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剑峰按:这份报告以实证表明,章星球的文化本位论在国家那里没有阻力,工会做起来也会很好做,而员工又欢迎,确实能给员工带来财富,对于社会也有巨大的好处。其他的方式都难行,罢工、示威、组织工人和资本家斗争,或者给员工讲解马克思主义,就算你讲解清楚了资本家剥削的原理,并且号召工人起来结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走社会主义,他们不听到睡着还好,听到睡不着了,对资本家的仇恨被煽动起来,在正确引导下,仇恨不会烧到国企权贵资本那里去,只会烧到脆弱的民营企业遭扼杀。
章星球不愧为切身琢磨出来的理论,所以实践中走得通。
广东工会的农民工成长机制调查报告
一、调查背景
2008年初,广东省全省上下掀起了新一轮思想解放大讨论,各个部门都开始总结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经验,并对出现的新问题展开了广泛调研。从2008年4月-9月,广东省总工会陆续在广东省内广州、深圳、东莞、佛山、惠州等五市开展了农民工人才成长机制调查。
(一)调查动机
农民工人才成长机制是指,促成农民工转变为适应城市生存的人力资源(即人才)的影响要素及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我们之所以要开展这一调查活动,是基于以下背景:
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突破城乡藩篱,进城寻觅工作机会,并形成了一个往返于城乡、流动于城市间的社会阶层。据估计,目前我国农民工数量高达两亿人,并持续以每年200到300万人的数量增长。近年来,随着社会维权意识高涨,数量日益庞大的农民工问题逐渐受到有关各方重视,理论界也将农民工问题当成了研究热点。但是,在目前众多关于农民工的研究中,多数研究都着重于农民工生存状况调查及其权利维护。研究者一般将农民工当成需要特殊保护的群体,针对农民工问题提出的对策也是对其进行倾斜性援助。我们认为,这一立场已经预设了农民工的边缘地位,如果总是以这样的立场去解决农民工问题,将可能永远化解不了农民工与非农民工之间的巨大差异。
其原因在于,从农民工问题的现实来看,目前第二代农民工[1]已经在城市中出现并逐渐成为农民工主体。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较,这一代农民工已经呈现出了明显差异。主要差异在于,第一代农民工进行的是地理意义上的“迁移流动”,其目的是赚钱;而第二代农民工所进行的则是“社会流动”,其目的是身份、地位和文化上的提升。因此,在农民工迁移动机已经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在将农民工问题研究推向纵深化发展的时候,我们认为研究农民工问题的视角也应该发生相应转变,即:不仅仅将农民工看成是城市中需要特殊保护的弱势群体,而且将农民工看成是城市中的人力资源储备者;农民工在城市中生存与权利问题的解决,最终取决于他们是否能够成为城市中的合格人力资源。我们认为,这样的视角是解决农民工问题更为积极的立场,也是农民工问题研究到了现在必须发生的观念更新。
(二)核心概念
通常认为,农民工是指没有城镇户籍,在城镇企业短期或长期务工的农民。为了更准确地确定本次调查的调查对象,我们对农民工做了如下界定: 农民工是指第一次外出打工时其户籍为农村户籍的进城务工人员。这一定义,包含了原是农村户籍但现为城镇户籍的进城务工人员,这样处理可以更好地从历时态的角度来分析农民工的成长过程。具体而言,关于农民工的人才成长机制,我们需要知道如下几个问题:第一,目前农民工的人力资源状况;第二,对农民工中的优秀人才,即优秀农民工的成长机制进行分析。第三,在此基础上,对构建有效的农民工人才成长机制提出具体建议。
(三)调查方法
为了深入了解农民工的人才成长机制,我们采用了包括问卷调查、深入访谈、座谈会等在内的多种研究方法。本次调查深入访谈与召开座谈会的情况是:1.对优秀农民工的访谈。调查期间共访谈了20家企业中的优秀农民工40多人次。2.与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管理人员的座谈会,共5场,参加者达130多人。3.与劳动社会保障局、教育局等部门的座谈,共3场,参加者达30多人。4.与各市(区)总工会领导同志座谈,共3场。在问卷调查方面,本次调查总共向广州、深圳、东莞、佛山、惠州五市20家企业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926份,回收率92.6%;其中有效问卷781份,有效率为84.34 %,达到了进行科学分析的要求。
问卷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如下:
(一)调查动机
农民工人才成长机制是指,促成农民工转变为适应城市生存的人力资源(即人才)的影响要素及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我们之所以要开展这一调查活动,是基于以下背景:
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突破城乡藩篱,进城寻觅工作机会,并形成了一个往返于城乡、流动于城市间的社会阶层。据估计,目前我国农民工数量高达两亿人,并持续以每年200到300万人的数量增长。近年来,随着社会维权意识高涨,数量日益庞大的农民工问题逐渐受到有关各方重视,理论界也将农民工问题当成了研究热点。但是,在目前众多关于农民工的研究中,多数研究都着重于农民工生存状况调查及其权利维护。研究者一般将农民工当成需要特殊保护的群体,针对农民工问题提出的对策也是对其进行倾斜性援助。我们认为,这一立场已经预设了农民工的边缘地位,如果总是以这样的立场去解决农民工问题,将可能永远化解不了农民工与非农民工之间的巨大差异。
其原因在于,从农民工问题的现实来看,目前第二代农民工[1]已经在城市中出现并逐渐成为农民工主体。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较,这一代农民工已经呈现出了明显差异。主要差异在于,第一代农民工进行的是地理意义上的“迁移流动”,其目的是赚钱;而第二代农民工所进行的则是“社会流动”,其目的是身份、地位和文化上的提升。因此,在农民工迁移动机已经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在将农民工问题研究推向纵深化发展的时候,我们认为研究农民工问题的视角也应该发生相应转变,即:不仅仅将农民工看成是城市中需要特殊保护的弱势群体,而且将农民工看成是城市中的人力资源储备者;农民工在城市中生存与权利问题的解决,最终取决于他们是否能够成为城市中的合格人力资源。我们认为,这样的视角是解决农民工问题更为积极的立场,也是农民工问题研究到了现在必须发生的观念更新。
(二)核心概念
通常认为,农民工是指没有城镇户籍,在城镇企业短期或长期务工的农民。为了更准确地确定本次调查的调查对象,我们对农民工做了如下界定: 农民工是指第一次外出打工时其户籍为农村户籍的进城务工人员。这一定义,包含了原是农村户籍但现为城镇户籍的进城务工人员,这样处理可以更好地从历时态的角度来分析农民工的成长过程。具体而言,关于农民工的人才成长机制,我们需要知道如下几个问题:第一,目前农民工的人力资源状况;第二,对农民工中的优秀人才,即优秀农民工的成长机制进行分析。第三,在此基础上,对构建有效的农民工人才成长机制提出具体建议。
(三)调查方法
为了深入了解农民工的人才成长机制,我们采用了包括问卷调查、深入访谈、座谈会等在内的多种研究方法。本次调查深入访谈与召开座谈会的情况是:1.对优秀农民工的访谈。调查期间共访谈了20家企业中的优秀农民工40多人次。2.与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管理人员的座谈会,共5场,参加者达130多人。3.与劳动社会保障局、教育局等部门的座谈,共3场,参加者达30多人。4.与各市(区)总工会领导同志座谈,共3场。在问卷调查方面,本次调查总共向广州、深圳、东莞、佛山、惠州五市20家企业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926份,回收率92.6%;其中有效问卷781份,有效率为84.34 %,达到了进行科学分析的要求。
问卷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如下:
太长,且本网无法直接复制文中表格图片发表,有兴趣朋友去这里下载:http://www.whbw.net/Html/?258.html