意识的升华;记忆,是一种往事的回味和思维的留恋。我们怀念不是目的,而是让我们在怀念中去抚平心灵的创伤。
祭奠5.12,为了体现我们对死的尊重;纪念5.12,为了呼唤我们对生命的珍惜。
为了这忘却的记忆,则需要我们在怀念中,抚平心灵的创伤,在灾难中,去感悟体会到我们这个民族艰辛的历程和不屈服的气概,去品位到每个人--人生的意义和死的价值。
灾难是支点,它凝聚了我们民族不朽的力量。希望是起点,它升腾了我们民族不屈服的精神。
5.12大地震,已渐渐离我们远去,重建家园还在继续。
抗震救灾的胜利以及重建家园的实践,再次体会:中华的民族在坚强,在成熟,《 地震,震不垮我们民族的脊梁》。
安慰、关爱、援助,就能让灾区人民忘却该忘却的,悟出该坚守的,这就是我们的文明和进步,也是我们对死去者的最大尊重,更是对灾区人民最大的精神力量和安慰。(艾君文2009年5月12日于北京天为堂)
附1]艾君2008年汶川8.0级地震系列谈文章目录
附2] 《赴四川抗震救灾纪实》
前言
《赴四川抗震救援纪实》一书经过支队上下的共同努力,已经编写完毕,现已印刷发行。
本书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收编的是我支队官兵在抗震救灾过程中的体会和总结;第二部分收录了艾君、韩春鸣、董梦知采写的中篇纪实文学《不辱使命》,文章以纪实文学的手法、声情并茂地记叙了丰台公安消防救援分队在抗震救灾中克服了重重困难,历尽千难万险,不负重托,圆满完成了抗震救灾任务的先进事迹;第三部分收集了在这次抗震救灾中的官兵们机智勇敢、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几个小故事,如,“对讲机打接力”、“一封鸡毛信”等感人故事;第四部分收录了首都几家媒体的部分报道文章。
这本书,从不同角度、不同视角、不同写作手法比较详细记录了北京丰台公安消防支队在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从接到命令、紧急集合、开赴灾区、投入战斗,到圆满完成任务,凯旋而归的几天时间里,所表现出来的良好的应变能力,应急能力,掌握科技能力,以及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大无畏的英雄主义精神。
此书基本反映出丰台公安消防救援分队官兵们在红军长征时曾经走过的路上,冒着余震的侵袭,抗震救灾的战斗风貌。
参战的70名官兵都是我们心中的英雄,都值得我们去讴歌。但因为时间紧、任务重,再加上篇幅所限编者只能从局部选择典型去讴歌再现他们可歌可泣的先进事迹。
在此次抗震救灾中,丰台公安消防救援分队被派往最偏远、最危险的重灾区的青川县石坝乡,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下昼夜作战,是什么力量让官兵们圆满完成了救援任务的呢?靠得就是一种力量,而这种力量来源于神圣的责任和使命;靠得就是救人的动力和不怕艰难、勇往直前的中国军人钢铁般的毅力和精神!
从他们身上,让我们看到了一种力量,那就是坚强。从他们身上,让我们领略到了一种精神,那就是压不垮的民族精神。从他们身上,让我们感悟到了一种责任,那就是人民利益重于泰山。
我们编印此书的目的,就是要学习他们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大无畏精神;学习他们对祖国对人民的忠心和热爱;学习他们怀着一种神圣的使命感和对生命的珍爱和尊重,不畏艰难、不辱使命高尚情操。(2008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