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罗彩霞事件”引起的几点思考


 

 由“罗彩霞事件”引起的几点思考

 

谭建立

 

近日有关媒体报道的“罗彩霞事件”:

1、罗彩霞,一名普通的农家女,2004年参加高考,没有收到录取通知书,于是复读考上了大学。5年后,罗彩霞发现自己的身份信息被篡改,在新学校,她申领教师资格证,甚至毕业证、学位证等都面临大问题,这时,她才发现第一年高考时,她被人顶替上了大学,而顶替罗彩霞身份的,是她的同班同学,当地公安局政委的女儿。

256,中国青年报记者来到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县,就2004年罗彩霞被同班同学王佳俊冒名顶替上大学的内幕展开调查。调查显示,罗彩霞和王佳俊均为2004年高考分数出来后,两人的分数均未达到贵州师大最低录取分数线。罗彩霞考了514分,王佳俊则是335分,而2004年湖南省文科本科二批分数线为531分。王佳俊的父亲王峥嵘接受有关媒体采访时,坚持说整件事是花了5万元找一个中间人做的,而这个中间人目前已经联系不上了。

3、如果不是今年3月的一次偶然,罗彩霞也许永远不会知道5年前的真相:2004年高考后,她没有被任何高校录取,而冒名顶替她的同学王佳俊却被贵州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录取。命运由此发生转折,罗彩霞被迫复读一年后考取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王佳俊顺利毕业。而本应今年毕业的罗彩霞却不得不面临因身份证被盗用而被取消教师资格证书等一系列问题。

4、针对王佳俊冒用罗彩霞信息就读大学一事,湖南省公安厅、邵阳市联合调查组在邵东展开全面调查。55日,有关媒体披露王佳俊冒用罗彩霞信息就读大学一事之后,邵阳市委市政府于当日迅速成立了由邵阳市纪委牵头,监察局、公安局、教育局为成员的联合调查组,56日抵达邵东,迅速开展调查工作。联合调查组由邵阳市监察局副局长段淑柳带队,成员包括纠风室主任、副主任,邵阳市教育局纪委书记、考试院副院长,邵阳市公安局人口与出入境管理支队副支队长等。

根据以上报道素材,针对我国高考招生制度谈几点粗浅看法:

 

一、如何维护高考招生制度的严肃性

高考招生制度被认为是最为公平公正的一种制度设计。但在金钱与权力结合之后,一个考生的高考地点可以修改,别人的姓名、成绩、档案可以被借用,大学录取通知可以被截留,“惟一”的身份证号码也可以通过公安部门来伪造。权力参与了腐败,看似严整周密的制度防线上揭示了多少漏洞?从王佳俊顶替罗彩霞上大学的个案就能看到一二。

仅有尽量严密的制度建设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有足够严密的监督体系,要有自上而下的权力约束和制度敬畏意识,如此,已有的和将有的制度,才不会向外如铜墙铁壁、向内如纸糊般四下漏风。莫让冒名一类恶例,将政府大力建立的“公平公正”大厦,被掏蛀到坍塌。在信息化网络化普遍推广的今天,加强群众监督是非常必要的,应该考虑建一个全国联网的招生核查系统,让每个考生都可方便用个人姓名、准考证号、身份证号等信息,免费查询,以减少录取者同名同姓且身份证号码都相同的怪事。同时也可以查询到自己高考成绩的最终结果。另外,各高校也应该进行必要的入校比对核查工作,共同提高冒名顶替的难度和风险系数,以遏止这种不法现象。

 

二、高考招生考试课程是否遭质疑

我们的高考课程设计应该具有一定科学性与权威性。如今“罗彩霞事件”所暴露的问题,王佳俊335分就可以替代罗彩霞514分上大学,并且完全顺利毕业。这就不得不使我们对高考课程设计存在质疑,如果高考课程设计具有真正的科学性与权威性,就是你335分可以替代514分上大学,也不可能顺利毕业。之所以发生真假罗彩霞事件,就足以说明高考课程设计以及高考招生制度存在着许多非科学性。同时,也可以说明我们的高考招生制度不能选拔出真正杰出的优秀考生。

在此,呼吁我们高考招生制度进行改革,把南郭先生从高考招生制度中剔除掉。真正建设公开公平公正的“阳光招生制度”,把真正具有优秀潜质与素质的考生选拔到高校进行深造。对于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三、改革高考招生制度的粗略设想

改革高考招生制度是否可以考虑重新设计考试课程。比如取消文理分科,以考试考生知识与能力为原则,按照知识与能力分开考试的程序,知识性考试下放,高考只是进行能力考试,考试课程设计三大门类,即语文数学综合,文科综合,理科综合。

改革高考招生制度是否可以考虑重新设计考试程序,改变一考定终身的制度。比如高考必须以高中三年的学习成绩作为是否可以参加高考的依据,有一定比例的学生成绩差,就不具备参加高考的资格,鼓励学生把学习精力放在平时,而绝非一考定终身,同时也可以避免类似“罗彩霞事件”的发生。

改革高考招生制度是否可以考虑节约考生的学习时间。通过考大学实现人生价值,是多数考生唯一的社会上升通道。而如今的高考落榜考生,每年都要重新再来上次同样的考试课程,应该考虑上次考试课程成绩下次免试,考生只是考试自己成绩不理想的课程,对于考生与整个社会都是一个巨大的时间节约。

 

四、如何避免不要让“罗彩霞事件”再发生

事实上,多年来类似“罗彩霞事件”有不断报道的事例。通过此次“罗彩霞事件”的曝光,希望能够得到严肃处理,一方面警告以后“罗彩霞事件”的制造者,另一方面对已经假冒“罗彩霞事件”成功者,进行一些后续追查活动,让那些利用职权腐败分子,得到应有的惩罚。

在此,我们希望国家有关部门,以此事件为契机,发动广大人民群众的作用,查办以前未能发现的“罗彩霞事件”。真正使我国的未来,不再发生类似“罗彩霞事件”。

 

以上认识,可能有许多考虑不妥之处,请广大博友批评赐教。

 

2009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